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州,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和產業的升級,市場交易範圍和規模擴至眾多區域之間,信息披露和交易行為的規模迅速擴大,無法在眾多交易者之間繼續依靠社區性產業集群所具有的關係型契約來維持多邊聲譽懲罰機製,交易中出現的無序更加難以控製,於是必須有一個更加中立的、有實施規模經濟的第三方即法院、公共管製機構或行業組織來替代依賴於多邊聲譽的關係型契約。同時,行業發展所需要的區域品牌、行業質量標準、反傾銷、行業共性技術研發與推廣、糾紛化解等公共產品,是無法通過個體企業來提供的,必須組織集體行動來實現。而這種集體行動一般不會由政府成立專門的管製機構來供給,否則,由於行業種類紛繁複雜,將使得政府的行業管製機構過於龐大,管製成本過大,而且政府承擔行業公共品的供給,往往不能真實有效地反映行業內企業的利益要求,從而導致公共品供給不足。況且,在轉型時期的中國,完備的法律體係和正確有效的政府監管同樣是一種稀缺資源。因此,在溫州,民間商會或行業協會扮演了提供行業公共產品的重要角色。這些由民營企業家自發自願組建起來的商會組織,通過自選領導、自籌經費、自理會務、自我協調等方式進行民主治理,在長期的市場活動中發展出了一套基於群體自願遵守的製度規範和糾紛化解機製,使其成為行業規範和糾紛化解的重要一極。同時,組團參加國內外博覽會,宣傳和提高溫州產品的知名度,開拓國內外市場;開展新產品維權和質量監督;協調和溝通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更為值得稱道的是,近年來,隨著溫州對外貿易的迅猛增長,外貿出口額從2005年的6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145億美元,反傾銷等各類國際貿易爭端增多,先後有眼鏡、打火機、鞋類、水產品、低壓電器等20多種產品遭到國際貿易壁壘。溫州的民間商會和行業協會以行業代言人的身份走出國門,主動應對國際貿易糾紛,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在應訴的18起案件中,已結案14起,勝訴11起,勝率達到了79%。可見,溫州民間商會和行業協會作為行業企業間的製度化合作機製,既能自發地采取集體行動,提供企業通過市場機製不能提供的集體性服務和產品,又能通過向政府遊說或獲得政府授權來提供政府所不能提供的公共品和基礎設施,成為溝通政府和企業的橋梁。Doner和Schneidery(2000)從促進資本主義經濟創建和鞏固的角度,將行業協會彌補政府失靈的職能稱為市場支持性活動,將行業協會彌補市場失靈的職能稱為市場補充性活動。根據馬斌、徐越倩對溫州64個民間商會和行業協會的職能履行狀況的抽樣調查,商會在行業公共事務的治理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因此,溫州民間商會的形成和治理有效地提升了企業間的合作水平,推動了企業之間從關係型契約走向製度化合作。這種製度化合作不同於政府提供的強製性製度安排,它是產業集群中通過重複博弈而形成的合作均衡,它在一個社區內是以正規方式發揮作用並由一個被普遍認可的第三方以有組織的方式予以執行,由商會就什麼是違反規則的行為作出裁決,以一種正式化的方式維護社區合作的內在規則。
資料來源:溫州市對外經濟貿易合作局官方網站http://ftec.wenzhou.gov.cn;楊宇立:枟經濟發達地區行業協會的現狀及發展中麵臨的問題———以滬、穗、溫州三地區為例的分析枠,載枟上海經濟研究枠2002年第11期;馬斌、徐越倩:枟社區性產業集群與合作性激勵的生成———對溫州民間商會生發機製的社會經濟學考察枠,載枟中國工業經濟枠2006年第7期。
參考文獻
[1]黃喜忠,楊建梅.集群治理的一般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51-54.
[2]汪國銀,劉芳.產業集群治理:動因、結構與機製[J].經濟問題,2007(6):24-26.
[3]楊慧.產業集群治理結構探析[J].科學學研究,2007,25(4):82-86.
[4]吳德勝.網絡組織治理:基於關係型契約的視角[J].天津社會科學,2005(5):68-71.
[5]郝臣.信任、契約與網絡組織治理機製[J].天津社會科學,2005(5):64-67.
[6]李維安等.網絡組織:組織發展新趨勢[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7]孫國強.關係、互動與協同:網絡組織的治理邏輯[J].中國工業經濟,2003(11):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