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氣壞了另一位勇士田開疆,他怒氣衝衝地嚷道:“殺虎斬龜算什麼!以前我奉命率軍攻打徐國,獲得大勝,俘虜不計其數,並逼迫徐國不得不投降。我國獲得了大量戰爭賠款,其它的國家也為我國的威勢所震懾,紛紛上表祝賀並送來貢品禮物,為我國奠定了盟主的地位。這算不算功勞,能不能受賜呢?”說完,淩厲的目光朝四下掃視,好象要把眾同僚壓低一截。
晏嬰立即惋惜地說:“啊呀,原來田將軍的功勞比公孫捷和古冶子兩位將軍大十倍了。隻是說晚了,金桃已經賜完了。將軍功高蓋世,真是名不虛傳,可惜啊可惜。要不先賜一杯酒吧,待金桃熟了再賜你一個,怎麼樣?”景公也安慰田開疆說:“田將軍,算來你的功勞最大了,可惜說得遲了。”田開疆怒氣衝衝地按著佩劍,大聲嚷道:“斬龜打虎有什麼了不起?我為國家跋涉千裏,血戰功成,反被冷落,而且在兩國群臣之間受此侮辱,被別人恥笑,還有什麼麵子站在朝廷上呢?”立即拔劍自刎而死。
公孫捷大吃一驚,也拔出劍來,說:“我的功勞小卻得到賞賜,田將軍功大,反而吃不著桃,天理難容!”說著也引頸自戮,倒在血泊之中。古冶子一見,大吃一驚:“啊呀,我們三人是結拜兄弟,誓同生死,現在倆個人都死了,我又有什麼臉一個人活在世上?”說畢寶劍一揮,自殺而死。景公想製止也來不及了。從此以後,晏嬰順利地把奸黨逐個收拾,使齊國變得強大起來。
晏嬰在此使用計策,即為縱火打劫。他巧妙地利用獎賞隻有二桃,而勇士卻有三位,挑起三位勇士相互比功的競爭。因矛盾得不到解決,三位勇士誰也不肯相讓,最後都自殺身亡。晏嬰此時出來打劫,把其他的奸黨都一一收拾,可謂大獲全勝。晏嬰使用的就是縱火打劫的第一種;使用計謀促敵內變,自相殘殺,力量消弱之時再出來收拾殘局。
公元1122年,北宋都統製劉延慶率領十萬大軍趨燕攻遼,屯兵盧溝(今流經河北、北京境內的永定河)南。遼將蕭幹分兵切斷宋軍糧道,活捉了宋護糧將王淵和兩名宋兵。蕭幹把兩名宋兵眼睛蒙上,留在自己的營帳內。半夜,蕭幹故意和身邊官員說假話,意在給兩個宋兵聽:“我聽說宋軍有十萬大軍,這有什麼了不起,我們兵力是它三倍(實際上不過萬餘)。我們應當把大軍分為左右兩翼,用精銳兵力衝擊宋軍中堅,左右兩翼進行配合。到時候舉火為號,見火起,中間衝殺,兩翼夾擊,一定能把宋軍消滅幹淨!”說完,故意放跑了一個宋兵。這個宋兵逃回去後,將自己夜裏所聽到的話報告了劉延慶,劉延慶信以為真。次日一早,蕭幹點起了大火,劉延慶見到火光,以為遼軍真的攻上來了,嚇得急忙命令士兵燒掉營壘逃跑。由於慌亂,宋軍互相踐踏,屍橫遍野。蕭幹隻是說了幾句假話,點起一堆大火,就使十萬北宋官兵望風而逃。
公元403年,執掌朝政大權的楚王桓玄企圖用禪讓的方法奪取帝位。為了穩妥起見,桓玄派桓謙去征詢北府兵將領劉裕的意見。桓謙並不知道在此以前已經有人和劉裕密謀要推翻桓玄了。劉裕也是個不願甘居人下、心懷異誌的雄豪人物。但他審時度勢,認為還未到足以討伐桓玄的境地,於是便秘密製定了“待其已篡,於京口圖之”的計劃。劉裕為加速桓玄走向敗亡,就對桓謙說,桓公“勳德蓋世,晉室微弱,民望久移,乘運禪代,有何不可?”桓謙見劉裕不持異議,就高興地說:“隻要你沒有意見,這件大事就成功了。”然而桓玄逼晉安帝禪讓之後,還不到兩個月,劉裕就在京口舉兵討伐桓玄,令其稱帝的美夢化為泡影。
春秋時期,楚國莊王熊侶即位後,申張王權,整頓內政,擴充武備,欲稱霸中原,問鼎周王室。他準備在小國陳國身上初試牛刀,便派人前去偵察陳國實情。不久,偵察陳國的人回來稟告莊王:“陳國不可攻伐。”莊王問道:“為何不可伐陳?”來人告知:“陳國城高溝深,防衛嚴密,而且城內糧食儲備豐足。”莊王一聽笑著說道:“這正說明陳國可以攻伐!陳國已出現亡國的征兆。陳國國小而軍需儲備豐足,儲備豐足必定賦稅繁重,賦稅繁重則百姓怨恨。這樣的小國卻高築城牆、深挖城溝,必然過度地役使民力,陳國百姓一定已經精疲力盡,怨聲載道了。”楚莊王隨即下令發兵攻伐陳國,果如莊公所料想的那樣,陳國軍隊不堪一擊,雖有高牆深溝也無法抵禦楚軍的進攻,陳國被楚國一舉所滅。
