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改製形式的診斷報告(1 / 3)

口述史的價值在於實錄,解讀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集成者也有自己的理解,作為狗尾續貂。改製為情勢所逼,方案前後相對,行色匆匆。職工股權得而複失,員工持股計劃曇花一現,回歸海外,失去培育中產階級的一次良機。股權的失落伴生“下崗”浪潮,缺少堅實的護衛堤壩,一代人付出沉甸甸的代價。改製留給我們一份厚實的遺產,專門法必須先行,避免中途變卦,進退有據,保障大多數人的權益。

企業改製是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大變革,是現實的倒逼,刻不容緩。筆者調查1縣75家企業,與900多位下崗職工深度訪談,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改製表示異議。該縣的改製始於1997年5月,次年基本結束,采用的形式為股份合作製。由於經濟組織形式的初創,設計者沒有充分吸收發達國家及轉軌國家的經驗教訓,股權沒有相對集中,缺少股權激勵和股權製衡,導致結果與設計者的初衷相離。退出的股份合作製仍有合理的成分可借鑒,它為員工持股作過嚐試,能夠推進早日接軌國際經營模式,實現勞動與資本結合,有利於提高工人地位。

1 股份合作製的實施困境

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的轉型期,企業陷入困境,除改製外別無他路,但是改製沒有現成的範式可依,必須創新。此時推出的股份合作製確實有它合理的一麵,將員工從單純的勞動者轉變為資產的擁有者,是經濟製度的一次飛躍。然而,實踐結果不如人意,大批員工不僅喪失股權還失去勞動崗位,企業就地消失,改為房地產。探尋原因,一方麵是改製企業本身瀕臨絕境,股份合作製無力回天;另一方麵是股份合作製缺陷的日漸顯露,反過來傷害它本身,本文隻討論後者。

在舊的經濟體製不適應新形勢的歲月裏,改革者不斷探索,從明確主體、落實產權責任人手,股份合作製成為改製的重要形式,展現新的希望。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指出,一般國有小企業、集體企業改組為股份合作製,五種全會再次加以強調。1997年6月,國家體改委發布《關於發展城市股份合作製企業的指導意見》,大力提倡股份合作製,認為是重要的製度創新,將勞動合作與資本合作有機結合,實行按勞分配與按股分配相結合,職工參加民主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1997年4月,縣裏製室《關於推進企業產權製度改革的若幹意見》,“首推形式”為股份合作製,規定多數企業可以改組成全員或大部分職工持股合資合勞的股份合作製企業。“股份合作製企業應由職工出資,置換國有或集體資產,鼓勵全額置換。”同時發布《關於全麵推進企業改製工作的意見》,作出時間的規定性,在年底完成企業改製90%以上。

改製全麵推開,是壓倒性的經濟工作。股份合作製除國家體改委《指導意見》所指出的優點外,還有一個要素,就是推行漸進的改革,成為社會的穩定器。企業員工打破鐵飯碗改為合同工,已經作出犧牲,如果一步推向社會,沒有人具備這樣的承受能力。員工身份轉換,變為合作製的一員,而且擁有資產的一部分,仍然不失為企業的主人。他們對新的身份沒有太大的抵觸,調查對象都表達這層意思,說明股份合作製確實有著自身的優點,至少它完成單位人向社會人的過渡,功不可沒。

股份合作製缺陷日漸顯露,出現新的大鍋飯。人人持股,平均主義思想嚴重,報酬拉不開距離,挫傷貢獻大者的積極性,普遍存在“搭便車”心理。經營者以工代管,與工人身份平等,沒有用工權,無法辭退不勝任的員工。主管行政部門作出及時的反應,1998年8月,縣委下達《關於進一步完善和深化企業改製的若幹補充意見》,將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首選形式,但框架仍是股份合作製,人人持股當股東,這是員工最後一道保障線,突破就喪失安全感。當年員工入股率達到95%。股東過多,不合有限責任公司的限額,變通處理,規定“股東人數50以上的,要先成立職工持股協會,再按有限責任公司的要求規範注冊。”

《補充意見》又規定:“對已實行股份合作製的企業,要鼓勵企業通過股份內部流動或增擴配股,向經營者、核心層集中”。為再次打破大鍋飯,擴大經營者的權力,供銷合作社係統率先行動,進行第2次改製,放棄法人股,轉讓給各公司的經營者,形成大股東絕對控股的股本結構。由於沒有波蘭似的強大工會,也沒有出台相應的反解雇法規,一股獨大沒有約束力,員工的權益缺乏保障,合同期一滿就被解雇,另一部分員工因不堪經營者的施壓被迫退出。這一現象也在製造業中擴大,原製度設計要延續企業生命,穩定就業崗位,卻出乎意料地形成下崗的局麵。

沒有新的經濟組織形式出現以前,二次改製勢在必行,股權分散向集中讓渡。個別企業的員工不願意退出,認為按原股價退股不合理,初次改製時經濟處於宏觀調控期,評估價格明顯偏低,二次改製時處於快速發展階段,資本價值驟增。員工罷免董事會,組成新的董事會,拍賣資產,合理分配利益後自動解散。出於對管理層的不信任,他們急於要落袋為安,不想再經營產業。

截至2009年初,全縣有影響力的企業中,員工股份占一定比例的隻剩1家,它經曆過兩次股權集中的運作,均遭員工的反對而流產,成為股份合作製的孤本。但通過擴股和收購退休人員的股本,最終將和平地集中到經營者手中,孤本也將消逝。

2 製度設計的內在缺失

股份合作製走向夭折,主要的原因在於股本結構的不合理和監督體係的不健全,前者易於犧牲效率,不能激勵管理層,後者使員工茫然,失去持股信心。在我們推行股份合作製之前,市場經濟國家在股本結構、職工持股和公司治理方麵已經積累相當的經驗,東歐在轉軌中有過大量探索,通過國內外比較,就能發現股份合作製具有製度性的缺陷,難以維持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