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下崗潮”的反思(1 / 3)

在經濟轉型時期,出現大量的下崗人員,似乎是一種必然現象。職工從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地位驟降,4050群體就低擇業,這一切似乎又是改革的陣痛,必須付出相應的成本。實證調查顯示,確有如上必然性,但又不完全如此。下崗原因一部分是企業破產、歇業造成的,另一部分卻是製度設計的不成熟與疏漏。下崗人員是轉型時期的犧牲者,他們將青春獻給企業,以低工資創造巨大的財富,支撐社會運行,經曆年富力強後卻失去原有的崗位,這是失衡的一代。政府設立專項資金,資助下崗人員創業與生活,應當繼續關注這一群體,想方設法給予各種政策支持,補償達到最大化,撫慰他們的心靈,接近社會的公平性。

1 社會與個人的兩難態勢

經濟轉型引起職場的劇變,巨量下崗人員湧向社會,受製於有限的財力,政府仍賦予相當的人文關懷,給與津貼與減免稅賦,財政負擔因此加重。下崗人員年齡、文化和技術處於劣勢,再就業陷於困境,失業數量劇增,社會壓力加大。上訪層出不窮,社會出現新的矛盾,政府是改製的推動者,又是繕後工作的承擔者,盡管付出不小的代價,力圖在經濟上補償下崗人員,但仍難以消除他們的情緒。

我國是個人口大國,就業形勢嚴峻。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改委製定的“十一五”《綱要》,到2010年,勞動崗位供給缺口1000萬左右,下崗人員的加盟,無疑加大就業壓力,在未來一個時期,失業問題可能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最大挑戰。

職工下崗後再就業需要時間,政府十分關心他們的處境,給予失業津貼。全縣1998年的失業津貼為每月200元,此後根據當地上年最低工資的70%換算,再加10%作為醫療費,2008為560元。發放年限為2年,對象包括下崗後立即就業人員,體現公平原則。這筆金額數量可觀,1998~2001年的發放總數見下表:

“4050”群體就業困難,即使就業也往往工種差、收入低,無力支付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政府給予“兩金”補貼,用於繳納部分養老和醫療保險金。全縣2005年為2574人發放205.92萬元,每人津貼800元,2007年增加到1300元,占實際繳納的28%左右,時間限定3年。

為解決就業擁擠問題,積極鼓勵自主創業,從事工商業的人給予政策支持,免除前3年的稅收。全縣2005年減免932萬元,2006年825萬元,871人受益。

這些惠民舉措,分散到個人並不驚人,但在地方財政的盤子上卻不是無足輕重的份額,加大財政的支付缺口。下崗津貼前所未有,政府以財政支持的方式幫助新的社會群體,從下崗人的角度看,這些優惠無法彌補他們的失落,他們失去優越的地位,遭受再就業難的困擾,心境一落千丈。

部分雙職工變為單人就業,上有老下有小,獨腳金雞似的職業人無力支撐家庭。“4050”人不符合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年輕偏好傾向,在低端的第三產業中尋找出路,充當馬路天使,在大街上設點擦鞋,加入家政隊伍,迫於生計他們變得能放下一切。一方為農村的,形成新的“還鄉團”,失業在家;有的買牛耕田,與農民爭利。由此產生兩種後果,在富餘的農村勞動力數量上加碼,與轉移農村人口的城市化逆向而動,背離國家的宏觀戰略。

企業文化注重以廠為家,下崗人員深受這種文化的熏陶,將企業視為自己的依托,在離開企業時有人潸然淚下;老職工臨終時叮囑子女火化前必須經過老廠。下崗不是他們的過錯,也不是像西方國家市場長期淘汰的產物,而是體製轉型及其他因素的結果,優秀的技工也不例外,甚至有賣房入股決意保職位的。他們由領導階級轉為“底層民眾”,地位向下流動帶來心理挫折感,卻找不到責備自己的理由,“隻能自然地將其歸咎於外部,歸咎於政府,歸咎於命運。”有人告誡自己及親友的子女,千萬別當工人,這是一代人的呼聲,令人深思。

不平則鳴,下崗人湧向當地政府,連續上訪,層層上訪,要求補償。雖然改製後10年時光已經消磨他們的情緒,漸漸接受社會現實,但心理裂痕猶在,與社會的距離猶在,隱憂猶在。

聯係國際層麵,類似的情形不乏其例。英國國有企業成本高而效率低,導致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和工業關係的緊張,撒切爾夫人政府於20世紀70年代末推行私有化,擺脫“英國病”,創造“英國奇跡”,同時產生許多弊端和副作用,貧富差距擴大,失業率居高不下,1990年撒切爾夫人被迫辭職,1997年保守黨慘敗給布萊爾的工黨。“拉美現象”更是如此,私有化與失業、社會動蕩相伴而生。我國的地方企業改製,政府和職工付出高成本,相反改製企業的所有者卻獲得厚利,彰顯改革方案設計的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