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reference_book_ids\":[7107503072141642765,7315417163324460032,7298292132832365630,7316460588782079038,7130540124433075207,7311626023093668899,7129434713239849992,729456727311987818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原文】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譯文】
攻打集中的強敵,不如把它調動分散以後再打;先兵出擊,不如後發製人。
【典故出處】
此計源於戰國時期齊魏桂陵之戰。《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疲)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衝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於桂陵,大破梁軍。”公元前354年,魏、宋、衛三國聯軍包圍趙國首都邯鄲,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前往救援。田忌原計劃直接去救趙國,軍師孫臏建議說,圍攻趙國,魏國一定將精銳的部隊派往參戰,隻剩下老弱病殘留守國內。如果我們快速出擊魏國首都大梁,必將吸引魏軍回救,這樣我們可以尋找戰機,以逸待勞,消滅魏軍,解趙國之圍。田忌聽從了孫臏的建議,這樣孫臏導演了曆史上著名的齊魏桂陵之戰。這種避實就虛、趨利避害的鬥爭策略,被後人稱為“圍魏救趙”之計。
【應用範例】
作戰打仗就如治理河流一樣,避開其鋒銳之處,如同疏導洪流一樣;虛弱處就去塞堵,如同修建堤壩。
“圍魏救趙”源出孫臏指揮的一場戰爭。這是一個成功的戰例。
公元前354年,魏國由龐涓作統帥發兵攻打趙國,一直打到邯鄲城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領軍隊前去援助。
田忌準備直奔趙都邯鄲解圍,孫臏勸阻他認為這樣做不是最佳作戰方案。他說:“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現在魏國與趙國打了幾乎一年的仗,雙方都疲憊不堪。魏國的主力都集中到邯鄲了,國內隻剩下些老弱病殘的士兵。國內兵力虛空,最好引兵直奔魏國國都大梁,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魏軍看見此情一定會放棄邯鄲帶軍隊撤回,我軍可在半途桂陵設伏兵截擊。這樣,我們不但解了趙國的圍,還可在中途打敗魏軍。”田忌采納了孫臏的作戰計劃,結果齊軍大獲全勝。此一計,使龐涓損失了兩萬人馬,自己也險些當了俘虜。後來,這一作戰之法就成為“孫臏兵法”的一絕。
後來,齊威王派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軍師,領兵伐魏救韓。田忌認為,救兵如救火,齊軍應該直驅韓都解圍。孫臏還是建議采取“圍魏救趙”的辦法。田忌說:“軍師上次用過此計,這次重複使用,魏將龐涓會識破。”孫臏笑著說道:“我另有計謀讓龐涓上當。”田忌雖然半信半疑,可還是聽從了孫臏的話,率領軍隊直奔大梁。
龐涓幾戰幾敗韓國軍隊,眼看就要攻下韓國國都,忽然得知齊軍奔向大梁,隻好急忙傳令撤兵,迅速回師保衛大梁。孫臏對田忌說:“韓、趙、魏三國的士兵,以勇猛善戰著稱於世,不能與他們硬拚,隻能見機行事,才能取勝。兵法說:‘從百裏之外而來求利的軍隊,損折上將軍;50裏以外而來求利的人,士兵隻能到達一半。’我軍應該詐稱力弱以誘惑敵人。”田忌問:“用什麼辦法來誘惑敵人?”孫臏說:“今天埋設軍灶10萬,明天變5萬,後天減到2萬。龐涓見我軍軍灶頓減,一定認為我軍士兵在逃亡,就會日夜不停地追趕我軍,魏軍就會疲憊不堪。乘這機會用計謀對付魏軍,就可以活捉龐涓。”
龐涓在路上注意觀察齊軍的跡象,發現齊軍軍灶一天天地減少,龐涓心中非常高興。魏太子申疑惑不解地問龐涓:“還沒交戰,為何這般喜形於色?”龐涓說:“從跡象看,齊國軍隊中開小差的士兵越來越多,我軍要乘勝追擊。”太子申說:“孫臏詭計多端,我們已經吃過他的虧,千萬不要再中他的計。”龐涓不聽,他讓大部隊緩行,僅帶少數精銳部隊兼程趕路,在天黑的時候,趕上齊軍,正好進入齊國埋伏的包圍圈。
龐涓令軍士點火照路前進,忽見路旁一棵大樹上寫道:“龐涓死於此樹下。”結果魏軍被全殲,太子申被俘,龐涓自殺。
