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產流失成為社會的流行語,但通過對沿海地區1縣的實證研究,事實不盡如此。以股份合作製為主體的地方企業改製,實質的“流失”在於資產低評,分解到職工,是讓利於民,國外私有化也是這樣。深化改製後職工股退出,利益集中到經營者手中,是民有到私有的流失,被誤解為國有資產的流失。職工的改製成果得而複失,是過度偏向效率的結果,從中我們受到教益,要保護民有資產,大力培育中產階級,推進社會結構的轉型。
1 國有到民有的流向
考查資產評估材料,絕大部分企業均為負資產,以此判斷不會有國有資產的流失;極少數企業的贏利資產必須上繳國有資產管理局,也不曾有國有資產流失。流失的可能性在於“剝離”的部分,是企業中非經營性的資產,如食堂、浴室等,這部分資產因企業由製造業轉為房地產業,或資產轉讓時,所有者監督缺位,就會化公為私。由於不具有公開性,我們不敢妄下結論。另一方麵,資產低評確是事實,改製工作組向職工明言,以此贏得職工的支持。改製限定在短時間內完成,要使職工接受,必須讓利於民。資產低評是切合實際的選擇,可以減少阻力,避免延誤時日,以產權的改變提升生產效率。
資產低評,表麵看是國有資產的流失,但橫向聯係各國非國有化的產權改革,普遍存在優惠現象。由抽象的全民所有改為具體的公民所有,利益向民傾斜,無可詬病。
在市場經濟國家,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興起世界性的私有化浪潮,英國撒切爾政府是這一浪潮的領頭羊,被稱為“西方私有化的最大試驗場”。英國政府以優惠價或無償出售國有資產給職工,1982年,英國全國貨運公司虧損嚴重,行將倒閉,資產廉價賣給本公司職工;英國鐵路公司下屬的英吉利海峽輪渡服務單位無償贈送給職工。壟斷性大型公司也是這樣,煤氣公司、電信公司和石油公司的股票,一部分分配給職工,一部分按購買股票數贈送。
法國的私有化也向職工傾斜,實施股份製改造的企業,普遍以優惠的條件向本企業職工出售股票,如布爾公司低於售價20%,向員工出售總股本80%的股份。德國更有驚人之舉,萬人企業標價1馬克賣出,有的還需政府倒貼出售。
在計劃經濟轉型國家,同樣實施優惠政策。波蘭不景氣的企業由職工租賃,資產按破產清理程序估值,十分低廉,贖買後形成“雇員所有製”。外部人收購時,原企業經理和職工可以無償得到15%的股份。進入證券私有化階段,將尚未私有化的國有資產中15%~20%作為投資券分給每個公民。俄羅斯的私有化與波蘭同出一轍,職工優惠購股,全體公民取得無償私有化證券。
捷克兩波證券私有化,分給公民3430億克朗的股份,按購買力平價計合340億美元,每位公民分到0.5萬美元的資產,如按彙價計算每人近0.2萬美元。此後的數年裏,每股投資收益每年300美元,按美元彙價計算,資本收益率為15%;以購買力平價美元計,利率為6%。
讓利於職工與全民,是經濟運作的變通手段,是有效轉軌的過渡,以此改變企業的命運。英國全國貨運公司私有化以後,70%的職工擁有股份,齊心協力,經營有術,使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躍居全英前列,1982年價值1英鎊的股票升至56英鎊,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
相反,回避產權改革,一味擔憂國有資產流失,往往形成隨時間消逝而貶值的“冰棍”效應。波蘭的格旦斯克造船廠,是團結工會的發源地、瓦文薩曾工作過的地方,連續5個私有化方案未獲工會通過,財務不斷惡化,終因資不抵債而破產。
我國的企業經營方式經過多種探索,由於沒有觸及產權改革,無力走出困境。1988年國有企業虧損額為82億元,1997年猛增到831億元,9年內上升10倍,年均增長幅度為29%,“冰棍”效應明顯。地方改製,對象為中小企業,適當的低評資產,抵消職工國企身份的損失,減少對抗情緒,順利完成改製,避免以小失大。如果以市場價對外出售,當時私人資本弱小,不具實力;外部接管,內部人不服,引起震蕩,社會壓力更大。藏富於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2 民有到私有的流失
地方企業改製的基本形式為股份合作製,低評的資產為全體職工所有,但很快推出的二次改製促使股權向經營者集中,職工地位驟降,優惠的資產喪失。經營者控股,資金來去不明,而職工投入全是現金,經營者的大股值得懷疑。政策規定虧損企業土地出讓金返回,卻未曾全部用於職工安置,而是轉移到經營者賬上。產權改革後,國有資產變為股份合作製中平均持股,為職工所有,他們資產不保,落入經營者手中,是職工資產流失,並非國有資產流失,下崗職工所言國有資產流失,忽略股份合作製的產權,是一個“偽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