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Web1.0到Web3.0(1 / 3)

30歲的萬維網,已然不是我們想要的互聯網了。

——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

互聯網誕生於冷戰的大背景,得益於經濟全球化的助推,最終走向千家萬戶。它肇始於技術創新,逐漸從軍用技術走向民用領域,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商業創新,深刻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工作方式。

一部互聯網發展史,也是一部人類文明進步史。對於我們來說,現在的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成為支撐我們日常活動的基礎設施,似乎互聯網技術生來如此,並將一直維持下去。但當我們回顧互聯網的曆史與現在,不難發現,互聯網經曆了從Web1.0到Web2.0,再到如今Web3.0的三次範式轉移,正向著一個更開放、更民主、更透明化的未來演變(圖1-1)。

圖1-1 互聯網曆史發展示意圖

資料來源:https:\/\/moralis.io\/the-ultimate-guide-to-Web3-what-is-Web3\/

從Web1.0到Web3.0,我們經曆了從隻能讀取信息,到可以讀取和寫入信息,再到可以擁有互聯網本身的轉變。其中,從Web2.0到Web3.0的最大變化是,互聯網從隻能在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升級為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遞資產,也就是說,互聯網從原來的信息互聯網(包括靜態互聯網、平台互聯網兩種形態),升維成了價值互聯網。

Web1.0時代的互聯網建立在開源協議之上,由少數專業人士參與開發、建設,用戶隻能搜索和瀏覽互聯網上的信息,無法進行太多的交互。這一階段的互聯網迎來第一次創業浪潮,擁有電腦和使用互聯網的人口數量少於10億。聚集互聯網信息的技術提供方是這個時代的代表性公司。“基於點擊流量”的盈利模式開始出現,一種全新的“信息經濟”模式開始誕生。

Web2.0時代就是我們當前所處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建立在用戶端-服務端的二元架構上。每個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內容的生產與分發,也就是說,我們不但可以瀏覽互聯網上的信息,還可以自己生產內容並發布到互聯網上與他人進行互動交流。這一階段的互聯網的核心特點是從PC端向移動端遷移,平台公司成為吞噬一切的壟斷者,互聯網的數據、權利以及由此帶來的收益往往為中心化的商業機構所壟斷,“平台經濟”成為這一時期的經濟特征。在這一階段,全球大部分人口都變成了互聯網用戶。

Web3.0的概念在2021年被廣泛使用,但直至今天,對於Web3.0是否真正形成,各界還有所爭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已經開始滲透到我們的互聯網生活中。在Web3.0時代,我們不但可以在互聯網上讀取、交互信息,還可以傳遞資產,也可以通過通證(Token)擁有互聯網本身,並以此衍生出了“通證經濟”。每個人都可以在計算、存儲、資產等各個領域享受到去中心化的服務,成為自己信息數據的掌控者、管理者、擁有者,挑戰傳統的公司製度。然而,這一階段目前還處於早期萌芽狀態,全球的Web3.0用戶少於1億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總結出Web1.0、Web2.0、Web3.0時代的特征對比,如表1-1所示。

表1-1 Web1.0、Web2.0、Web3.0時代的特征對比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波瀾壯闊的互聯網發展史吧。

Web1.0 是指互聯網發展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互聯網上隻有少數專業內容創建者,而絕大多數用戶是內容的消費者。互聯網提供的功能非常簡單,用戶能夠享受到的服務也非常少。

在美國,Web1.0 時代的代表性公司是網景、雅虎、亞馬遜和穀歌等;在中國,Web1.0時代的代表性公司則是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和網易。Web1.0時代最典型的互聯網產品形態是門戶網站、瀏覽器和搜索引擎,解決的是用戶用什麼工具上網以及上網做什麼的問題。

Web1.0 的特點如下。

· 靜態頁麵,用戶隻能讀取信息而不能寫入信息。

· 平台提供內容,用戶不能生成內容。

· 網頁使用服務器端引用(Server Side Includes,簡稱SSI)或通用網關接口(Common Gateway Interface,簡稱CGI)構建。

· 框架和表格用於定位和對齊頁麵上的元素。

· 大多數網站的內容直接存儲在網站文件中,而不是存儲在單獨的數據庫中。

冷戰在客觀上促進了軍事通信科技的發展,之後,隨著蘇聯解體,國際局勢緩和,軍事科技逐漸走向民用化,成為互聯網技術的重要基礎。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了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Sputnik-1),令美國舉國震驚,輿論場充滿了美國科技,尤其是軍事科技被蘇聯大幅超越的憂慮。[1]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之下,1958年,美國國防部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簡稱阿帕(ARPA)。該部門旨在研發領先的軍事科技,為美國創造安全的生存環境。美國始終擔心蘇聯的核打擊會導致自身計算機係統癱瘓,從而無法反擊蘇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阿帕部門創建了阿帕網——一種全新的分布式通信網絡,讓計算機分布於美國多地,使網絡在遭到核打擊後仍能維持防禦係統的運轉。

1974年,阿帕部門的羅伯特·卡恩(Robert Kahn)與斯坦福大學的溫頓·瑟夫(Vint Cerf)一起開發了傳輸控製協議\/網際協議(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簡稱TCP\/IP),規定了在網絡之間傳送信息的方法。1984年,TCP\/IP協議得到美國國防部的認可,成為多數計算機共同遵守的一個標準。直到現在,該協議一直是發展互聯網協議與標準所使用的機製,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1989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簡稱CERN)的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發表了一篇名為《信息管理:建議書》(Information Management: A Proposal)的論文,設想了一個通過超文本鏈接相互連接的信息係統網絡,並且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台Web服務器和第一個Web客戶機。同年12月,蒂姆將這個網絡發明正式命名為萬維網(World Wide Web,簡稱WWW)。蒂姆沒有為這一開拓性的發明申請專利,而是將萬維網免費提供給每個人使用。

