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3 / 3)

汪精衛說:“先生入院後,許多同誌以為,應請先生留些教誨之言,使我們有所遵循。如先生之病能很快痊愈,就無所謂了。設或不能及時治好,我等也有機會永遠聽到先生的訓導。

我們相信,先生有力量以抗病魔,但也想趁先生精神尚佳時,留下教誨,則10年20年後,仍可受用。”

他說的再婉轉,孫中山能聽不出來是要他立遺囑嗎?

孫中山沉吟片刻,說:“我病如能痊愈那想說的話有很多,不必這樣急,假使必死,我看,隻能聽憑你們任意去做,我說了又有什麼用。”

眾人麵麵相覷。

汪精衛說:“先生之病一定能治好,隻怕治療時間會較長,我們難以處理公務。”

孫中山說:“我若留下遺言,誠有許多危險,當今無數敵人正在圍困你們。我死後,他們更會向你們進攻,甚至必有方法令你們軟化。如果你們不被敵人軟化,強硬對抗,則又必將被加害,危險甚大,所以我不說為好,你們應付環境,可能容易些。”

汪精衛說:“我們追隨先生幾十年,從未避過危險,敵人豈能軟化我們。”

孫中山長歎一聲,說:“那你們替我擬吧,我想說的,平時都說過了,你心裏都知道的。惟一一句要緊的是: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呀!”他輕輕閉上眼,眾人退出。

汪精衛、陳友仁兩個人連夜起草《總理遺囑》,由鮑羅廷、孫科起草給蘇聯政府的遺書,是前些天孫中山口授了大意的。這是一份寫給蘇聯主要領導人的。

到了1925年3月11日上午8時,幾份遺囑雖然起草好了,人們都不忍拿進去讓孫中山簽。

但這時在裏麵看護孫中山的宋慶齡、何香凝發現孫中山的神誌越來越模糊,眼神也已發散。何香凝急忙跑了出去。

所有的人都在外間,一見她出來,都站了起來。

何香凝說:“遺囑現在該拿去請先生簽字了,再晚了怕不行了。”

眾人跟在汪精衛身後,魚貫進入孫中山臥室。

孫中山微微睜開眼,掃視一下眾人,問:“東征……怎麼樣?”

汪精衛答:“先生放心吧,許崇智的右路軍已經攻克海豐縣,正向潮安、汕頭攻擊,陳炯明滅頂之災就在眼前了。”

孫中山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

汪精衛遞過遺囑,說:“我給先生念過的……”

孫中山點點頭,手伸出來,似在要筆。

女婿戴恩賽從上衣兜口摘下自來水筆,遞給宋子文,宋子文傳給宋慶齡,宋慶齡送到孫中山右手上,孫中山的手抖的厲害,他那發散的目光仍能對準焦距,看到了“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的字句。他滿意了,在宋慶齡扶持下,簽上了孫文兩個字。

孫中山像卸去了所有重債一樣,放下了那支重如千鈞的筆,環視眾人,說:“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我死之後,可葬於紫金山麓,還記得我1912年看好的那塊地嗎?”

孫科說:“我知道那塊地。”他猶然記起那次打獵的情景。

宋慶齡哭起來,眾人都淚下如雨。

孫中山又把孫科、戴恩賽叫到床頭,囑咐說:“善待夫人……”宋慶齡一聽此話,更哭泣不止了。

孫中山再次環視大家,說:“我此次北上,是為謀求統一,實行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而來,可惜為病所累。死生本不足惜,但幾十年為國民革命所抱定的主張不能完全實現,這是最大的遺憾。望你們努力,達到目的,就是我死了,也可瞑目了。”

說到這裏,孫中山的目光在四處尋找什麼,宋慶齡發現他的目光聚焦在床頭那架留聲機上。

宋慶齡心有所動,輕聲問:“你想聽《平安夜》嗎?”

