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先過心理這一關,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3 / 3)

第二,吸收積極的信息。潛意識是不分是非的,不論積極、消極統統吸收,而且常常跳過意識直接支配人的行為。所以,常常吸收各種負麵信息的我們才會覺得不好意思。基於這些原因,我們就應該訓練自己,努力吸引積極因素,開發利用積極的潛意識,使之發揮積極效應。

第三,不斷思考,讓關注進入潛意識。我們可以把自己想要做的事化成清晰的指令,並經由顯意識輸入到潛意識中。比如,那些“不好意思”的人,可以反複下達這樣的指令:沒什麼不好意思的,這隻是很正常的事。並強迫自己這樣想。

第四,反複重複,讓潛意識發揮作用。假設我們想要不再“不好意思”,我們就在心裏告訴自己“我臉皮厚”“這很正常,沒什麼了不起”。這樣不斷地經由大腦反複記憶和輸入,當潛意識開始接受這樣一個指令的時候,所有的思想和行為都會配合這個想法,潛意識發揮作用,引導我們逐漸改變,直到我們真的成為一個“臉皮厚”的人。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形單影隻,孤獨無靠,很想擺脫這種局麵,可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隻要我們大膽地邁出第一步,與周圍那些看上去開朗大方、受人喜歡的人交往,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我們總是因為不好意思、不敢或不願伸出友誼的雙手,那我們始終都隻會處於一種消極被動的心態中,不能自拔。

李開複曾經說過:“內向並不是缺點,每一個內向的人都可以在不給自己太大壓力的前提下,盡量往外向的方向發展。”試著讓自己身邊多一些外向開朗的朋友,漸漸地你也會受其感染,並在其帶動下變得積極樂觀起來。

凱恩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做了五年律師之後,她開始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厭煩。因為她漸漸發現,自己那種輕聲細語的內向性格在律師事務所中太過突兀,而且靦腆、不愛說話的性格成為自己職業中的最大瓶頸。

後來,凱恩經過法學院一位校友的介紹,在MSN(一款通訊軟件)上加了法學院的一個校友群,平常凱恩對這種群是置之不理的,可是自從她對工作產生厭煩情緒,找心理醫生看過之後,她就被告知要多與性格開朗的人交往,否則這種內向性格會漸漸演化成自閉。

經過一個多月的聊天,凱恩與法學院的同學很快便熟絡了,而且凱恩發現,自從自己身邊出現這些性格開朗的朋友之後,自己的性格也開始發生改變。

以前自己在與一些前來谘詢的客戶交談時,語言總是硬邦邦的,而且每次總好像是硬撐著與對方交談。可是現在,凱恩發現自己不僅健談很多,而且工作之外,還會主動向客戶谘詢並討要更多案件相關的資料。

如今,每個月一次的校友聚會,凱恩都會去參加,以前那個內向靦腆的她漸漸變得開朗起來。

如果我們的周圍都是一些與我們一樣害羞的人,他們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辨明自身的害羞,但是對我們帶有缺陷的性格,卻是絲毫沒有任何幫助。假如我們能和一些能夠改變我們、推動我們克服害羞習慣的開朗人士在一起,我們也將受到他們的影響。

每個內向性格的人都要試著去適應一切個人之間的往來關係,即使我們天性害羞,見人畏縮,不善於社交,但是隻要我們內心想要嚐試改變,那麼就一定能夠變成一個討人喜歡、令人愉悅的人。

例如,我們可以給自己設定“較外向但又不帶來太大壓力”的目標,比如要求自己一個月主動交一個性格開朗的朋友等。這些計劃最好有“可衡量的目標”,以督促自己執行。或許,一開始內向的人還會因為怕丟麵子而放不開,但隻要我們成功交了一個朋友之後,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艱難。

凱文是一個標準的宅男。因為他從小性格比較內向,不喜歡與他人接觸,因此平時很少出門,也沒有什麼朋友。

凱文的母親看到兒子整日呆在家,不出去活動,很是擔心,於是帶著凱文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告訴他,如若再這樣下去,他就會患上嚴重的孤僻症。回到家後,凱文的母親給凱文報了一個健身班,想讓兒子多去接觸一下外人。

起初,凱文十分不願意去。可是在母親的監督下,他隻得硬著頭皮去了。在健身班裏,凱文接觸了不少人,剛開始他不跟任何人說話,但是在這種人多事雜的場合中,免不了有人會主動上前跟你打招呼。

慢慢地,凱文似乎也被融入了這種場合中,還有了一兩個可以交談的朋友,漸漸的,“木訥”的凱文開始變得開朗起來,並且每周去健身房的次數也多了起來,有時候這些朋友私下還會叫凱文出去玩,不到兩個月,凱文的性格便悄然發生了改變。

內向的人如若想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就必須向外界打開緊閉的心門。要想結識有趣的人,必須先成為有趣的人;想成為有趣的人,就要主動和別人談有趣的事,不要老是等著別人主動。平常多參加一些社團,經過社團活動幫你多認識他人。

另外,我們也可以在我們社團中去找新的朋友,事實告訴我們,有時候隻要我們自己願意開口,身邊願意伸出幫助之手的人,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不要再將自己束縛在一個封閉的圈子中,多練習一下和陌生人搭話的能力。主動找人講話時,不要那麼在乎“麵子”。勇敢地跨出那個封閉圈子,向前邁出一步,人際關係圈的搭建遠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很多事情不過是自己庸人自擾罷了。

大家還記得俄國作家契科夫的那篇《小公務員之死》嗎?

