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不好意思,都可以歸結於要麵子。做錯一件事,因為不好意思,所以打死都不承認;說錯一句話,因為不好意思,梗著脖子挺下去。死要麵子活受罪,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甚至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有句俗語說的好:“頭可拋,血可流,麵子絕不可以丟。”不知有多少人因為不好意思,好麵子,最終吃大虧。
誠然,人要臉樹要皮,要麵子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因為不好意思拒絕他人而傷害自己,那麼最終活受罪的隻會是我們自己。
有一個自命不凡的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工作。在這裏,他是學曆最高的員工,所以他從不把隻是本科生的正副所長放在眼裏。
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麵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
他隻是微微點了點頭,算打過招呼。
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了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麵上飄到對麵上廁所。
博士驚得眼鏡都快掉下來了。
水上漂?不會吧?這是以前武俠小說中才會有的功夫啊!
過了一陣兒,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到對麵上廁所。博士差點跌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這時,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麵上廁所得繞十分鍾的路,可他已憋得不行了!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後他沒辦法了,也起身往水裏跑。
隻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裏。
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跑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
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裏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麵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當然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為什麼有的人要麵子到了驚世駭俗的地步,不顧一切?究其原因,不過是過度的自我心理作祟:一是要讓人高看。這種心理,從人們愛聽奉承話,渴望被表揚等方麵就能得到印證。二是因為不好意思拒絕。有人性格過於靦腆,怕拒絕了他人而落了自己麵子。三是找到自欺欺人的一種感覺,以獲得社交場麵上的心理滿足或某種利益。
很多人因為好麵子吃了不少虧。尤其是在熟人麵前,有的人因為顧及臉麵,即便心中有再大的不滿,或者有自己的見解,也會一忍再忍,不好意思說出口。實際上,你越是不好意思,越是要麵子,你所蒙受的損失就會越大。
陳曉是一名大學生,雖然家裏十分貧困,但因為學習成績好,因此每年他都能拿到一筆大學獎學金和貧困助學金。有一次,獎學金剛發下來,室友們便吆喝著要讓他請客吃飯,礙於情麵,他隻得答應下來。
同寢室四人,再加一個平時玩得好的朋友,五個人要了五個菜;陳曉又主動加了一個鮮肉火鍋,還要了一打啤酒。其實,陳曉並不想浪費自己辛辛苦苦得來的獎學金,那可是他大半個學期的生活費;但他又不想在室友麵前丟了麵子,隻好硬裝大方。
一餐下來,啤酒瓶橫七豎八地躺在飯桌上,雖然還有很多菜基本沒動,陳曉也不好意思打包,花去的200多元意味著他下個月就別想看見葷腥了。
人人都不想丟了麵子,可如果是那種不看實際情況的一廂情願,最終隻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有人為擺闊氣,大肆舉債購豪宅,結果卻被人每日追債至無處容身;有人死要麵子借錢請人吃大餐,自己卻三餐涼水加饅頭艱難度日……凡此種種,其實都是虛榮心做怪,錯把麵子當成了尊嚴。
其實,因為好麵子而吃虧的人,虧吃得多了,就會變得精明和虛情假意,變得口惠而實不至。這樣的人不僅會丟失掉自己在他人心目中樹立的信譽度,而且還會讓他人鄙夷。因此,千萬不要太把麵子當回事,也不要因為顧慮太多而不好意思,否則,我們隻會越來越虛偽,越來越做作,以至“毒”入骨髓,變成我們今天譏諷的人。
有人因為外貌不好而自卑,有人因為學曆不高而自卑,還有的人因為收入低而自卑……凡此種種成為自卑者心中最嚴重的心理交際障礙。薩特說:“他人的目光影響我們的自由意誌,左右我們的選擇,很多情況下,我們會在他人的影響之下做出違背心意的選擇。”
因為自卑,所以我們不敢大膽地表現自己,遇事畏畏縮縮。明明心裏很想和那個優雅的姑娘打個招呼,結果卻裝作看風景錯身而過;明明想大聲告訴老板,“這事我能完成”,話一出口卻變成了“我不行的,您要不找其他人試試”。自卑,不但讓我們束縛了自己的腳步,降低了說話的音量,還讓我們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人之所以會自卑,大多與我們自身的心理因素影響有關。由於人消極的心理暗示,往往會貶低自己,對自己缺乏自信,進而否定自己。事實上,要想拔除因為不好意思而產生的自卑感,最關鍵的就是要學會擺正心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兵力不足,而戰爭又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裏的犯人們上前線作戰。為此,美國政府特地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了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沒有對犯人們進行說教,而是特別強調犯人每周要給自己最親愛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如何好,如何接受教育、改過自新等。專家要求犯人們把信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
