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臉皮薄吃不著,別讓“不好意思”成為事業上的障礙(2 / 3)

當然,我們也需量力而行,根據自己的能力而定,別張口就是年薪百萬,那也不符合實際。有多大能力,收獲多少薪酬,老板也能看到我們的誠意。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一匹千裏馬如果能遇到伯樂就是十分幸運的。但“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就告訴我們,應該善於表現自己。

很多人常常嗟歎:自己明明有令人羨慕的學曆和才能,在崗位上也如黃牛一般任勞任怨、勤勤懇懇,但總抓不住老板的眼球,得不到老板的賞識。隻能一次次地與晉升機會擦肩而過。確實,這樣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但在同情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想一想,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難道真如古人在詩中所歎,懷才者注定不遇?

拉瑟爾·瓦爾德在《上司的遊戲》這本書中曾說過:“像老黃牛一樣隻知道埋頭苦幹已經不能對你加薪或提升有所幫助了,你必須讓上司知道你的存在,要不然你就會被遺忘。”事實上,不僅僅是在職場,就連生活中也是一樣,不要總是以為隻要自己勤勤懇懇、踏實苦幹就萬事大吉,再努力也要別人看得見,否則,幹了也是白幹。

有一個年輕人向一位成功的建築承包商請教成功的秘訣。他問:“我想變得和你一樣有錢,我應該怎麼做呢?”承包商看了他一眼說:“以前,我們工地上有許多工人,他們工作的時候都很賣力。其中有一個人,從來都沒有穿工地發的藍製服。很多年之後,有的工人退休了,有的工人則成了工頭。而這個從來都不穿工服的工人,最後成了一位建築承包商。我就是這個人,年輕人,你明白了嗎?”

年輕人聽了有些驚訝,但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承包商指著前麵工地上那批正在鷹架上工作的工人接著說道:“看到那些人了嗎?他們全都是我的工人。但那麼多的人,我根本沒辦法記住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有些甚至連長相都沒印象。因為他們都穿著同樣的衣服,也都非常努力。我根本無法區分當中的差異性。但如果這裏麵有一個人沒有穿工作服的話,那我一定可以一眼就記住它。年輕人,我就是這樣成功的,我除了賣力工作,表現得比其他人更好之外,我還懂得如何讓別人‘看’到我在努力。”

不要以為隻有我們在拚命工作,其實每個人都很努力。因此,如果想要在一群努力的人中脫穎而出,除了比別人做得更好之外,就需要其他的方法和技巧。

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別人知道我們的存在,隻有別人知道了我們的存在,關鍵的時候才能想起我們。上司知道我們的存在後,我們才有提升的機會;客戶知道我們的存在後,我們才有希望做成生意;心上人知道我們的存在後,才會有後續的感情發展。

翻開史冊,戰國時的毛遂,三國時的黃忠,還有許多改革家,這些人無不懷有遠大抱負,但更讓我們佩服的,他們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於自薦。由於自薦,他們才沒有被埋沒。現在有些人不理解那些勇於自薦、善於表現的人,認為那是“出風頭”和“目中無人”的表現。其實不盡然,有誰會單純地為了出風頭而出風頭呢?

美國總統為什麼一個個都熱衷於演講?因為他需要讓全國公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他的存在,美國還有他這樣一個人全心全意為美國公民謀福祉。他們迫切地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否則,美國人口千千萬,誰知道你是誰,憑什麼要選一個不了解的人當總統。你說你很有能力,誰能證明?你說你是個好人,又有什麼證據?

千萬不要再抱著“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想法默默耕耘了。如今的時代是一個自我推銷的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還傻乎乎地站在原地,認為隻要自己做一匹千裏馬,總會有伯樂找上來,那可就真的是走在時代的背麵了。

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剛走進車站,卻發現我們要坐的那趟車即將開出,這個時候,為了節省時間,多數人會在後麵拚命追趕即將出站的公交車。一邊跑還會一邊招手呼喊,以期吸引司機的注意力。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可能會坐上這班車,也有可能錯過這班車。能坐上這班車的原因絕對不是因為我們能追上公車,而是因為它停下了。

由此可見,跑得多快不是關鍵,關鍵是得讓司機知道我們的存在。由此推之,不管我們有多努力、多優秀,如果沒有人看到,就跟錦衣夜行一樣,又有什麼意義?

有人說:“世界舞台的能見度是很低的。”所以,在很多時候,提升自己的能力,還不如增加讓別人看到我們的機會。學會表現自己,讓自己站在舞台中央。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此話頗有些俠氣,很多人張口就來。可眾所周知,實際情況遠比一句話要複雜得多,好馬就真的不吃回頭草嗎?

