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九年四月(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將李績和李道宗率大軍遠征高句麗,戰至九月,終令高句麗諸番臣服,此役雖重創高句麗,但是戰事曠日持久,耗費巨大,最終卻未能滅亡高句麗。因此,唐太宗認為,此戰無異於火中取栗,栗已到手然手已傷,實在算不上是贏。
早在李世民意欲起兵之時,就曾經親自問過太史令李淳風:“遼東戰事何如?”
精通陰陽卜算之術的李淳風,當著李世民的麵卜了一卦,說道:“勞兵遠征,傷敵八百而自損一千,雖勝而不力也!”
對李淳風的話,李世民並沒有聽進去,而是固執起兵,結果正如李淳風所說的那樣。
從這以後,李世民凡事有什麼重大的決策,都會找李淳風來卜算一下凶吉,然後再行定奪。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十九日,躺在病榻上的李世民緊急召李淳風入宮,問國事何如。
李世民心知自己沒有幾天好活的,他所擔心的是太子李治為人謙遜懦弱,凡事沒有主見,恐日後有大臣欺主或叛亂反唐,奪李氏江山。且星相官袁天罡早有預言“唐三代後當女主天下”一說,所以他想知道他死後,大唐李氏的江山究竟能夠保持多久。
李淳風似乎早就有了準備,不緊不慢地說道:“回稟聖上,亂唐著武,終唐者赤,大唐國祚乃雙雙之術,始高止哀,天命所歸,聖上無需擔憂!”
李世民也知道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凡事不可強求,見李淳風這麼說,隻得揮了揮手,讓李淳風退了出去。7天後,李世民駕崩歸天。
李世民一死,太子李治即位,李治死後,武則天篡唐改周,至此大唐天下狼煙四起,直至玄宗李隆基繼位後,戰亂才有所平緩。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逼唐哀帝退位,大唐江山自此易於他人之手。“赤”即“朱”, 李淳風已經算出奪大唐江山的人姓朱,從唐高祖到唐哀帝,大唐前後共22帝,全被他算中了。
李淳風也算到大唐皇族會有一場大浩劫,所以在死之前留有一個錦盒給李治,並一再叮囑,如大唐李氏遭血殤之難,可開啟錦盒,遵照錦盒中的方法去做,可保大唐一脈。
李治也知李淳風的臨終囑咐非同小可,於是命人將錦盒用皇家特製的封條封存起來,藏在宮中的一間密室之中。此事從此代代密傳,隻有李氏近親長者或皇帝的貼身近侍才知道。
武則天篡唐之時,中宗與睿宗曾想命人開啟錦盒,尋求破解之法,但是武則天隻是篡唐,並未滅唐,雖然殺了不少李氏宗親,但她的兒子,還是姓李的。再說了,按李淳風的說法,大唐李氏應該不會那麼快就亡的。
曆史的車輪就這麼慢慢過去了,隨著大唐李氏江山的起起伏伏,李淳風遺留下錦盒一事,已經沒有幾個人知曉了。
唐僖宗即位不久,爆發了濮州(今河南濮陽東)人王仙芝、冤句(今山東曹縣北)人黃巢領導的大起義。
黃巢起義爆發以後,州縣欺瞞上級,朝廷不知實情。各地擁兵的節度使為求自保,坐視觀望,所以起義軍發展很快。後來,黃巢率部南下進攻浙東,開山路700裏突入福建,攻克廣州,而後又回師北上,克潭州,下江陵,直進中原。僖宗雖然對這一局勢也很緊張,但並沒有停止繼續尋歡作樂,甚至在他為逃離長安做準備而任命劍南和山南道節度使時,竟然是用打馬球賭輸贏的辦法決定人選。廣明元年(880)十一月,由於唐軍士氣低落,所以高駢的鎮壓很不力,黃巢起義軍攻克洛陽,十二月,輕易拿下潼關逼近長安。僖宗君臣束手無策,相對哭泣,宰相盧攜因畏懼自殺。田令孜率五百神策軍匆忙帶領僖宗和少數宗室親王逃離京城,先逃往山南(漢中),又逃往四川。僖宗成為玄宗之後又一位避難逃往四川的皇帝。
不久黃巢進長安,建國號大齊,年號金統。而僖宗在四川躲避了整整4年。
在這期間,僖宗得到了喘息,他利用川中的富庶和各地的進獻,組織對黃巢的反撲。義武鎮節度使王處存、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等積極組織對黃巢的打擊,出身沙陀族的河東太原李克用也率兵入援以助朝廷,尤其是被僖宗委以京城四麵行營都統的鳳翔節度使鄭畋,得到了“便宜從事”的權力,更是積極組織圍攻長安的黃巢。後來宰相王鐸又被任命為諸道行營都統來發動對黃巢的進攻,原來首鼠兩端的藩鎮,也開始為了自己的私利而主動對朝廷表達忠心。起義軍由於自身存在弱點,加上軍糧不足,內部發生了分歧和分化,一些將領接受了朝廷招安,形勢發生了逆轉。黃巢派駐同州重鎮的防禦使朱溫在中和二年(882)九月投降,僖宗大喜過望,認為是“天賜我也”, 封朱溫為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賜名朱全忠。但僖宗沒有想到,唐朝的江山社稷最終就是被這個朱全忠奪了去。