一名小公務員,就因為打噴嚏時不小心濺了一口唾沫星子到將軍的頭上,就嚇得神思不定,成天想著該如何道歉。即使將軍再三明言自己並沒有生氣,可小公務員心裏還是覺得將軍生氣了,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將軍道歉。等將軍真的生氣後,小公務員竟然被一聲嗬斥給嚇死了。

單從這名小公務員的角度看,他的悲劇與其過分地將一件事情想得太過嚴重不無關係。事實上,主觀誇大事情的嚴重性,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比如,不小心當眾犯了個錯誤,因為不好意思,便胡思亂想,在腦海中將這種錯誤的嚴重性不斷擴大,以至於羞愧萬分、精神憔悴……可是,這個錯誤真的如想象中一樣嚴重嗎?

內向羞怯的人通常會把事情想得很嚴重。即使這件事情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們也會在心中因為害怕、擔憂而自行發揮想象將其擴大。實際上,即便當眾犯了錯誤,那又能怎樣?人無完人,孰能無過?為什麼不能將眼光放長遠一點呢?

有位美國大學生,很有實力,剛畢業就考入了電視台當記者。可是上班第一天,製片人便交給他一個任務:采訪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D.布蘭代斯。

第一次接到這麼重要的任務,讓他喜憂參半。他不停地擔憂並且幻想:“自己隻是一名剛剛出道、毫無名氣的小記者,大法官路布蘭代斯怎麼會接受自己的采訪呢?”一位朋友知道他的苦惱後,拍拍他的肩膀,說:“我很理解你。但如果你自己不親身去體會一下,又怎麼會知道自己被拒絕呢?其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往外跨出第一步。”

於是這位朋友拿起桌上的電話,查詢到布蘭代斯的辦公室電話。很快,大法官的秘書接了電話。

“請問你有什麼事?”秘書問道。

“我是電視台的一名記者,我奉命訪問布蘭代斯法官,不知他何時有空?”

接著,對方停留了一會兒,回答說:“可以。明天2點30分,布蘭代斯法官有空。”

掛上電話,朋友說:“瞧,直接說出你的想法,不就行了嗎?”

多年以後,昔日的那名大學生回顧此事,仍覺得刻骨銘心:“其實當時我的害怕完全就是自己強加給自己的,自己認為沒有可能,所以畏首畏尾;隻要你敢於邁出第一步,之後的事情就容易得多。”

對於大多數內向的人來說,要想克服自己這種心理弊病,首先就應當阻止自己胡思亂想,否則,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少,導致最後隻能放棄。畢竟,再高的山也要一步一步地攀登上去,如果隻是站在山腳下慨歎山高,就永遠沒有登上山頂的機會,隻能仰著頭做一個可憐的看客。

生活中的困難,有時候其實是被我們自己無限擴大的。一旦我們認定要做的事,首先就是要克服心中的畏怯,堅持下去。內向性格的人因為辦事過於思前想後,優柔寡斷,常常會不由自主給自己設定一些局限,讓自己沉陷其中不能自拔。

孟曉因為彈跳能力很出色被推薦進了市跳高運動隊。跳高教練對他要求很嚴格。幾個月下來,孟曉進步很快:從一開始隻能跳1米69到現在能跳1米89,成績足足提高了20厘米。教練非常高興,因為隻要再提高1厘米,自己弟子就能破紀錄了。

可就是這看似簡單的1厘米,卻難以突破。教練挖空心思、別出心裁地想了多套訓練方法,可孟曉的成績還是上不去。兩個月下來,孟曉的成績始終隻能維持在1米85至1米89之間。

有一次,教練想出了一個妙招:

這一天訓練時,男孩跳過1米86後,教練暗中直接將橫杆升至1米90。按照平時的習慣,橫杆每次隻往上升2厘米。

孟曉第一次試跳失敗了。教練大聲嗬斥:“你怎麼現在連1米88也跳不過去?”孟曉自己也心想道:“1米88對自己來說不是難事啊。”於是第二次猛地一躍,居然奇跡般地跳過了!最終,孟曉在市田徑運動會上,如願以償地打破了紀錄。

生活中,當我們焦慮萬分時,不妨先問問自己,這件事情真的有那麼嚴重嗎?是不是自己將其擴大了?有的時候,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自己先被眼前的困境嚇倒。就像池塘中的蛙聲,聽起來好像有很多青蛙,讓我們倍感壓力,但當我們真正走進它們的時候,才發現就兩隻青蛙,實際情況跟我們想象的有很大差別。

