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們剛剛創業,很可能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在資金、管理方麵麵臨著經驗不足的情況;這時候,我們要勇敢麵對現實,而不是一味消極地逃避。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奮鬥,本身就是一件快樂而有意義的事情,所以勇敢麵對現實反而不會有想象中那樣艱難,而隨波逐流則會使我們先前的努力化為泡影,並喪失更大的發展機會。
逃避可能得到一時的安逸,從長遠來看卻使我們失去更多。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許多人都會在意識裏忽視這個問題,然後拖延。然而,你拖得了一時,拖不了一世,等到問題再也拖不下去的時候,你再去解決,那時恐怕已經晚了。
既然注定要迎來一場風暴,就不要逃避,逃避隻會延緩解決問題的時間,甚至延誤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就算無能為力,也要勇敢麵對;即便是螳臂當車,也好過束手待斃。有的時候,一個人在無能為力、麵臨絕望時,才能爆發出強大的力量。
很多人在工作中總是抱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理,其實這也是一種“鴕鳥心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白,隻要你敢於麵對工作中的困難,鼓足勇氣去解決,即便最終沒有收獲成功,也遠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失敗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以後不能勇敢地去麵對,自此一蹶不振。失敗不是永恒的,它隻是暫時的,麵對失敗我們首先要以平和的心態坦然麵對,好好分析失敗的原因,總結失敗的教訓和經驗,並做好下次騰飛的準備,勇敢地站起來,堅定地走下去。
人生其實就如戰場,不要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在前方的戰士,打勝戰固然有成就,打敗仗而能夠全身而退,也是不容易的事。因此,我們一定要摒棄“鴕鳥心態”,勇於麵對工作中的挫折與苦難,成功需要我們勇於麵對。
世上沒有不經曆磨難就能獲得的成功,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困難其實是我們成長的磨刀石,所以在麵對困難時,時刻在內心深處告訴自己:勇敢麵對,拒絕逃避!
不好意思與人開口交談,一說話就臉紅,見到陌生人會手足無措,強做清高姿態,害怕與人對視,周圍再喧鬧也總感覺是一個人,厭惡與人進行沒營養的談話……以上種種,都源自羞怯的心理。過度的羞澀、膽怯,是社交恐懼症的一種表現。
根據心理學家榮格的學說,內向者更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如自身的思想、情感,但這並不意味著內向者缺少想法,不善於表達,隻是因為內向者性格多靦腆、害羞,因此才造成了這種性格上的局限性。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同時也是享譽世界的演講大師。蕭伯納曾在大量聽眾麵前批評現代的婚姻製度、教會組織及民主主義等,對自古以來重視的傳統大肆攻擊,在當時幾乎沒有一個人像他這麼大膽。但令人難以想象的是,蕭伯納其實原本是個內向害羞且有些自卑的人。
年輕時的蕭伯納偶爾會到住在泰晤士河邊的朋友家拜訪。因為害羞,每每在鼓足勇氣敲朋友家的門之前,他都會在河邊徘徊20分鍾之久才能下定決心,甚至有數次都想幹脆回家算了。但蕭伯納轉念一想,若想要有任何成就的話,實在不能這麼懦弱,於是才斷了打退堂鼓的念頭。
後來,通過大量閱讀譬如《上流社會的習慣和風俗》等社交類書籍,蕭伯納終於想到克服內向及害羞的好方法,那就是在眾人麵前演講。於是,他參加了一個辯論團體,在經過兩三次的演講之後,他的態度果然變得沉著大方多了。
有一次,他被要求擔任下次辯論會的主講人,這使得他的內心極為不安。辯論當天,他在會議記錄簿上簽名時,手還抖個不停。雖然他為這次的辯論準備了許多資料,但臨場時卻緊張得沒時間看這些資料。不過,並沒有人發覺他的窘況,大家都為他的演說鼓掌喝彩。從此,他心中開始有了一種信念,這個信念掩蓋了他原本內向害羞的個性。
自此,蕭伯納常常會到英格蘭各地,在街頭或在禮堂、教堂的演講台上熱心地闡述自己的信念,若有人反駁他的言論,他就會慷慨激昂地反擊回去,最後終於成為當代第一的雄辯家。
人們常常認為內向的人很害羞,不過內向與害羞並不能完全畫等號,盡管兩者之間確有重合的部分。害羞是一種焦慮的情緒,帶有行為上的抑製性。害羞的人往往害怕社會對他們做出負麵判斷,會盡量避免社交活動,盡管有時候他們也想加入其中。內向的人也會躲避社交活動,但躲起來的理由則是——他們更想一個人呆著。
其實,內向者通常很有主見,對問題見地深,可以相當健談,隻是他們喜歡的表達方式或習慣與眾不同而已。正如《安靜:內向者在聒噪世界中的力量》的作者蘇珊·凱恩所說的:“我們生來是外向還是內向,如同性別一樣,都是我們的身份特征。社會對內向者的偏見,導致能力、才智的浪費。”
當然,要想讓一個內向者在短時間內打破自己內心的那道堅固壁壘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應如何才能打破心中那道壁壘呢?
