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俺的決定,旨意都已擬好,從今日起,除去朱瞻基的太孫稱呼,封他為淮王,即刻就藩。而你,將以太子身份伴隨在俺身邊,詔告天下,在俺百年後,以你為新皇帝。”
在朱棣最後宣布自己的決定後,顧遠二人都還愣在那兒,甚至都忘了叩首領旨。
驚喜來得太突然,而且這一切也太順利了。
自己明明什麼都還沒做,成熟的果子就主動落到懷裏。
這就是先天氣運聖體的實力麼?
直到二人反應過來,趕緊叩首稱謝,朱棣才又一聲輕笑:“好了,你且去準備吧,顧遠俺還有幾句話跟你說。”
很快,這殿中就隻剩下顧遠和朱棣二人,兩人對視著,又給了他不小壓力:“皇上有何吩咐?”
“這些年來你可有怨氣?怨俺當初想對你趕盡殺絕?”朱棣又是相似的開場白。
可這回顧遠卻有了一定的準備,略作沉吟才道:“有。”
“哦?”
“不過後來我又釋然了,你是皇帝,還是打下天下的皇帝,一個人的生死不可能被皇上你放在心上,哪怕再特殊,也隻是一條無足輕重的人命而已。與天下社稷相比,一個小小的顧遠又算得了什麼呢?”
“哈哈……你還是一如既往的誠懇啊,那俺也就放心了。”
朱棣輕笑一聲:“這些年你在山東做的事情,俺都看在了眼裏,做得很好。是俺沒有這個福分,不能用你。好在,俺還有這個兒子,接下來你也要好生輔佐於他。”
“臣領旨!”
“你可知道俺最終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麼?”
“不是因為皇上不想重蹈建文帝時的覆轍麼?”
“這隻是一方麵,但更重要的還是因為有你。”
“我……”
“因為你在輔佐漢王,更因為你當初告訴俺的關於幾百年後的一切走向。俺想過,若是真不做任何改變,我大明自然可以有二百多年的國祚,但很快的,有些災劫就會落下,俺不希望自己辛苦做出的一切,毀在那無能之輩的手上。”
朱棣前所未有的坦然:“所以,與其按著既定的路線發展,還不如做出改變,看看我大明還有沒有全新的路可以走!而你,就是那個引領著大明走上新路的人。”
他說著,站起身來,一步步走到顧遠身邊,大手拍在他的肩頭:“接下來就是你們這些人的天下了,好好幹,別讓俺失望啊……”
……
大明永樂二十四年秋八月,皇帝廢太孫為淮王,令其就藩,另立漢王朱高煦為太子,天下震動。
同年十月,永樂帝朱棣駕崩於北京乾清宮,享年六十六歲。
太子朱高煦由此登基,於次年改年號為乾順,意為天下賓服。
顧遠作為皇帝潛邸舊臣,重臣,很快就直入中樞,為兵部尚書。
很快,新皇便廢內閣,打壓業已成勢的文官力量,讓天下再度震動。
乾順三年,淮王朱瞻基起兵造反,卻又旋即被顧遠率軍所破,其人於兵敗之後,自盡身亡。
淮王長子朱祁鎮,被顧遠下令秘密處死,時年兩歲……
顧遠由此而成國之柱石,官拜太子太傅,紫金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賜蟒袍,並另加封為威遠侯……
乾順十四年,朱高煦駕崩,時年五十二歲。
轉而由其子朱瞻域為新皇,次年改元盛康。
四十二歲的顧遠成為朝中份量最重的三朝老臣,由此展開更為大刀闊斧的一係列改革,史稱盛康革新,顧遠改政。
之後三十多年,顧遠一直為朝中第一權臣,不但改革諸多弊政,更提倡新學,致力發揚物理化學等全新科目,並培養出數千新學大臣入朝為官。
於此期間,海禁全解,屬於大明的大航海時代開啟,與海外弗朗吉諸國幾番海戰,取得勝利,殺入歐洲,滅國三十六,殺人千萬計,殖民整個歐洲……
大明威德十六年,八十八歲的歐王顧遠病逝於北京,天下縞素……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