不要在心中將困難放大,有時候,束縛我們本身的並不是外界因素,而是我們自己本身。如若要想擺脫這種因素,就應該將心放得更寬廣,眼光放得更長遠,這樣,我們才能夠以淡定自如的心態去應對生活中的一切。

據國外一些網友統計,人們最害怕的事情,不是怕死,而是怕當眾發言。當然,這份統計有些調侃的意味,但也間接說明一個事實:當眾發言,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的確是一座極難征服的高山。一想到台下密密麻麻全是人,而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講台上,心裏難免會胡思亂想:我講得不好別人發笑怎麼辦?萬一觀眾站起來罵人怎麼辦?如果等會兒說著說著忘詞兒了怎麼辦?

生活中,人們害怕當眾說話的原因,主要還是不習慣。正如心理學教授羅賓所說的:“恐懼皆衍生於無知與不確定。”如果想要克服這種膽怯的心理,就一定要練習當眾發言。

事實上,隻有通過練習獲得成功演說的人,當眾說話才能變得不再是一種痛苦,而是一種享受。因為當眾發言就是逼迫我們去正視心中的巨大恐懼,然後努力地去戰勝它,讓“不好意思”和“不習慣”從心中退卻,變得處變不驚、泰然自若。

在卡耐基的演說案例中曾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愛德華·威格恩是一位著名的演說家和心理學家。曾經,他非常害怕當眾說話和演說,尤其是在讀中學時,隻要一想到自己要起立做五分鍾的講演,他就驚恐萬分。但如今他已經通過不懈的努力,克服了恐懼。

“當講演的日子靠近了,”他寫道,“我就真病了。隻要一想到那可怕的事情,血就直住腦門衝,我的兩頰燒得難受,不得不到學校後邊去,貼在冷涼的磚牆上,設法減少洶湧而來的情緒。讀大學時也是這樣。有一回,我小心地背下一篇講辭的開頭,‘亞當斯與傑佛遜已經過世’,當我麵對聽眾時,我的腦袋轟轟響,不知置身何處。

我勉強擠出開場白,除了‘亞當斯與傑佛遜已經過世’,我再說不出別的詞句,因此便鞠躬……在如雷的掌聲中凝重地走回座位。校長站起來說:‘愛德華,我們聽到這則悲傷的消息真是震驚,不過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會盡量節哀的。’接著,就爆發出了震耳欲聾的笑聲。當時我真想一死以求解脫,後來我就病了好幾天。”

最後,他誠懇地說:“我最不敢期望做到的,便是當個大眾演說家。”

對於大多數初登講台的演講者來說,當眾說話是一個未知數,因為他們並不了解當眾演講是怎樣一回事,心裏自然免不了焦慮和恐懼。對於他們而言,那是一連串複雜而陌生的情境,要比做任何事都繁雜。要使這種可怕的情境變得單純而輕鬆,就要靠堅持不懈的練習。隻要各個場合都練習,每個人都能在當眾發言時做到有理有據、侃侃而談。

著名心理學家拿破侖·希爾曾經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隻是因為他們缺少信心。例如,一個沉默寡言的人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麼也不說。”在缺乏信心的因素下,這些人將會越來越不愛說話,變的沉默寡言。

不論在何種場合,都要學會主動發言,可以評論,也可以是建議或問題。而且,不要最後才發言。也許有人會認為,自己第一個打破沉默會顯得很愚蠢。這當然不會,因為總會有人同意我們的見解。所以不要再對自己說:“我不能說出來。”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在自己的自傳裏說:“我曾是病歪歪而又蠢拙的孩子,年輕時,起先既緊張且對自己的能力無信心,我不得不艱苦而辛勞地訓練自己,不隻是身體,而且還有靈魂和精神。”

他接著寫道:“孩提時期,我在馬利埃特的一本書裏讀到一段話,印象極深刻,時時刻刻縈係在心。在這段話裏,一艘小型英國軍艦的艦長,向主角解說如何能夠器宇軒昂,無畏無懼。他說,‘起初,若要有所選擇時,人人都是害怕的,不過他所應依循的是駕馭自己,使自己表現得好像毫不懼怕。這樣持之以恒,原先的假裝就會變成事實,而他隻不過借著練習無畏的精神,就在不知不覺間真的變成無懼的勇者。’

“這便是我據以訓練自己的理論。初時,我害怕的事情真多,從大灰熊到野馬,甚至是人類槍手,無一不怕。可是,我表現得好似不怕的樣子,漸漸地我便停止了害怕。人們若是願意,也能如我一般。”

克服當眾說話的恐懼,對於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極大的潛移默化功效。尤其是那些接受挑戰的、內向性格的人,會發現不僅自己的口才一天天好起來,性格也已脫胎換骨,進入更豐富、更圓滿的人生。

因此,如若想要改善自己的膽怯,不妨多練習一下當眾演講,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恐懼不過是自己給自己築起的一座心牆,勇敢麵前,它便會轟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