在這兩個戰例中,孫臏都是采用“圍魏救趙”的方法,直接去救趙,則有較大的損失,但如果去進攻敵軍的重要城市,敵人就一定會解圍去保衛自己的目標,從而達到救趙的目的,同時也減少了己方的損失,避免了硬打硬拚的下下之策。
在孫臏之後,也有許多軍事家成功運用這一謀略的戰例,如太平天國時曾用此計攻杭州而救南京,這一戰例,李秀成成功地運用了“圍魏救趙”之計,使清軍苦心經營達三年之久的江南大營完全毀滅。
“圍魏救趙”的關鍵是選擇“魏”,從而實現救“趙”的軍事目的。後來,這一謀略又發展成為為了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采用“攻其必救”的謀略,其實兩者都是利用敵人保“魏”的心理。實施這一謀略時,常常與其它計策配合使用,從而達到較好的戰術效果,實現作戰意圖。
漢高祖劉邦死後,劉邦之後呂氏把持著朝政。她當政的十餘年時間內,劉姓諸王的勢力強大,功臣集團是政權的主要支柱,宗室和功臣在當時關係政權的穩定,呂後不可能像妒殺戚夫人那樣,用凶殘的手法除掉功臣集團,也不可能像毒死趙王如意那樣,用狠毒的手段清除劉姓宗室勢力。為此,呂後寢食不安,處心積慮地扶植呂氏家族。以期以功臣和宗族相抗衡,並試圖戰據有利政治位置,以鞏固自己的統治。
在呂後專權,呂氏勢力較強大的情況下,“為人少文任氣,好直言”的丞相王陵抬出劉邦的戒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結果被呂後“陽遷為帝太傅,實奪之相權”。而另一位丞相陳平,麵對此事說:“高祖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後稱製,王諸呂,無所不可。”由此贏得了呂後的信任,在呂氏與劉氏宗族錯綜複雜的鬥爭中穩穩站住了腳根。
然而,呂後一死,姓劉的齊、楚等王就以除諸呂為名在外興兵;功臣周勃、陳平等與劉姓諸侯相謀,試圖推翻諸呂。然而,呂祿、呂產把持南北軍大權,“列侯群臣莫自堅氣節”,因為他們的勢力還不可能消滅諸呂。就在這時,號稱“一生多陰謀”的陳平根據當時的客觀實際,出了關鍵一謀,就是圍魏救趙之計中的避實就虛,擇其弱而攻之的手法。
陳平和周勃首先劫持了酈商,逼迫其子酈寄前往遊說呂祿。酈寄以善辯著稱。果然,酈寄說服呂祿放棄了北軍軍權。後由軍尉封鎖皇宮,阻止呂產進入,由朱虛侯劉章率兵馳赴皇宮。呂氏家族由於力量的分散和消弱被劉姓諸侯消滅殫盡。
陳平在諸呂專權時,自知力不足以製服諸呂,因此當麵阿附呂氏,而暗奪諸呂實權,削弱其勢力,穩於攻守,按照實際力量的變化采取相應措施,最終取得了安劉氏的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斯大林為了“東攻村寨,西圍城邑分敵”,曾向英國首相邱吉爾提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以減輕德軍對蘇聯的壓力,為蘇軍反攻創造條件,其思路與“圍魏救趙”之計一脈相通。
《魏書·楊侃傳》中記載了一則楊侃運用圍魏救趙之計,指揮部隊取得戰役勝利的故事。
雍州刺史蕭寶寅占據州郡造反,尚書仆射長孫稚率軍進討,楊侃升任鎮遠將軍、諫議大夫,為長孫稚行台左丞,並很快轉為通直散騎常侍,參決機要,魏軍進駐弘農(今河南靈寶一帶),楊侃對長孫稚說:
“以前魏武曹操與韓遂、馬超倚關作壘,大談勝負,卻久不見了斷。一旦敵我雙方將帥雄才大略相匹對,算計謀略針鋒相對,就隻可憑河山險阻取勝,難以智力分高下。現在叛賊固守潼關,完全占據了地理上的優勢,縱使曹操重新出世,也無出奇製勝之法。我軍隻有北取蒲阪,然後駕舟船飛掙西岸,破釜沉舟,置兵於絕境,激起大家的鬥誌,那麼華州的重圍不戰而解,潼關叛賊亦必望風潰散。諸處既克複,長安自然攻破了。若愚計被采納,願為明公您的前驅。”長孫稚猶豫地說:“賊將薛修義已包圍河東,薛風賢又守著安邑(今河北安新縣西)。
都督宗正珍孫停師虞阪(今山東平陸縣東北),遲遲不能進,雖然有此計,還是不知是否管用。”
楊侃說:“宗正珍孫本來是一介武夫,因機緣巧合得以升達,隻可被人驅使而難以驅使別人。一時受主帥之大任,調理三軍,精神就錯亂了,隻堪當圍敵之任。河東為蒲阪治理之範圍,西邊兼黃河河道,反叛的人來自東境,薛修義統率精壯勇士,向西圍打郡邑,而父老妻小,尚留在原來村寨,若率領大軍攻擊他們,方寸必亂,人人歸心似箭,那麼郡邑之圍就可解了。不戰而勝之理,昭然可見。”長孫稚被楊侃說服,依計而行,命令自己的兒子長孫彥等率領騎兵與楊侃一道在弘農渡河到北岸,率領的全是騎士,雖精於野戰,但不善於攻城,便隱蔽在石錐壁。