三個月前,吳方定因為所在公司風氣不好,領導班子有問題,覺得自己繼續待下去也沒意思,就跳槽到了新的公司。誰知,就在他走後的第二個月,老公司換了整個領導班子,公司氛圍一下子好了很多;可新公司卻又逐步麵臨經營不善的危機。

正好這個時候,以前公司新上任的領導找到吳方定,想讓他再回去,從原來的外勤崗位把他調到內勤崗位上去。

之前,吳方定的工作目標就是轉到公司內勤工作,不用到處跑業務。這本是值得慶賀的事。可問題是,這次機會卻是來自他剛離開的公司。為此,吳方定很糾結。一方麵,他很想接受;另一方麵,他又有些不好意思,畢竟好馬不吃回頭草。

生活中這樣的事屢見不鮮,據國內幾家最出名的招聘網站統計,40%離職的人認為,即使現在的工作不如以前,而原來的單位也希望他們回去,他們也不會回去了。因為他們覺得回去之後,麵對以前的同事和老板,會十分不好意思。因此,他們寧願挺著,或者繼續找下家,也不願回頭。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好馬不吃回頭草”。

所謂的“好馬不吃回頭草”。是說隻有那些競爭能力弱的馬才會去吃回頭草。所以,人們潛意識裏,都覺得吃回頭草是沒骨氣的表現,是很不好意思的事。但實際上,根據科學實驗表明,馬不吃回頭草,隻是因為馬天生沒有吃草根的習性。也就是說,馬不吃回頭草是基於馬胃的需要。但放到人身上,就不一定完全正確了。誠然,人不能沒有骨氣和傲氣;但切不可因為不好意思,就輕易放棄自己苦苦追尋的成功和幸福。

謝博文大學畢業之後,就到了一家大型商場做財務。上司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脾氣不好,生氣時逮誰罵誰,謝博文被他罵過無數次。同時,因為工作量大,經常加班,壓力也非常大。於是在做了一年後,謝博文毅然辭職。

辭職後,一家民營的機械配件公司看中了謝博文,以3000元的月薪聘請了他。這份薪資比商場開得要低,但謝博文認為,這家公司規模大,工作氛圍輕鬆,於是便安心地幹了起來。可沒過多久,他就聽說,該公司正麵臨經營不善的局麵,好多人已經連續兩個月沒收到全額工資了。這讓謝博文萬分懊悔。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以前的同事口中得知,在他離職後,接替他職務的新人久久不能適應工作,老總正為此苦惱,準備重新物色人選。同事的話讓謝博文眼前一亮,萌生了吃“回頭草”的想法。但他也很糾結,如此難為情的事,要不要做呢?

思慮再三,最終謝博文還是決定回到原來的單位。他坦誠地向上司承認了自己當初選擇離開公司是因為過於浮躁,並為此感到後悔,希望能回來工作。

上司雖然對他上次辭職有些不滿,並把他狠狠批評了一頓;但還是很欣賞他的工作能力,就決定讓他回來,並承諾以後會適當改善他的工作環境。

其實仔細想一下,人一生中真正不能回頭的情況又有多少呢?明知道前路崎嶇,荊棘叢生,還是通往一片斷崖,而後麵則是康莊大道,為什麼不能回頭?

好馬也可以吃回頭草,就像沙漠中的馬,連樹皮都能給啃了,不是嗎?生活中,這種“不吃回頭草”的賭氣式思想不知道害了多少人。許多夫妻或戀人,因為一時衝動而分手,事情過去後,雙方都非常後悔,相互間也仍然深愛著對方;可就因為不想被別人認為是吃“回頭草”,就硬挺著揮手離別,結果一頭青絲憾白頭,滿腔悔意恨到老。

其實,錯了就是錯了,後悔了就後悔了,為什麼不回頭呢?豈不知,倔強地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走,隻是在培養新的後悔。既然還有機會回到原來那個更適合自己的崗位,為何要猶豫?既然那個我們深愛著的人,也依舊深愛著我們,為什麼要徘徊?明知道回頭即是正義,卻因為不好意思和難為情,就放棄,這不是骨氣,是傻氣。

別被那些開口閉口“不吃回頭草”的人給忽悠了,他們不是不想吃回頭草,而是沒有回頭的資本。他們回頭,等待他們的隻是一片空空如也。人一定要學會變通,不要被拘泥的思想束縛,更不要太過看重麵子而讓自己與好機會失之交臂。也許在短時間內,我們會不適應眾人的眼光,覺得丟人,覺得不好意思,甚至想要再次逃離。但是在選擇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考慮清楚:到底是“不好意思”更重要,還是前途和幸福更重要?