孫中山不易察覺地點了點頭,眼睛也似乎亮了一下。

宋慶齡含悲忍痛地給留聲機上了發條。《平安夜》的迷離感傷而又溫暖人心的旋律驟然間像從天上飄下來一樣,把人帶入了另一種境界。

孫中山似乎很陶醉、很滿足。在這音樂聲中,他已經漸漸聲弱,呼吸細弱,目光也散了。

宋慶齡叫了聲:“先生……”哭得愈發淒慘。

眾人都圍過來叫:“先生,先生……”

孫中山用呻吟的、斷續的聲音喊出“和平,奮鬥,救中國……”漸漸閉目,停止了呼吸。

屋子被席卷而來的哭聲淹沒。

尾聲原本商定,追悼大會定在中央公園舉行,但段祺瑞不準,他指定的地點是天壇。於右任作為代表去同段祺瑞爭執,大家都明白,孫中山聲譽大盛,對段祺瑞是一種威脅,死中山依然讓活執政膽寒。

後來李烈鈞向鹿鍾麟訴苦,鹿鍾麟去找了段祺瑞,義正辭嚴,總算說動了段祺瑞,答應靈柩放在社稷壇拜殿正中。各界人士送來的挽聯5萬9千多副,橫幅5萬多副,可謂空前絕後。

4月2日,孫中山的靈柩由社稷壇移往西山碧雲寺。

起靈時,不用杠夫,而由孫中山的親屬和國民黨軍政要員輪班舉送。第一組為汪精衛、張繼、孔祥熙、林森,石青陽、宋子文、喻毓西、石蘅青等。第二組為於右任、李大釗、陳友仁、白雲梯、鄒魯、戴季陶、邵元衝、鈕永建等。第三組為李烈鈞、姚雨平、郭夏初、焦易堂、鄧彥華、朱卓文、蔣雨嚴、林伯渠等。

當靈柩移上汽車後,親屬等隨靈車而行。

宋慶齡身穿黑色衣服,麵罩黑紗,走在送殯隊伍前麵,她沒有哭泣,沒有眼淚,而是堅毅地顯示著內心的力量。

工人,學生,士兵,約30萬人的送殯隊伍,浩浩蕩蕩而來,群眾沿途高呼“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中山主義萬歲”、“國民革命萬歲”的口號聲震天動地。

靈車所過的西城,百姓沿途夾道默哀。

碧雲寺的鍾聲悠然奏響,它是穿越時空的象征力量。

在群山環抱的鬆柏襯托下,碧雲寺顯得高潔挺拔。寶塔下的普明覺妙殿設立的靈堂正中懸掛著孫中山遺像,上方掛著“有誌竟成”的橫幅,兩邊是“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的遺言,碧雲寺大門口豎起巨大的牌坊,橫額是“天下為公”的大匾,二重門的牌樓上寫有“赤手創共和,生死不渝三主義”、“大名垂宇宙、英靈常耀兩香山”的對聯。

靈前,宋慶齡一身素服,端正地站在那裏守靈。

1929年1月18日,國民黨政府成立了“總理奉安委員會”,自5月26日到6月1日,全國下半旗,何應欽充任迎柩總指揮,舉行了迎柩奉安大典,孫中山如願以償,葬到了他生前選中的中山陵之址。

6月1日是孫中山靈柩安葬的日子,空前浩大的送靈隊伍由中央黨部禮堂一直延伸至中山陵。

曆時3年落成的中山陵以南北為中軸線,由陵門、碑亭、塑像等組成浩大的建築群,居高臨下,陵墓在一片海洋般的林海中。

扛夫抬著靈櫬步上390級台階。

以蔣介石、胡漢民、汪精衛為首的黨政官員走在靈柩之後,站到了墓穴前。

龜趺上8米的石碑上刻著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的大字金光閃爍。白色大理石四壁環形雕刻的金字總理遺囑顯得極為莊嚴肅穆。

正午12時,哀樂又起,獅子山炮台鳴炮101響,全體送葬人默哀3分鍾,銅棺徐徐放入墓室。

宋慶齡撫著墓石,望著靈寢,淚流如雨。

照耀苦難深重的東方大國的一顆巨星隕落了。作為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帶著他的滿足和未竟事業的遺憾,在耗盡了最後一滴心血後走了,然而他的品格、他的思想、他所開拓的事業,卻是永垂不朽的。他一生為登中國於富強之域,拯救人民於水火而高舉著的火炬,永遠炳輝萬代。

孫中山結束了一個時代。

孫中山開創了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