第一,變被動為主動,適時“強迫”一下自己。大多數內向者並不如人們眼中所見的那樣,他們的內心世界都十分豐富,隻是不願意將自己投入到群體中,或者一味地沉浸在自己心中罷了。因此,要想改善這種心態,不妨適時地“強迫”自己一下,學著走出去,慢慢地就會敞開心扉了。
第二,多給頭腦中灌注正麵暗示。一般來說,內向的人,從某一層麵上來說,心理總是自卑的,沒有自信。要想讓一個內向者心中充滿自信,那麼不妨多往更加積極的方麵思考,給自己正能量的暗示,自然就能擺脫內心的膽怯,變得灑脫起來。例如,當你去求職麵試時,可以提前告訴自己,我能行,我一定會通過麵試,自然心中就會被感染,從而在麵試途中變得更加自信。
第三,設定與自己性格相當的交往目標。既然你是內向的,重深度不重廣度,那麼要想盡快地投入到群體生活中去,那麼不妨先選擇適合你的社交目標。當你見到一群人的時候,你的社交目的不是讓這一群人都認識你,而是從中找到個把“知己”進行深交,而這些所謂的“知己”也多以內向為主,因為你們交流溝通的方式是相近的,這樣慢慢地你就會適應這種群體交流方式,搭建與人接觸的橋梁。
健康的內向性格是自然、和諧的狀態,這樣的人有著與他的性格相適應的能力和理想。而且,處於這種狀態中的人通常都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對自己的行為做出適當的改變,因此他們往往能夠打破心中局限,投入到人群中去。
狼在捕殺馴鹿時,往往會先盯上馴鹿群中的一隻,然後突然對馴鹿群發起攻擊。馴鹿迅速逃竄,同時又會聚成一群以確保安全。這時,就會有一隻狼冷不防從斜刺裏竄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抓破那隻目標馴鹿的腿部,如此往複幾天,每次都重點攻擊那隻受傷的馴鹿;沒幾天,那隻馴鹿就會失去鬥誌,成為狼的一頓美餐。
狼很聰明,它知道麵對身材高大的馴鹿,貿然進攻自己不會占到任何便宜,而找個目標一次次打擊獵物的信心,更能事半功倍。其實,真正打敗馴鹿的是它自己,是它的脆弱讓對手有機可乘,最終喪失了生命。在這方麵,人也是一樣的。
人們常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有的人年輕的時候憤世嫉俗,可過了幾年,自己也變成曾經討厭的那種人,還一邊感慨這就是現實。其實,不是現實改變了他,而是他敗給了自己。要想超越他人,要想成功,就必須先超越自己,戰勝自己的意識、信心和外界一切壓力。但人們真正去做時,過程往往會困難重重。
秦英傑從小性格就內向,他從來都不敢跟陌生人說話,如果讓他麵對一群不熟的人,那可算是要了他的命了。他是個網絡工程師,專業能力出色。有一回,公司決定選擇一位優秀員工在年會上做綜合評議報告,上司選擇了他。
自從日程確定以後,秦英傑就再沒睡過一個安穩覺。他想過拒絕,卻悲哀地發現,拒絕的話他同樣說不出口。為了逃避那兩個小時,他甚至想過幹脆辭職算了。
他記得上學的時候,每當輪到他到課堂上作報告,他就兩腿發軟,腦子一片空白,說了什麼自己也不清楚。像這種場麵,他向來都是能避則避的,最幸運地是,結婚的時候,他得了喉炎,讓他躲過了當天的發言之類的儀式。
幾天後,終於到了做報告的時候了,幸運的秦英傑這次又逃過了一劫——因為精神過度地緊張和憂慮,他病倒了。
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說:“所有人都是自卑的,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對自卑的超越。”在阿德勒看來,自卑也許是內因和外因的綜合因素所致。我們之所以覺得克服自卑是如此困難,源於我們對自己的妥協。事實上,不僅僅是克服自卑這件事,在很多方麵,最先妥協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麵對挫折,我們先喪失了戰勝它的勇氣。
有一次,卡耐基參加訓練班的畢業聚會,在聚會上,一個畢業生當著二百多人的麵對他說:“卡耐基先生,五年前,我來到你舉辦示範表演的一家飯店。到會場門口就停住了。我知道隻要走進房間,參加上課,早晚都得要演講一番。我的手僵在門柄上,我害怕走進去;最後,隻有轉身走出了飯店。當時,我要是知道你能教人輕而易舉地克服當中害羞的恐懼——那種麵對聽眾會癱軟的恐懼,我就不會白白錯過失去的五年了。”
聽完他的話後,卡耐基為他特別的儀態和自信所吸引,因為他這樣坦誠相告,並不是隔著張桌子在閑話家常,而是在對著許多人發表言論。這說明,他已完全克服了當眾怕羞的心理,他必定能借助現在所具有的表達能力和信心,使處理行政事務的技巧大為增加。也許,他要是在五年或十年之前便已戰勝恐懼,那他肯定已享受了更多更好的成功和快樂。
印第安納大學東南分校害羞研究中心的教授伯納德·卡爾杜奇,青少年時期也非常害羞。他說:“那時候我有很多朋友,但從未有過約會的經曆。其實,害羞完全可以克服。這是因為害羞心理的形成需要一種自我感覺,而這種感覺要在出生後18個月才會出現,表現為過度忸怩、低估自己、不自信等,就好像隨時都有一麵鏡子在他們麵前。”
對於內向性格的人來說,若想改變在大眾麵前害羞的性格,那麼首先要學會正確估量自己,隻有從戰勝自己開始,你才能真正樹立自信。例如,你可以進行一些社交技巧方麵的訓練,怎樣同別人見麵時說些寒暄話;怎樣讓談話不間斷,不是光聽別人講,而要自己講;不要懼怕他人,勇敢地用眼睛看別人,並且表現得很專心等。
在日常生活中,當你麵對另一個“害羞”的自己時,你也可以這樣自我鼓勵:“40%的人都有害羞心理,害羞絕不能成為自己一生的負擔。”有心理學家認為,害羞的人完全可以通過戰勝自我而融入到一個新的社交環境,逐漸克服害羞心理。
卡耐基曾經說過:“世上沒有一點都不膽怯、害羞、臉紅的人,包括我自己,隻是程度不同,持續時間的長短不同而已。”既然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會有這樣的心理因素,為什麼不在適時的時候鼓足勇氣做出適時的改變呢?