3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要犯人在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如何服從指揮、如何勇敢拚搏等。
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正規軍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勇敢拚搏。
著名的哲學家馬克思曾經十分欣賞這樣一句格言:“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隻是因為自己跪著。不信你站起來試試,你一定能發現,自己並不比別人矮一截。”有道是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對於一些不可改變的事實,大可不必自慚形穢。發現他人的長處,這本身不是壞事;可是老是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隻會刺激自己,讓自己越來越泄氣。
曾經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是個私生子,而且麵貌醜陋,言談舉止缺乏風度;他對自己這些缺陷也十分敏感,在他人麵前常常自卑而很少說話。為了彌補這些缺陷,他力求從教育方麵來汲取力量,拚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識貧乏和孤陋寡聞。他通過自己不懈的艱苦努力,最終擺脫了自卑,成為一代偉人。
成功學勵誌大師卡耐基曾在他的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名推銷員,在開始工作之前,常為自卑感到苦惱。因為每當他站在某位大人物麵前時,他就會變得局促不安,結結巴巴地不知道在說什麼。但最後他終於找到方法克服了這種困難。
他透露當時行銷之前的心情說:“在那些大人物麵前,由於自卑心理作祟,我腦袋裏一片空白,原本已經準備好的推銷詞語瞬間消失在腦海中了。
但這種現象我沒讓它持續下去,因為我意識到,如果不想辦法扭轉逆勢,這種工作再幹下去也沒什麼意思。所以,我反過來想,如果這些大人物都是我以前就認識的普通朋友又會怎樣?
從我開始有了這種想法,便開始嚐試,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我完全可以像與朋友見麵之間的那樣,與他們親切地打招呼、交談,而且說起話來非常自然。
自從能站在平等立場與他們交談之後,我的心情就變得輕鬆自然多了。從此之後,我所有的自卑感都消失不見了!”
人道主義者威特·波庫指出,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靈性,憑借這一靈性,人們得以完成許多豐功偉業。事實上,如果我們變相地來看自卑,將它看成是促使我們前進的另一種力量,那麼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自我。
正如一代球王貝利。當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他也曾恐懼過,並且十分害怕球隊的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緊張得一夜未眠。後來他設法在球場上忘掉自我,專注踢球,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以銳不可當之勢進了一千多個球。
人最重要的是愛自己,更要做自己。做我們想做的那個自己,沒必要太過在意別人的看法,一定要記住,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懷疑自己,也不要貶低自己,隻要勇往直前,久而久之,就會從緊張、恐懼、自卑中解脫出來。因此,不甘自卑,發憤圖強,是醫治自卑的良藥。
有些人因為不願和他人接觸,以至對周圍的人感到厭煩,甚至產生戒備。這種人往往喜歡獨來獨往,凡事都表現得漠不關心,一副自我禁錮的樣子;如果與人交往,也會缺少熱情和活力,漫不經心、敷衍了事;有時看上去似乎也較活躍,但常給人一種做作的感覺,仿佛有點兒神經質,因而別人都不願主動與之交往。他們認為隻要這樣,便不會和他人產生交集,從而避免滋生出更多尷尬。
實際上,一個人之所以孤僻,正是因為其內心對他人的言行過於敏感,太過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此才會內心脆弱。一個孤僻的人,如果不能夠及時改善這個缺點,那麼這種孤獨很有可能會伴隨其一輩子。
在美國心理醫生Danny(丹尼)的心理備案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Lucy(露西)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雖然成績優異,但她長期以來一直經受著心理障礙的困擾和折磨。她自小性格內向、膽小、孤僻,再加上父母管教嚴格,除了學校和家,她很少在外玩耍。
上了大學後,她更加害怕和人接觸,愈來愈害羞了。她認為自己是個怪人,她開始不願意與其他人接觸。上大學以來,就連自己身邊的同學,她都很少來往,與人講話時更不敢直視別人,別人問話,她也不願意開口回答,而且一說話臉就發燒,低頭盯住腳尖,好像全身都在發抖。漸漸地,她越來越不願與其他同學接觸,喜歡一個人呆在宿舍或者家裏,甚至連從小到大的朋友她也不願接觸了。最後,她開始變得暴躁、孤僻,對什麼事情都不在乎,父母隻好為她辦理了休學。
事實上,據研究表明,童年經曆、家庭教育環境,以及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是導致人們養成孤僻性格最主要的因素。父母過於嚴苛或粗暴,雙親婚姻不善,缺乏必要的交際能力和方法,在人際交往中屢遭拒絕或打擊等,這都會使我們的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進而將自我封閉起來,以為這樣就可以減少傷害和痛苦。
其實,由於內心過於怯弱,孤僻者的內心是十分痛苦的。尤其是當他們將情緒長期壓抑,陷入寂寞時,就更易出現不良心理。孤僻者如若要改善與周圍人的關係,就應當積極融合到親人及朋友當中去,消除戒備心理,這樣能夠接受別人並與之交往。多參加集體活動,特別是要多與性格開朗的人在一起,才能使自己變得開朗起來。
看看這個世界,很多悲劇歸根到底都是性格導致的。例如,詩人顧城製造的慘絕人寰的悲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殺妻滅子後自戕其身,就是因性格孤僻,最後發展到畸變、扭曲、精神崩潰。
當然,除了極少數人,很多人的孤僻症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可以說,其中80%都是由後天的環境所造成的,那麼如何才能幫助人從根本上克服孤僻呢?
