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人早就聽說駱賓王十分聰明,就打算利用眼前的情景考考駱賓王,試試他的文才。於是客人指著鵝群對駱賓王說:“白鵝戲水,真是可愛,你能以鵝為題,作一首詩嗎?”駱賓王仔細觀察了這群白鵝一會兒,就用清脆的童音吟出了《詠鵝》這首詩。客人聽了,連連拍手,說:“七歲就能作出這麼好的詩!真是神童!”
從此,七歲神童作《詠鵝》詩的消息傳遍了駱賓王的家鄉。
詠蟬
〔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駱賓王受人誣陷,被捕入獄。
當時是秋天,一天,駱賓王看到吟唱的秋蟬,心想:我已經被囚禁一段時間了,真想念家鄉啊!蟬兒啊,你不要再扇動烏黑的翅膀,來對我這白發之人悲切地吟唱了!清晨露水太重,你難以向前飛行。秋風淒淒,你的歌聲也容易受到風聲影響,變得消沉。你的處境就像我在政治上的不得意一樣啊!你高居樹上,餐風飲露,人們卻不相信你不食人間煙火;我明明具有高潔的品性,卻不被人們了解,反而被誣陷入獄。沒有一個人替我這個無辜的人雪冤,真是辜負了我對國家的一片忠心。蟬兒啊!沒有人相信我像你一樣高潔,有誰能替我表白這種心意呢?
駱賓王把自己此時的感受記錄下來,就有了《詠蟬》這首詩。
於易水送人一絕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一天,駱賓王在易水邊送別朋友。駱賓王說:“站在這裏,我想到了‘易水送別’。”
朋友說:“這個故事我也知道。戰國時期,秦王嬴政的軍隊逼近了燕國。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讓勇士荊軻去刺殺秦王。荊軻動身那天,太子丹等人知道皇宮戒備森嚴,荊軻很難活著回來,於是都穿著喪服到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就要上路了,荊軻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歌聲慷慨(kǎi)激昂,送行的人聽了,激動得頭發向上頂起了帽子。荊軻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駱賓王說:“當時的場景,可以用‘壯士發衝冠’來形容。那時的人雖然不在了,我卻覺得今天的水依然寒冷。唉!我一心想推翻武則天的統治,幹一番事業,無奈時機遲遲不到!”朋友勸慰了駱賓王一番,就踏上了旅程。
風
〔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
入竹萬竿斜。
李嶠擅長寫詠物詩。一天,他的一個朋友對他說:“你寫過許多詠物詩,但有一樣東西,你一定寫不出來。”李嶠聽了,好奇地問:“是什麼?”朋友風趣地伸手在空中比畫了幾下。說:“就是這看不見也摸不著的風。”
李嶠聽了,心想:這還真是個難題。朋友見李嶠的表情很為難,就說:“寫不出來就算了,我換一道題考你。”李嶠說:“讓我再想想。”李嶠又想了一會兒,有了靈感。他很快吟出了一首詩,大意是說:風,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它從江河上掠過,能卷起千尺巨浪。它刮進竹林時,能把無數根翠竹吹得歪歪斜斜。這首詩沒有出現一個“風”字,卻通過描寫其他事物的變化,使人看到了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