萬維網誕生之後,在國家政策、風險資本以及矽穀創業者的綜合作用下,互聯網技術開始走出極客的小圈子,走向主流社會,在迎來投資與創業的熱潮的同時,也成為驅動時代變革的核心力量。1992年,美國總統候選人克林頓曾提出建設信息高速公路,隨著他當選美國總統,國家信息高速路也變為美國國策。受此影響,歐盟、加拿大、俄羅斯、日本等國家也紛紛推出各自的國家信息高速路建設計劃。1995年8月9日,網景在納斯達克上市,定價為14美元,開盤後一路飆升,最高曾達到71美元。對此,《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評論道:“通用汽車花了43年的時間才達到 27 億美元的市值,而網景隻用了 1 分鍾。”

以網景公司上市為標誌,瀏覽器、門戶和電商等領域的代表性公司紛紛崛起,開啟了互聯網的浪潮之巔。據統計,1998—2001年,美國70%以上的風險投資都湧入互聯網行業。僅1999年,美國投向網絡的資金就達1 000多億美元,超過了以往15年的總和。很多公司隻是簡單地在公司名字上做做文章,蹭一蹭互聯網的熱度,比如在名字上添加“e-”前綴或是“.com”的後綴,就能推動股票價格的增長。莎士比亞說:“狂暴的歡愉必將有狂暴的結局。”過度炒作的互聯網很快迎來了自己的至暗時刻:2000年4月,泡沫開始破滅,4月3日至4月4日納斯達克指數跌幅超過20%,創納斯達克曆史上的跌幅之最。

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加上之後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嚴重影響了美國經濟增長,從而導致全球經濟進入暫時性的衰退周期。雖然互聯網泡沫破滅了,但仍然有不少優秀的互聯網公司生存了下來,並穿越周期一直活躍在當今的科技產業中,其中有很多被人們熟知的公司,例如雅虎、新浪等門戶網站或亞馬遜、阿裏巴巴等電商平台。

Web1.0是互聯網的童年時代,受限於技術發展,Web1.0是一個隻讀的網絡,用戶無法與頁麵的內容進行交互(能看,但不能互動)。同時,互聯網對大多數人來說門檻還太高,整體用戶數量很少,互聯網的生產力還未充分釋放。但在這一階段,互聯網慢慢把全球連接為一個整體,整個互聯網建立在傳輸控製協議\/網際協議、簡單郵件傳輸協議(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簡稱SMTP)、超文本傳輸協議(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簡稱HTTP)等開源協議之上,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它們,而不需要經過其他人的許可。

這個時代的互聯網建設者充滿了自由主義氣質。1996年2月8日,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簡稱EFF)創始人約翰·佩裏·巴洛(John Perry Barlow)在瑞士達沃斯發表了著名的《賽博空間獨立宣言》(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這篇宣言的第一段如此寫道:“工業世界的政府們,你們這些令人生厭的鐵血巨人們,我來自網絡世界——一個嶄新的心靈家園。作為未來的代言人,我代表未來,要求過去的你們別管我們。在我們這裏,你們並不受歡迎。在我們聚集的地方,你們沒有主權。”這份宣言充分體現了互聯網早期建設者們烏托邦式的黑客理想——互聯網是一個獨立的虛擬空間,互聯網技術應當用於賦能個人、保護隱私與言論自由,不受任何外力幹預。

整個Web1.0建立在開放、分散和社區管理的協議之上。雖然已經出現了一些商業巨頭,但遠遠沒有形成Web2.0時代的圍牆花園、巨頭壟斷的局麵。在Web2.0時代,平台經濟將成為互聯網生態的主導敘事,這批理想主義者也逐漸淡出曆史舞台。

Web2.0是互聯網發展的第二階段,和我們今天討論Web3.0一樣,當年關於Web2.0是什麼的討論也非常熱烈,一些人認為Web2.0代表了下一代互聯網的未來,一些人則認為Web2.0隻是一個營銷概念,沒有創造什麼新東西。

Web2.0的概念最早由奧萊理媒體公司(O’Reily Media Inc.)的首席執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簡稱CEO)提姆·奧萊理(Tim O’Reilly) 在Web2.0大會上提出,這一名詞也迅速成為公認的主流概念,曆經內涵的演變。目前,我們認為Web2.0的特點如下。

• 網絡可寫入:動態內容響應用戶輸入。

• 用戶生成內容:每個人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

•全麵移動化:隨時在線,互聯網與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

• 平台經濟:互聯網平台崛起,贏家通吃。

在Web2.0時代,網絡在隻讀的基礎上,新增了可寫入的特性,即用戶可以自主創造內容。隨著社交媒體的出現,用戶可以在互聯網上的各種應用上創造各種形式的內容,比如圖文、視頻。用戶既是內容的消費者,更是內容的生產者,並通過自身的內容創作以及數據為互聯網應用創造價值,互聯網應用又為中心化的平台所擁有,平台利用用戶生產的數據與內容進行商業變現。

社交媒體的崛起拉開了Web2.0時代的帷幕。2004年,還在哈佛大學讀書的紮克伯格(Zuckerberg)創立了Facebook網站,一開始僅限於哈佛大學的學生使用,隨後向所有用戶開放。2005年,YouTube(油管)上線,用戶可以自由地生產、分享網絡視頻。2006年,Twitter(推特)誕生,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發布了第一條推文:“just setting up my twttr”(剛剛設置好我的推特)。有趣的是,2021年,這條推特以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NFT)的形式被拍賣,最終以超過29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Web2.0與Web3.0穿越15年的時空,神奇地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