很多事,錯過一次就不會再有,若還能有重來的機會,就已是天大的幸運。若我們還在為要不要吃“回頭草”而糾結,隻能說,天予不取,必遭天譴了。

不爭,是中國自古以來被人推崇的一種做人的境界。在中國人的觀念裏,本分做人就意味著不爭,意味著隻要我們腳踏實地,規規矩矩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一旦起了“爭”的心思,那就是勢利,就是貪慕富貴、著眼虛名。正是基於這樣的文化底蘊,絕大多數人不敢去爭,害怕被人扣上功利的帽子,即使,那是屬於自己應得的利益。

可俗話說得好:“人不可求非分之利,但不可不爭贏得之利。”所謂“爭”,雖然沒必要像在菜市場買蘿卜白菜似的一分一厘去計較,但也不能任由別人隨意蠻橫搶奪。辛苦工作為了什麼?不就是想借著那點小利,讓自己過得更好嘛。

20世紀30年代,上海有一家書局,在給作者算稿費時,他們隻按實際字數計算,而不算標點符號和段落空格。於是,魯迅有一回就故意給他們寄去了一份既沒有標點,也沒有劃分段落的稿子。該書局收到稿子後,隻得給魯迅寫信道:“請先生分一分章節和段落,加一加新式標點符號。”魯迅回信說:“既然要作者分段落、加標點,可見標點和空格還是必要的,那就得把標點和空格也算字數。”書局無奈,隻得將空格和標點也計入字數中。

人們常說,老實人最容易吃虧,因為他們從來不好意思跟別人去爭,總是過度謙讓,且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太多,結果隻能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傷。人與人是不同的,有些人你對他退一步,他也會退一步,那自然是極好的;但是有些人你對他退一步,他卻會緊逼一步,得寸進尺,最後讓你無路可退。而且,你越是不好意思,在他人的眼中這就是一種對他態度的認可,所以更會無所顧忌,如此一來,你失去的就會越多。

羅曉瑩當初來公司,與老板約定薪資為底薪加提成,按照銷售額度提10%到20%,且也簽到了合同當中。她覺得這份工作的前景還是不錯的。於是,這一年,她幹得很賣力,到了年底,細細一算,自己應該得到的提成有五萬多,這讓她很興奮。

但讓她沒想到的是,等到結算工資的那天,老板卻說:“由於公司新投了一個項目,現在資金有些緊張。所以提成就先發一半,另一半等到明年六月份再如數發給大家。”羅曉瑩聽了很不樂意,但卻不好意思站出來駁斥老板,為自己爭取利益。

轉眼到了第二年六月底,新項目的資金已經回籠,老板卻依舊沒有將獎金發給他們的意思,反而又找了個借口,把結算日期推遲到年底。

羅曉瑩明白了,老板根本就是看他們軟弱,想用獎金來控製他們。她知道,自己越軟弱,越不爭取,老板就會越得寸進尺,於是她就決定不再容忍。

她聯合其他幾位同樣沒能拿到完整獎金的同事一起找上老板。一開始,老板還顧左右而言他,更是蠻橫地以辭工相威脅。可羅曉瑩等人據理力爭,並拿出合同條款,老板不說話了。最後,羅曉瑩等人順利拿到獎金。

很多人總認為向他人要求利益,必然會給他人帶來麻煩,因此十分不好意思,怕影響兩者之間的關係,結果一忍再忍,最終讓自己吃虧。其實,我們需要改變這種想法,如果我們一味忍讓,隻會讓人覺得我們好欺負。相反的,大膽地表現出自己的不滿,反而會讓人刮目相看。須知,尊重不是靠忍讓得來的。

而且,就個人而言,不去爭應得的利益,往往會有不利的後果。比如,我們的物質生活必然會受到影響。誰都不是超脫世俗的仙人,都要食人間煙火,一定的物質保障是必需的。即使不為自己著想,也得考慮家人。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羞於爭利,結果應漲的工資沒漲,應得的福利未得,受到牽連的,總是我們的親人。

就像某企業預備給員工分房,名單中有兩名員工,其中一個已結婚5年,3口人擠在一間破舊的平房裏;另一名仍舊單身。已經結婚的那名員工悶聲不響,以為就算自己不說,按條件也應輪到自己。另一位卻三天兩頭地找領導訴苦,有空就找領導聊天。結果後者被優先考慮,分到了房子;而前者卻隻能眼巴巴看著別人住進新房,自己卻沒有著落。

由此可見,因為不好意思而過度謙讓,最終受損的隻會是自己,而且這也是懦弱的一種表現。寧肯吃點虧,也不好意思說出來,藏在心裏,下一次必定還會因此吃虧。所以,自己該得到的利益,就應當努力去爭取,有時候就是要“厚臉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