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山夜雨漲秋池(1 / 1)

三十多歲的李商隱住在這處臨時的寓所,已經有一些日子了。他原本在廣西桂林的桂州刺史鄭亞的幕府中找到了一份幕僚的工作,雖然那裏與中原老家遠隔千山萬水,但總算有一份薪水能夠養家糊口了。誰知道,到了大中二年(848),鄭亞遭到政敵的陷害,被貶謫到循州去做刺史。李商隱的飯碗,當然也就隨之泡了湯。他沒有辦法,隻得由水路一路北還,返回長安的家中。

可是,走到巴蜀之間的時候,卻遇上了連綿的雨季。巴山蜀水之間的道路,本來就多險峻的山路,在下雨後變得更加泥濘不堪了,根本沒法行走。於是,李商隱隻得找了個臨時的寓所住下,準備雨停後再出發。但沒想到,這一停留,就是一個多月。

李商隱此時正坐在一座竹樓上,守著一盞昏黃的油燈,憂愁地看著黑沉沉的窗外,聽著雨絲打在樓下大片芭蕉葉上的沉悶聲響。在這個飄雨的夜晚,連綿的鄉愁,中年失業的落寞,伴隨著無盡的雨聲,無邊無際地彌漫開來。

李商隱想起了遠在長安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妻子王氏。王氏是他曾經的上司、涇原節度使王茂源的女兒。當年,二十多歲的李商隱到王茂源手下擔任幕僚。王茂源很欣賞這位年輕人,把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了他。

但是,李商隱後來的仕途一直很不順利,隻零零散散地做過一些基層的小官。後來,他更是長期輾轉漂流於各地節度使的幕府中,靠當幕僚來謀生。盡管生計艱難,可出身富貴的王氏,卻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抱怨的話,她隻是默默地微笑著,為他操持著家務,撫養兒女,贍養老人。

在這樣的雨夜,千裏之外的妻子,在做什麼呢?應該已經給多病的婆婆熬好了藥,孩子也哄睡下了吧?或是坐在昏暗的油燈下,縫補著那些永遠也縫補不完的舊衣服?在她停下針線的時候,也會思念遠在巴山的自己嗎?

想到這裏,李商隱從身邊一個已磨得發亮的舊竹箱中,取出了一封已被摩娑得略略起毛的信。信的內容,他已經看過無數遍,早就爛熟於心了。那是雨季開始之前,道路還通的時候,王氏托驛站給他寄來的書信。在信中,妻子問他旅途是否辛苦?身體還好嗎?路上的飯菜吃不吃得慣?妻子還告訴他,家裏一切都好,不用擔心;婆婆的咳嗽,雖然沒有痊愈,最近卻也好了一些;兒子也肯念書,字寫得很好……最後,在信末她輕輕地問了一句:你什麼時候才能夠回到長安呢?

什麼時候才能回去呢?李商隱的嘴邊泛出一個苦澀的笑。窗外的黑暗裏,遠遠地傳來池塘裏的蛙聲。他挑亮了桌上的油燈,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寫下了《夜雨寄北》作為回信,向妻子訴說心中的思念。

【誦讀】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注釋】

北:指遠在北方的妻子。

君:指妻子。

巴山:泛指巴蜀一帶。

何當:何時。

卻話:回過頭來談過去的事情。

【點評】

這首詩是作者宦遊巴蜀時寄給遠在長安的妻子的。詩的首句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寫出了妻子盼歸而自己無法確定歸期的無奈與失望。二句寫眼前景,巴山夜雨,秋池漲滿,詩人思歸的愁緒與秋雨交織在一起,愈化愈深。三、四句則由眼前景展開想象,由今日異地的思念跳躍到將來相會的設想,並憧憬重逢時在燈下談心的溫馨情景,充滿綿綿的相思之情。

【博聞館】

剪燭與挑燈

古人夜間照明,多用蠟燭或油燈。在燃燒一段時間後,燭芯或燈芯結成燈花,使光線變暗。剪去燈花,或者將燈芯往外挑一挑,就可使燭光或燈光重新恢複明亮。所以,在古詩詞中,經常用“剪燭”或“挑燈”來表示夜已經很深了,但人還沒有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