公元588年,隋朝出兵攻打陳國。開戰之初,隋文帝楊堅即書寫詔書三十萬份,譴責陳叔寶,並列舉其十二大罪狀,向陳國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政治攻心戰。隋大將賀若弼在作戰中將此種政治攻勢與軍事打擊相結合,每有所俘,皆不傷害,而是給予糧食、撫慰遣返,同時“付以敕書,令分道宣諭”。結果江南人心不戰而潰,軍心民心亦皆歸於隋。
五代亂世,皇祚迭更。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人郭崇韜追隨晉王李克用,因他機智多謀,李克用任命他為中門使,專典機務,凡有征伐之事多用他的計謀。當時,梁、唐之間屢有戰事,後唐將領多主張同後梁約和罷兵,以黃河為界。後唐莊宗召見郭崇韜,向他問計,郭崇韜說:“陛下興兵仗義,將士疲於戰爭、生民苦於轉餉者十餘年矣。
況今大號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願陛下分兵守魏,固劉楊,而自鄆長驅直搗其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莊宗聞聽大喜,說:“這才是大丈夫的事業呀!”於是當即下令,後唐大軍夜渡楊劉,直指梁都(今河南開封),當時,梁軍主力在外,都城空虛,僅僅八天的時間就完成滅梁的大業。事後,莊宗論功行賞,郭崇韜以謀劃良策而功居第一,位兼將相。
清朝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副都統薩布素,奉康熙帝之命收複被沙俄強占的雅克薩城。他事先隨同清將郎坦、彭春等人,前往雅克薩城下觀察敵情,針對當時政府內有人認為黑龍江“地勢最遠,輸餉最難”的說法,上書清廷,“雅克薩可下,羅刹(指沙俄侵略者)可破,發兵三千足矣。”1684年,康熙帝下旨令薩布素進軍雅克薩,“取羅刹田禾”,使其“自困”。薩布素根據當時前線備戰情況,拒旨上奏,請求“暫停今歲興師,俟來年四月增兵進取雅克薩”。康熙帝采納了薩布素的建議。第二年六月,薩布素統領清軍進攻雅克薩,水軍由鬆花江溯黑龍江而進,陸軍由齊齊哈爾出發,兵臨城下。薩布素先令人用滿、蒙、俄三種文字通牒,開展強大的政治攻勢,號召沙俄官兵舉旗投降,然而“羅刹負固,出言不遜”,進行頑抗。清軍水路並進齊攻雅克薩,俄軍工事被摧毀,傷亡慘重,守將托爾布津被迫乞降。
不久,清軍撤防後,沙俄侵略軍再次強占雅克薩城。1688年6月,薩布素率兩千清軍再攻雅城,圍困十餘日,激戰四晝夜,托爾布津戰死,殘存的俄軍被迫同意和談。康熙帝對薩布素的戰功頗為滿意,特賜予《孫子兵法》加以表彰。
在歐洲資本主義產生、發展過程中,“瓜分非洲”始終是歐洲列強外交謀略的重要組成部分。1876年,英、法、意、奧、匈共同形成埃及債務整理委員會,1818年,組成“歐洲人內閣”。1882年9月15日,英國全部侵占埃及。在外交上,英屢次詭稱是“暫時性占領”,實際上是企圖建立長期殖民統治。它之所以如此,是為了緩和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法國的責難。19世紀90年代,英法又爭奪蘇丹,致使蘇丹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世紀70年代,埃塞俄比亞還是一個封閉的國家。
80年代,它硬被英、法、意的殖民地所包圍。英法意利用其內部矛盾,一心要瓜分埃塞比亞。意大利在取得厄立特裏亞和索馬利蘭一部分以後,一心想吞並埃塞俄比亞。英國在外交上支持意大利,借此加深法、意的矛盾。1889年,意大利強迫麥納處克簽訂“永久友好”的查裏條約。並企圖利用篡改條約文字的手法達到吞並埃塞俄比亞的目的。
19世紀70年代,法英意三國組成“財政委員會”,幹涉突尼斯內政。1881年,法在取得英德俄諸國外交上的諒解後,於5月侵占突尼斯,並簽訂了條約。法國同樣宣布占領是“暫時的”。以圖達到長期統治之目的。
