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Web1.0到Web3.0(3 / 3)

中本聰在白皮書裏提出了一種無須可信第三方的電子支付係統——比特幣,它的發行總量為2 100萬枚,永不增發,通過整合非對稱加密技術、工作量證明機製(Proof of Work,簡稱PoW)、點對點技術(Peer-to-Peer,簡稱P2P)技術等來保障個人對資產的所有權和匿名性,徹底顛覆了我們對於貨幣需要依賴中心化機構發行的傳統認知。

時至今日,許多人把比特幣看作最安全、最去中心化的資產形態,因為比特幣具備以下特性。

• 抗通脹:發行量恒定,永不增發。

•安全性:加密技術保障用戶隱私與資產安全,不依賴於金融機構記賬。

• 易用性:全球自由流動、轉賬成本低、不受時空限製。

同樣,也有很多人依然認為比特幣是鬱金香泡沫,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與使用價值,隻是投機客們炒作的把戲。但距離2009年中本聰將第一個比特幣開采出來已經過去了十幾年,比特幣的價格上漲了數萬倍之多,采用比特幣作為支付手段與價值儲存的國家和地區也越來越多。2010年,一位名叫拉茲羅·漢尼茨(Laszlo Hanyecz)的程序員進行了第一筆比特幣交易,以10 000枚比特幣購買了兩個比薩。到2021年,薩爾瓦多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采用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的國家,當時用於購買比薩的10 000枚比特幣現在價值4億美元。2022年,受俄羅斯和烏克蘭衝突的影響,烏克蘭宣布比特幣及加密產業合法化,俄羅斯也提出願意接受比特幣用於自然資源出口。

比特幣實現了貨幣的去中心化,但由比特幣掀起的颶風還遠沒有停歇。越來越多的開發者不滿足於比特幣隻有交易的功能,希望這種去中心化的技術可以實現更多功能。維塔利克·布特林便是其中一位,他認為應該給比特幣加上圖靈完備的編程語言,這樣任何人都能在比特幣這條公共區塊鏈上開發去中心化應用。

不過比特幣社區並不想這樣改造比特幣,於是,維塔利克召集誌同道合的開發者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公共區塊鏈平台——以太坊。2013年,維塔利克發布了以太坊白皮書,描繪了以太坊的願景:一個圖靈完備的可編程和通用區塊鏈。2014年4月,聯合創始人林嘉文博士發布了以太坊黃皮書,這是以太坊的技術聖經,將Gas計量機製、以太坊虛擬機(Ethereum Virtual Machine,簡稱EVM)等重要技術明確下來。

與比特幣一樣,以太坊建立在公共區塊鏈之上,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完全開源的;與比特幣不同的是,以太坊集成了Solidity語言,可以通過運行智能合約進行圖靈完備的計算,開發者們可以在以太坊上開發各種各樣的去中心化應用。以太坊相當於一台永不停機的世界計算機,它全天候運行,跨越全球,允許任何人訪問。以太坊對底層區塊鏈技術進行了封裝,開發者可以直接基於以太坊平台開發加密應用,無須自行搭建一條公鏈,大大降低了開發難度。

如果我們把開發應用比作蓋房子,那麼以太坊就提供了地板、屋頂、牆麵、家具等模塊,用戶隻需像玩樂高積木一樣組合各種模塊就可以把房子建好,因此在以太坊上開發應用的時間大大縮短。以太坊的出現,迅速吸引了大量開發者進入,開發出各類去中心化應用,極大地滿足了用戶的需求。

如果說比特幣代表了去中心化的貨幣,那麼以太坊代表的則是去中心化的世界計算機。現在,以太坊已經成為全球市值第二、生態最成熟的公共區塊鏈平台,其市值僅次於比特幣。2022年3月,《時代》(Time)周刊推出了首期NFT雜誌,封麵人物便是以太坊的創始人維塔利克。

從2008年中本聰發布比特幣白皮書,到2014年林嘉文博士提出Web3.0概念和以太坊的誕生,再到2021年NFT與元宇宙的爆發,Web3.0已曆經14年的發展,從一小撮極客小圈子的想法,逐漸發展為一個接近3萬億美元的龐大科技產業,並在以下層麵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

(1)數字身份領域的創新:去中心化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簡稱DID)。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身份係統具有保證數據真實可信、保護用戶隱私安全、可移植性強等特征,可以避免身份數據被單一的中心化機構所控製,使用戶自主管理自己的身份。

(2)金融領域的創新: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DeFi)。無須中心化的機構,即可實現傳統金融中的貸款、保險、股票、理財、外彙、衍生品交易等服務,更便捷、更開放、更普惠。

(3)數字商品領域的創新:非同質化代幣(NFT)。NFT具有可驗證、唯一、不可分割和可追溯等特性,可以用來標記特定資產的所有權,是數字資產化和流通交易的重要工具。

(4)組織形態領域的創新:分布式自治組織(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簡稱DAO)。沒有董事會,沒有公司章程,沒有層級製度,沒有中心化的管理者,依靠民主治理,由參與者共同投票決策,決策後采用智能合約自動執行。

(5)數字空間領域的創新:元宇宙。人類虛擬文明的重大升級,讓人類突破物理規律,在虛擬空間創造一個新世界,而這個新世界的資產、數據、身份可以建立在區塊鏈基礎上,不被互聯網巨頭控製。