有一個人對玫瑰花非常過敏,哪怕看到玫瑰花圖片也會心生恐懼。有一次,別人給他看一張玫瑰花的照片,他立刻就不由自主地打噴嚏,好像麵前是一朵真花似的。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用刀叉使勁兒刮擦金屬製的餐盤,那種聲音仿佛貓撓似的,讓我們心裏發毛。即使隻是腦海裏回想起那種場麵,依舊會忍不住渾身發抖。
這就是神奇的潛意識所起的作用了。什麼是潛意識呢?現代心理學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在我們的大腦中,除了我們最熟悉的,讓我們認識到自身存在的意識外,還存在著不為我們所知,卻一直在發揮作用的潛意識。當潛意識中的想法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時,就會通過各種方式發揮作用,讓我們罹患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疾病。
20世紀中葉,匈牙利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一個男人被誤關進冷藏車裏,等第二天早上打開冷藏車,這個男人已經死亡。在調查過程中,人們發現這個人竟然是被凍死的,但冷藏車的冷凍機是關著的,裏麵的溫度為10℃左右,根本凍不死人。但男人身上的確具備所有因為過冷而死的症狀。最後,有人指出,這個人之所以死亡,是因為他的想象力實在是太“豐富”了,他想象著自己會被凍死,結果真的被凍死了。
弗洛伊德認為,這件事很好地告訴我們:我們的腦海中想象什麼,潛意識就會吸引什麼,並且會讓我們的身體做出反應。這個男人的思想“殺死”了自己。他思想中的潛意識認為自己被凍死了,於是他放棄了呼吸、心跳、脈搏等一切生命生存所必需的活動,盡管顯意識中人是怕死的,但最終潛意識發揮了作用,“殺死”了自己。
無數事實告訴我們,人的潛意識擁有巨大的能量。俄列岡州奧克蘭的作家W.L.凱恩這樣寫道:“我知道有這樣一種能量的存在,因為有一次我看見兩個男孩,一個16歲,一個18歲,將一根壓在他們兄弟身上的巨木挪走了。第二天,還是那兩個男孩,還有我和另一個男人,我們四個人一起試圖將那根巨木抬起,但是失敗了。”
我們聽到過這樣的報道:車禍現場,母親為了救孩子獨自手抬汽車;泥石流中男子雙手托舉母親堅持幾十個小時;女子海中遊泳徒手擊退鯊魚……種種誇張得不真實、根本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事件,實際上都是人在瀕臨絕境時,潛意識爆發的結果。
根據維也納大學康士坦丁博士估算:人類的腦神經細胞數量約有1500億個,腦神經細胞受到外部的刺激會長出芽,再長成芽,即神經元,然後與其他腦細胞結合並相互聯絡,形成發達的聯絡網。於是,信息電路開啟了。然而,人類至少有95%以上的神經元處於未使用狀態,這些沉睡的神經元如果能夠被喚醒,幾乎人人都可以變成“超人”。
曾經有一位催眠大師催眠了一位男士,讓他以為自己是一根鐵棒。隨後,大師讓他躺在兩張椅子上,然後,催眠師在他身上堆滿重物,還讓幾個人站在他身上。通常情況下,人是無法承受如此大的重量的。然而在催眠的作用下,男士輕而易舉地做到了。
可見,潛意識具有難以想象的神奇力量。一旦我們解脫了顯意識的束縛,放手讓潛意識接管一切,用潛意識激發我們的潛能,我們會擁有完全不一樣的能力。
既然潛意識的力量如此巨大,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利用這種神奇的力量呢。我們不妨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開發潛意識,儲存是基礎。想建造高樓大廈,就必須儲備各種材料、設備和建築技能、指揮管理技能等。對於一個追求成功與卓越的人來說,應該不斷地學習新的東西,給潛意識輸進更多的基本常識、專業知識、成功知識以及相關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