卻說朱溫降唐之後,見大唐江山風雨飄搖,遙遙欲墜,便起了心思,開始暗中大肆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勢力。
次年,僖宗改封朱溫為宣武軍節度使,加東北麵都招討使。之後,朱溫與李克用等節度使聯兵鎮壓黃巢起義軍,自身的勢力也在一步步的擴張。
公元888年(文德元年)3月,唐僖宗病死靈符殿,由他的弟弟,壽王李曄即位,是為唐昭宗。
唐昭宗即位時,剛滿22歲,他胸懷大誌,年輕有為。眼見大唐的江山被一群宦官把持,弄得狼煙四起,民不聊生,也想學著他祖宗唐明皇那樣,來個重整朝綱,複興唐室。
可惜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大唐已是千瘡百孔,內有宦官弄權,外有權臣相逼,坐在龍椅上的昭宗,縱然有萬般思想作為,也如同被繩索緊緊捆住的勇士,使不出半點力氣來。
內廷宦官把持朝政,最終引來權臣的不滿,雙方勢力達到劍拔弩張的地步。為了消滅宦官勢力,宰相崔胤暗召朱溫帶兵入朝相助。
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朱溫豈能錯過?一場殺戮下來,宦官被誅殺得一幹二淨,朝政大全落在崔胤與朱溫的手中。
為了達到篡唐的目的,朱溫開始實施計劃,殺掉了崔胤和一大幫阻礙他的人,完全將大唐的江山控製在了自己的手中。
公元904年(天佑元年)正月,朱溫開始逼昭宗遷都洛陽。昭宗很清楚朱溫的狼子野心,大唐的根基在長安,而並非在洛陽,他以何皇後臨盆在即為由,暫緩遷都。
三月,皇後何氏產下一太子。朱溫多次派人前來欲加殺害,幸眾宮女與內侍拚死相救,方保無恙。這時候,昭宗想起了李淳風對唐太宗說過的那句話,也知道朱溫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皇室之人,忙命心腹內侍去榮華殿中取來錦盒。
沒多久,內侍取回來一個黃緞包袱,昭宗忙上前拿過包袱解開,見裏麵是一個一尺見方,顏色古樸,沒有任何紋飾的盒子。
那盒子拿在手裏還挺重,好像裏麵放了不少東西。昭宗打開一看,見裏麵隻有一封書信,這麼重的一個盒子,裏麵居然就隻有這一封信。
信封用火漆封口,上麵幾個禦筆朱批正楷:大唐皇室留宗。
昭宗認出是太宗皇帝的禦筆題字,忙拆了火漆,抽出了裏麵的一頁宣紙。
宣紙上麵的字跡卻不是太宗皇帝的:天佑天不佑,大唐子孫禍,除去木子姓,方保皇族留。
就這麼短短的二十個字,下麵的署名是黃冠子。
黃冠子是李淳風的道號,這封信是李淳風留下來的無疑了。信封上的太宗皇帝題字,可想而知當初太宗皇帝對這封信的看重程度。
李淳風不虧是術數大師,把什麼事都料到了。
看著後麵的那十個字,昭宗欲哭無淚,想不到大唐李姓子孫,居然淪落到要活命就必須改姓的地步。
何皇後淚水漣漣跪著上前說:“皇上,朱溫賊子篡唐之心路人皆知,如今大唐李氏遭血殤之難,紫金光祿大夫胡三公乃忠義之人,何不請他前來尋求避解之法?”
紫金光祿大夫胡清,在家中排行第三,世稱胡三公。其曾祖胡詠為文宗皇帝時的右散騎常侍,曆三朝。胡清為人正義,當年宦官劉季述弄權,朝廷上下無不怨聲載道,胡清曾在金殿之上大聲痛罵劉季述,曆數劉季述的惡跡,一時間震驚朝野,胡清的忠義之名天下皆知。
劉季述本欲加害胡三公,不料宰相崔胤聯合朱溫,起兵殺了劉季述。在這場誅殺宦官勢力的鬥爭中,左神策軍將孫德昭立下大功,深得朱溫的賞識。
是夜,胡三公在內侍的帶領下,避過朱溫的耳目,來到皇帝的寢宮,見昭宗愁眉不展,旁邊站著抱著太子的何皇後。
昭宗皇帝心亂如麻,大唐的江山隨時都會改姓,如今他們最擔心的,就是繈褓中太子的安危,用什麼辦法才能保太子無恙呢?
胡三公上前跪下:“臣下胡清參見聖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娘娘千歲千歲千千歲!”
昭宗皇帝說道:“胡愛卿,都什麼時候了,那些個繁文縟節,我看就免了吧!請起!”
胡三公也知大唐氣數已盡,見皇上與娘娘這副模樣,起身後躬身站在一旁,問道:“聖上深夜召臣下入宮,不知有何要事?”
他望著跪在麵前的胡三公,好像想起了什麼,忙走到裏麵,將隨身帶的傳國玉璽用黃緞包了,接著從貼身的龍袍上撕了一塊,咬破手指,在那塊龍袍上寫了一封血書,連同那封信一起小心放到盒子裏。
做完這一切,他從何皇後的手中抱過太子,交給了胡三公,哽咽著說道:“胡愛卿的忠義之名,朝野皆知,怎麼奈朕受製於賊子,一直未能予以厚報,實乃朕之過錯,今朕以太子相托,望胡愛卿看在你我君臣一場的份上,將太子帶至鄉裏,隱名埋姓終其一生。切不可讓外人得知其身世,如此可保我大唐皇族一脈不絕……”
話未說完,已經與何皇後抱著哭成一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