由於Web3.0有望改進Web2.0存在的平台壟斷、隱私泄露、算法霸權等問題,讓互聯網進入更開放、更安全的時代,因此各國都在積極引導、布局Web3.0產業的發展(圖1-2)。

圖1-2 Web3.0相關產業發展示意圖

資料來源:國盛證券研究所

注:本圖按照發展趨勢排列,並非按照項目的上線時間。

2021年12月,美國國會舉辦了多場加密行業聽證會,12月9日,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馬克辛·沃特斯(Maxine Waters)主持了一場主題為“加密資產和金融的未來:了解美國金融創新的挑戰和好處”的聽證會,美國多家加密行業平台參與聽證。共和黨眾議員帕特裏克·麥克亨利(Patrick McHenry)表示,美國需要調整現存的監管框架,以確保 Web3.0革命發生在美國。

2022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科技監管局局長姚前也在《中國金融》雜誌上撰文指出,“如今互聯網正處在Web2.0向Web3.0演進的重要時點,加強Web3.0前瞻研究和戰略預判,對我國未來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10]

Web3.0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Web3.0也並不都是理想主義者的樂園,這裏麵也充滿了真假難辨的投機者與冒險家。目前,關於Web3.0的爭議與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這些方麵。

這是近些年圍繞著Web3.0產業的一個核心問題。Web3.0的立足之點在於比Web2.0更加去中心化,它具體表現為用戶可以掌握自己的數字身份,不需要在不同應用之間注冊賬號,以此來掌握自身數據的所有權和收益權。但去中心化不是絕對的,在Web3.0的世界裏,有很多以中心化方式運作的產品,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與Web2.0時代的產品並沒有區別,依然依靠壟斷來攫取用戶貢獻的收益。即使作為公共區塊鏈平台,以太坊本身也擁有核心開發者團隊,他們的決策依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平台的規則。同時,很多人也在思考,去中心化是否有必要。與中心化服務器相比,公共區塊鏈的性能較差,無法承擔大規模商業應用,而很多普通用戶更在乎便利性,而不是去中心化。

僅僅依靠去中心化、更開放、更安全等抽象口號是無法打動普通用戶的,大多數用戶會選擇讓渡隱私與數據所有權來換取便利,這也是Web2.0得以存在至今的原因。目前,Web3.0提供去中心化的應用與服務,無不需要用戶使用錢包,同時記住私鑰、地址、Gas費、跨鏈等十分複雜難懂的技術概念,用戶使用起來非常不便利,對比使用Web2.0的產品,用戶需要付出很多學習成本。但隨著整個市場的成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推出更好用的Web3.0產品,讓用戶在無感知中順滑地使用Web3.0。

Web3.0離不開區塊鏈與加密貨幣,而主要賽道DeFi、NFT、DAO等,無不與金融相關,在為世界帶來新的發展思路的同時,也容易因為去中心化、繞開監管等特性引發許多違法犯罪問題,如黑客攻擊、欺詐、洗錢等。相關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網絡罪犯通過加密貨幣洗錢所得金額達86億美元,較2020年增加30%。我們應該如何看待Web3.0時代的各種數字資產,它們是股票、債券,還是數字商品?如何保護不具備相關金融知識的用戶,防止他們上當受騙?這是橫亙在各國麵前的一個重大課題,不同國家與地區的監管機構也在依據自身國情與產業發展階段,逐步探索適合自身的監管框架。

眾所周知,比特幣和以太坊這種采用工作量證明機製的公共區塊鏈平台,需要依靠計算機挖礦,即計算數學問題來維護係統運行,因而對能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據估計,比特幣交易網絡所消耗的能源甚至已經超越了哈薩克斯坦與荷蘭等國的能源消耗。[11]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各國政府、民眾都異常關切各行各業的碳足跡情況,尋求綠色低碳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之下,建立在區塊鏈與加密貨幣基礎上的Web3.0行業顯然難以推脫浪費能源、不夠環保的指責,也為行業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可喜的是,Web3.0的從業者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們正在積極尋找更低碳、更環保的解決方案,比如以太坊2.0將會采用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簡稱PoS)的方式來維護係統運行,這種新的共識機製可以讓能耗降低99%以上。

[1] 方興東,鍾祥銘,彭筱軍.全球互聯網50年:發展階段與演進邏輯[J].新聞記者,2019(7),4-25.

[2] 參考自https:\/\/www.163.com\/tech\/article\/GPV1671300097U7T.html。

[3] 參考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u003d1578475036705674879u0026wfru003dspideru0026foru003dpc。

[4] 參考自https:\/\/www.samr.gov.cn\/xw\/zj\/202104\/t20210410_327702.html。

[5] 參考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u003d1663633623517147713u0026wfru003dspideru0026foru003dpc。

[6] 參考自http:\/\/www.techweb.com.cn\/ucweb\/news\/id\/2649112。

[7] 參考自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134943。

[8] 參考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225120404。

[9] 參考自https:\/\/gavwood.com\/dappsweb3.html。

[10] 參考自https:\/\/new.qq.com\/omn\/20220317\/20220317A04LRP00.html。

[11] 參考自https:\/\/news.un.org\/zh\/story\/2021\/06\/108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