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主導的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到來

人類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於獲得幸福。

——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

2022年,Web3.0 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討論,一波接一波。但是,Web3.0需要深入的思考和實踐。在這樣的背景下,杜雨和張孜銘主持撰寫的《WEB3.0:賦能數字經濟新時代》得以出版,實在是及時和重要的。

在互聯網曆史上,人們提出Web3.0的時間可以追溯到2006年。那時,距離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中本聰”創造比特幣還有2年時間,區塊鏈對於人們來說還是極為生疏的概念。2006年11月,雅虎(Yahoo)創始人楊致遠在TechNet峰會上,針對當時Web2.0已經顯現的硬件和軟件問題,提出網絡的力量已經到達了一個臨界點,所以需要Web3.0這樣的真正公共網絡載體,消除專業、半專業和消費者之間的清晰界限,可以共同創造一種網絡互動和網絡效應的商業和應用程序。之後,穀歌(Google)首席執行官埃裏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奈飛(Netflix)創始人裏德·哈斯廷斯(Reed Hastings),以及互聯網界其他有影響力的人物,紛紛闡述過Web3.0的內涵。但是,人們並沒有形成對Web3.0公認的定義。維基百科對Web3.0的定義做了一個技術性的羅列描述:Web3.0是當前各大技術潮流邁向新的成熟階段的具體體現,包括互聯網、網絡計算、開放技術、開放身份、智能網絡、分布式數據庫、智能應用程序。

直到如今,十餘年過去,人們對於Web3.0才隻是達到了這樣的底線式認知:Web1.0是靜態互聯網,Web2.0是平台互聯網,Web3.0是價值互聯網。

造成當時的人們對於Web3.0認知的滯後和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值得探討的。至少有這樣幾個原因:(1)Web2.0暴露出其技術性和製度性問題,人們從不滿到難以容忍需要時間;(2)支持Web3.0的技術成長需要時間。在2006年,還沒有比特幣,區塊鏈技術尚未成熟;(3)Web3.0的數字經濟生態環境需要時間;(4)Web3.0的新概念如分布式自治組織(DAO)的注入需要時間。總之,Web3.0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其技術基礎不斷改變。

2022年,Web3.0 所主導的一個新時代確實到來。雖然有些姍姍來遲,卻正是時候。人們不僅認識到Web3.0的核心價值,而且深刻意識到推動Web3.0的緊迫性。所謂Web3.0的核心價值是要構建一個去中心化、價值共創、按貢獻分配的新型網絡,而絕非是對現階段互聯網的簡單升級;所謂Web3.0的緊迫性在於,唯有Web3.0可以徹底改變Web2.0因為中心化而被權力、資本,或者權力和資本共同的力量所日益深度控製的態勢,遏製通過數據壟斷所形成的“網絡帝國主義”繼續擴張的態勢,減少以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風險,實現互聯網回歸到向好(For good)的初衷。

所以,2022年對於互聯網的未來發展方向和Web3.0都是關鍵的時刻。也正因為如此,自春天開始越來越多的Web3.0的開發者加入,新興的區塊鏈生態的增長速度比以太坊(Ethereum)在同時期的增長速度更快,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Web3.0。事實上,這樣的局麵在2021年後半期已經開始出現。2021年底,一群加密愛好者通過DAO眾籌資金的形式參與競拍蘇富比(Sotheby’s)展出的1787年《美國憲法》初版印刷本,短短72小時眾籌超過4 000萬美元。這被認為是開啟了Web3.0時代的標誌性事件。

相比較於Web1.0 和Web2.0,Web3.0屬於人們懷有強烈價值傾向和獲得係統性技術支持的互聯網重建。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Web3.0並不會,也沒有必要和可能取代Web2.0,而是與之平行存在的互聯網體係,而且最終勝出。那麼,在2022年,而不是2006年所理解和建構的Web3.0究竟有哪些基本特征呢?(1)遵循DAO的原則的互聯網平台,消除點對點關係之間的中間人,從根本上重構核心社會和經濟結構;(2)支持去中心化金融(DeFi)、去中心化科學(DeSci)、去中心化社會(DeSoc),甚至去中心化產業(DeInd)發育;(3)社會資本替代傳統資本,進而形成共同創造的集體價值和社區財富,而且可以實現自有資產的處置權,及流量價值的計量權;(4)Web3.0的各種用戶參與平等開放的注意力經濟,以參與者、消費者、貢獻者等身份,通過多元化代幣,實現連接轉換為所有權,真正掌控數字自主權,保障“勞者有所得”。例如,引入新的可編程經濟模型,將財富分散到整個創作者領域以及所有生態參與者;(5)全方位引入區塊鏈技術:分布式節點、時間戳、哈希值、通證經濟(Tokenomics)、智能合約。達到底層設施公共化、應用輕量化和數據層獨立化的統一,形成更高層麵的全新互聯網結構;(6)基於標準化技術接口,提供用戶基於基礎服務進行二次開發,憑借特定身份識別方式,打通在多平台的數據,將在一個平台的資產和信息轉移到另一個平台,打造物理層和傳輸層,實現平台之間的價值自由流動;(7)有助於增強社區歸屬感,推動社區經濟成為真正的所有權經濟,引發社會企業的成長;(8)Web3.0突破“技術中性”的邊界,顯現真善美的倫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