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唐詩一(1 / 3)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是初唐時期的重臣,有博學、高潔、耿直的名聲。

一天,唐太宗興致勃勃地邀請虞世南等大臣賞景吟詩。他先念了一首自己前一天晚上寫的詩,然後問大家:“眾位愛卿最近作了什麼好詩嗎?”說這話時,唐太宗的眼睛一直盯著虞世南。虞世南見大家還是不說話,就站起來向唐太宗施禮說:“臣作了一首《蟬》,在此獻醜。”

等到虞世南念完後,唐太宗稱讚說:“好詩!這首詩表麵是說蟬低垂著頭正在飲用清純的露水,清脆的響聲從稀疏的梧桐樹上向周圍傳開。蟬是因為住在高處,響聲才傳得很遠很遠,而不是借助秋風的力量。其實是借蟬的形象表達一種居高聲遠的高潔品格。我能有虞愛卿這樣品格高潔的人輔佐,真是我的幸運啊!”大家聽了,熱烈地鼓起掌來。

送兄

〔唐〕七歲女

別路雲初起,

離亭葉正飛。

所嗟人異雁,

不作一行歸。

武則天是中國第一個女皇帝。她當朝的時候,很重視對女子的教育。

有一天,她問大臣們:“古今的神童大部分是男孩子,難道就沒有女孩子嗎?你們去找找。”

不久,大臣們找到了一個會寫詩的七歲女童。武則天下令召見女童,女童的哥哥就把妹妹送到京城。武則天出題一試,果然是個神童,就要把女童留在身邊,讓女童的哥哥獨自回家。

臨別那天,女童很舍不得哥哥,她流著淚吟了一首詩。詩的大意是:在送別的地方可以看見遠處雲霧蒙蒙,就像心中的愁雲一樣。陣陣秋風吹過,樹葉紛紛落下。一行大雁從頭上飛過,可憐我和哥哥就連總是排成行飛行的大雁都不如,不能一起回家了。

武則天聽了,十分感動,她說了一番勉勵的話,就讓女童跟哥哥一起回去了。

野望

〔唐〕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王績曾經在隋朝和唐朝做官,但他並不喜歡做官,他最大的愛好是飲酒。

唐朝建立之後,王績被召入京城裏做了秘書部的文官。有一天,他的弟弟王靜來看他,王績說:“這裏隻有一件事使我不舍得離開,就是每天都能喝到三升好酒。”王靜哈哈大笑。秘書部的長官陳叔達聽說了這件事,說:“三升酒怎麼能夠王績喝呢?從今天起,我特批他每天喝一鬥酒!”從此,王績就得了一個雅號,叫“鬥酒學士”。

後來,王績棄官還鄉,隱居東皋。每天喝酒、種糧食釀酒。一天,黃昏時分,王績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放牧和打獵的人們各自返回。王績有感而發,作了《野望》這首詩。詩的後兩句用了“采薇”的典故,表示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隻好和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是初唐著名詩人。他小時候就十分聰明。

他七歲那年,有一天,家裏來了一位客人。吃過飯,祖父帶客人去參觀自己的田園,駱賓王跑在前麵。他們走出院子,來到池塘邊。這時,一群白鵝搖搖擺擺地向池塘走來,撲通、撲通,跳到池塘裏。這群白鵝在池塘中遊來遊去,有的伸長了脖子,有的梳理起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