編者以兼容並包的寬廣的審美趣味,使本書成為一本充分體現了“五四”開放而多樣的諸種藝術自由競爭局麵的選本。冰心的清麗、魯迅的冷峻、徐誌摩的濃鬱、李金發的詭譎,直至後起之秀麗尼、何其芳、陸蠡三大家的作品,都沒有被選家精當而賅備的眼光所遺漏。至於下編,以郭風的“葉笛”為代表,更是吹出了新時代歡悅的音響。郛風的作品無疑傳達了新社會充滿憧憬和希望的歡樂氣氛。柯藍的作品體現了創造新生活的激情。邵燕祥的《麻雀篇》是一篇“破格”的散文詩,它以較長的篇幅精到地以“小感觸”寫“大時代”的悲愴。流沙河的《草木篇》的特殊遭遇給人以深長的慨歎。下篇所錄諸作,概括展示出散文詩後三十年發展中既有新生活的喜悅氣氛以及解放的幸福感、又深蘊著社會、人生艱難、痛苦、以及災難性的情感的全部深刻性和豐富性。《六十年散文詩選》嚴肅地麵對了它的時代。
編選尚欠嚴密,有些作者的序列,未曾嚴格按照入選首篇作品的寫作或發表日期編排。個別很有影響的作品未曾入選,如朔望以張誌新為題材的《隻因》(見詩集《少年心事》)。
21.古代遊記文學的薈萃——讀《中國古代遊記選》
一代人又一代人匆匆地走過去,他們把山川名勝留給了後人。我們如今登臨其地,看到的卻不僅是那些迷人的風物,還有“曆史”。我們仿佛聽見那些匆匆的、或是緩緩的腳步聲,聽見他們因各自的經曆而在同一對象麵前實現心靈對於客體的“再造”或生發興亡的慨歎,或寄托品格與操守的追懷。永州那些小小的丘山和小小的石潭,久遠地鳴響著柳宗元藏於清淡平和之中的深深的優憤;赤壁夜遊前後二賦,於超然放達之中傳達著蘇軾內心並不平靜的清高自恃。我們在山水林泉之間看到了先人的憂患歡樂,別看那是一座座靜默的山,一道道無言的水,我們都可以視它們為那些曆史上傑出人們的“情感的化石”。
中國的疆土異常遼闊,山川風物之盛世所罕有。要是我們來到一座古寺,望見一片翠嵐,我們眼前隻有“無生命”的自然界或是建築物,我們不知道它建於何時,因何得名,曆史上曾有哪些名人登臨過,他們曾在此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慨,寄托了什麼樣的情懷,盡管我們麵對雄關寶刹,我們的所獲卻與名山勝景的價值極不相稱。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向讀者鄭重推薦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的上、下兩巨冊《中國古代遊記選》。
由於本書五位選注者都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專家,因而這個選本的特點是史的觀念十分突出。選注者注意到遊記文學發生發展的全部曆史,他們在敘述這個曆史時,把遊記這一文體的出現及其成熟,緊緊聯係著曆史上的文學觀念的沿革加以考查。他們信守著一個嚴格的界定,即從韻文中分離出來作為散文的遊記文學,是伴隨著文學觀念的日趨完善的曆史性產物。但他們也還是從最初的不純粹的文章中發掘出並選錄了有著純粹的文學性質的遊記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