一、多進行鼓勵
孤僻、怯懦的人往往都不是喜歡說很多話的人,因此人們應該盡量在其麵前少講“你一定這樣做”之類的話,而應多講“你看怎樣辦”“你的想法是什麼”這類的話,給他一個獨立思考並發表自己意見的空間,鼓勵他大膽說話、做事,讓其在眾人麵前的孤僻心理逐漸被軟化掉。
二、培養自尊心
鼓勵他們做一些挑戰極限的事情或者是參與有挑戰性的活動,以及平常不敢參加的活動;還要多帶他們參與到集體活動中去,培養他們堅強的意誌和大膽、頑強、開朗的性格。另外,還可以讓他們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以此克服心中的不好意思與尷尬,當與人交往的次數多了,性格就會有所改變。
三、培養自信心
自信心是對自己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例如,盧梭曾經說過:“我不比別人更好,但我就是我。”適時地進行自我激勵,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另外,要想改掉社交中膽小的毛病,還要時時提醒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自己和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樹立“必勝的信心”。你可以這樣暗示自己:我主動與你交往,即使你不理我,我也算取勝了。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你的膽怯心理就會逐漸被克服,自然也會變得不再孤僻。
總之,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會麵對現實,主動和別人交往,樹立信心,這樣會體會到與人交往是一件平常的事。多一分自信,膽怯就會減少一分。要知道,如果你總是一副“孤僻”的態度,就很難去結交更多的朋友。
眾所周知,當鴕鳥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會把頭鑽進沙子裏,以為隻要自己看不見危險就安全了。殊不知,這不過是在掩耳盜鈴。風險的存在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也無法完全避免,必須勇敢地去麵對,勇敢地去承擔。絕大多數時候,逃避非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讓我們白白喪失扭轉乾坤的機會。
“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懦弱行為。很多人在麵對困難和壓力的時候,都會采取回避態度,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隻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原本隻需稍微努力就能搞定的事,到最後竟成了無解難題。
魏明是一家廣告公司的員工,有令人羨慕的工作環境和豐厚的薪水。前段時間,因為策劃部的主管離職,所以公司急需在眾多員工中挑選一新主管。
魏明的能力在整個部門都是頂尖的,本來非常有希望坐上這個位置;但是他為人比較內向,有點兒膽怯和自卑,自然也就沒有跟別人競爭的勇氣。正是因為這種逃避競爭、習慣退縮的心態,讓他最終與主管職位失之交臂。
新主管走馬上任之後,立馬把魏明支到了營銷部,說他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不習慣麵對變化與改革。當他得知自己可能被指派去做他既不熟悉也不喜歡的工作時,隱形的焦慮、恐懼與厭世情緒隨即湧上心頭。這種扭曲的心態和錯誤的認知觀念,最終使他放棄了自己原本所有的努力,辭職了。
在麵對工作中的壓力和困難時,很多人會習慣性地形成逃避心理。首先想的不是應如何解決,而是應如何逃避,覺得通過跳槽可以使問題得到解決。然而這種解決的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到哪裏都會遇到矛盾,這種逃避方式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選擇逃避,盡管可以暫時看不見困難和危險,但日後會麵臨更大的痛苦,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逃避的代價注定會是失望。麵對危機,主動出擊是最好的防禦。隻有迅速采取行動,才能把損失降到最小。相反,你如果束手待斃,試圖做鴕鳥,那你就真的會被困難所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