楊侃向鄰近村塞一一宣告:“今暫且停軍於此,等步兵過來後,才能決定進一步的行動。假如有主動來投降的人,讓他們各自先回村,要他們等吾軍點烽火時,也照著辦,表明已降歸;並告訴他們,凡沒有煙火的地方,即是不降之村,將盡行殺戮,所掠財物賞賜給軍士們。”老百姓互相轉告,並不真正投降的,屆時也假裝點起了烽火,一夜之間,火光映天,百裏之內,如同白晝。圍城的敵人,不知魏軍深淺,隻好各自散歸,薛修義也顧自逃跑了,長安之亂很快平定。
太平天國後期,由於內訌加劇,大大削弱了革命軍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軍派和春率領數十萬大軍進攻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今江蘇南京)。清軍仗著人馬眾多,層層包圍,使天京成為一座孤城。
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諸王眾將商討對策,但麵對如此險惡的形勢,大家一時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這時,年輕的將領忠王李秀成為洪秀全獻上一計。他說:“如今,清軍人馬眾多,硬拚隻會凶多吉少。請天王撥給我兩萬人馬,乘夜突圍,偷襲敵軍屯糧之杭州。這樣,敵人一定會分兵救援杭州。然後大王乘此機會突圍,我也回兵天京,形成兩麵夾擊之勢,天京之圍可解”,翼王石達開急忙響應,並表示也帶一支人馬,協同忠王作戰。
諸王眾將都認為這是“圍魏救趙”之計,有兩位王爺親率精兵突圍,勝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歡猜疑,他因天京被圍,形勢險惡,懷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機脫逃,所以遲疑不決,沒有吭聲。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淚如泉湧,說道:“天王,天國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對得起天王和全軍將士嗎?石達開也跪在天王麵前,懇求洪秀全下令發兵。洪秀全深受感動,終於同意照計而行。
這年正月初二,正值過年,清軍仗著人多勢眾、已把天京團團圍住,也就略有鬆懈。這天半夜時分,李秀成、石達開各率一部人馬,乘著黑夜,從敵人封鎖薄弱的東南角突圍出去。清將和春見是小股部隊逃竄,也就沒有追擊。
二王突圍後,分兵兩路:李秀成奔杭州,石達開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見守備森嚴,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擊退。原來這杭州是清軍的重要糧草重地,城市守軍也有一萬餘人。他們隻堅守城池,並不出城反攻。李秀城見攻城三天三夜,雙方都很疲憊,天又降雨,敵兵就都躲進城堡休息,因為幾天幾夜沒好生睡覺,倒在地上,就呼呼睡。李秀成乘著雨夜,派一千多名勇士,用雲梯偷偷爬上了城牆,等守城兵士驚醒,城門已經大開,李秀成率部衝入城內,攻下了杭州。為了吸引圍困天京的清軍,李秀成下令燒清軍的糧倉。
和春聞訊,知道杭州已失,斷了後勤供應,急領副將張玉良率十萬人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見清軍已分兵解救杭州,敵軍正在調動,於是下令全線出擊。李秀成攻下杭州,放火燒了糧倉之後,火速回兵天京;石達開也率部回撤天京。兩路兵馬彙合一處,機智地繞道而行,回避了張玉良回救杭州的部隊,終於勝利地趕回天京。
此時城內外的太平軍對清軍形成夾擊之勢,清兵始料不及,左衝右突,陣勢大亂,死傷六萬餘人,一敗塗地。清軍慘敗,天京之圍已解。短期內,清軍已無力再打天京了。
(《史記·晉世家》)載:公元前633年,楚成王與諸侯圍攻宋國,宋國求救於晉。大夫先軫對晉文公說:“報答施舍,救援患難,取得威望以成就霸業,都在這裏了。”接著,大夫狐偃又獻上了一個不與曾有恩於晉國的楚國發生正麵衝突的謀略。他說:“楚國剛剛得到曹國,楚成王最近又娶了個衛國妻子,如果我們發兵去攻打曹國和衛國,楚國一定會去救援,那麼宋國的危險也就解除了。”晉文公依從了這個計謀,不久,就派兵進攻曹、衛二國,抓住了曹侯,並把曹、衛二國的土地分給宋國。
楚國看到曹、衛皆已為晉所伐,自知再進攻宋國已無益。但又覺得當年楚國待晉文公不錯,現在晉國明明知道楚國與曹、衛的關係而又偏偏要伐晉、衛二國,所以總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就派宛春到晉國去要求晉文公放回衛侯並恢複曹國,晉文公沒有答應,楚將得臣就率兵伐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