19世紀70年代,英、法、德參與瓜分西非。英國鼓吹自己是伯寧人民的“救星”,法國則玩弄“探險”、“締約”等手法。
在中非,殖民國家也是在“探險”、“科學考察”幌子下進行侵占的。1876年9月,比利時在布魯塞爾召開有比、德、奧匈、英、法、意、俄等國參加的“國際地理學會”,決定成立“考察與開化中非國際協會”,並在各國成立分會。1884年至1885年,召開14國柏林會議,達成瓜分剛果的協議。自此放棄“國際剛果協會”的招牌,合並到比利時門下。
春秋前期,宋國是一個大國。周平王五十一年八月庚辰日(公元前720年9月1日)宋穆公死時,感念自己兄長的恩德,把君位傳給侄兒與夷,這便是殤公。穆公的兒子馮未能繼位。宋殤公怕公子馮怨恨,常想加害。因公子馮在鄭國,所以宋殤公以各種借口攻伐鄭國。宋殤公即位十年,對鄭用兵就有三次,而且敗多勝少。當時主管軍事的大司馬孔父嘉,曾多加以諫阻,但宋殤公不聽。
宋國的太宰華督與公子馮有交情,見宋殤公連連攻伐鄭國,心中非常不滿意,但又不敢諫阻。孔父嘉是總管兵馬的官員,位置又在華督之上,華督自然也很恨他,並想要殺了他以獨攬大權。但華督見孔父嘉深受宋殤公的倚重,又掌握兵權,故時時想殺,又始終不敢動手。
在最後一次伐鄭的過程中,孔父嘉率大軍於歸途中伐戴,大敗而歸,幾乎全軍覆沒。國人議論紛紛,到處是怨恨的情緒。都說:“宋君不關心百姓,輕師好戰,害得我國人口大減,到處都是寡婦孤兒。”其實朝中官員也知道曆次用兵都是宋殤公決定,孔父嘉並不主張連年征戰,所以國人尚未怨恨他。華督看到這種情況,就派幾個心腹之人到國都各種公共場所和街道胡同去散布說:“每次出兵打仗,全是孔司馬的主意。”“讒言三至,慈母不親”,何況到處都傳說是孔司馬一人竭力主張作戰,人們又怎能不信,於是就把怨恨的情緒逐漸轉到孔父嘉身上。華督暗暗高興。他為激變篡政邁出了第一步。
華督又聽說孔父嘉續娶的妻子魏氏美豔絕倫,有傾城傾國之貌,又恨不能親睹芳容。事有湊巧,這位魏氏回娘家串門,隨父母出郊掃墓。這一天風和日麗,景色優美。魏氏情不自禁地揭開車簾觀賞春光。華督當時也正在郊外遊春,猛然看見這位光彩照人的姝麗,不覺像被勾了魂一樣兩眼緊盯不舍,好半天一下眼睛都沒眨。魏氏見狀,忙放下車簾而去。華督問下人,才知這位就是孔父嘉的繼室魏氏,心中一驚:“世間果然有如此尤物,名不虛傳,名不虛傳!”他晝思夜想,竟有些魂不守舍了。從此華督時刻在想:“如果得到這樣一位美人,足夠下半輩子受用了。隻有殺掉孔父嘉才可得到她。”於是華督更下定決心要殺孔父嘉。
周桓王十年(公元前710年)春天,孔父嘉按照常規操練兵馬,檢閱軍隊,軍令嚴明,軍威甚整。
華督時任太宰之職,又派心腹人在軍隊中揚言說:“司馬又將要起兵伐鄭了,昨天已去與太宰商量,所以現在才檢閱軍隊。”軍中人心惶惶,社會上更是議論紛紛。於是軍人中有些氣不過的就成群結夥地到太宰華督府上去訴苦乞情,求他進見國君,不要再出兵打仗了。
華督故意把門關上,隻留一個門縫。讓看門人在門縫中隻用好言安撫。華督越不出來見眾軍士,眾人求見的心情越迫切,人越聚越多。華督讓人在牆上觀察情況等待時機。不一會,門口聚集了幾百軍士,大多都帶著武器,吵吵嚷嚷,要求見太宰,四周的軍士還在往這裏聚。將近黃昏,人們看不見太宰,就呐喊起來。華督見狀,知道軍心已變,時機已經成熟,立即裹甲佩劍而出,帶領衛兵,傳令開門,要求軍士們安靜下來,聽太宰訓話。華督站在門前,先用一些慈悲的話穩住眾心。接著又無可奈何地說:“孔司馬主張用兵,使眾人遭殃。主君偏信他的話,不聽從我的勸諫。三天之內,又要大舉伐鄭,宋國百姓有什麼罪過,要遭受這樣的災禍。”眾軍士一聽,個個氣得咬牙切齒,聲聲喊叫:“殺了孔司馬!”華督假意勸解說:“你們不可造次,若孔司馬聽說了,奏知主公的話,性命可就難保了。”眾軍士聽了,更加氣憤,嚷道:“我們父子親戚,連年征戰,死亡過半。如今又要出戰,鄭國強大,怎能戰勝。左右也是死,不如殺了此賊,為民除害,死而無怨!”華督聽了,又試探著說:“‘投鼠忌器’。司馬雖惡,卻是主公寵幸之臣,此事決不可行!”眾人喊聲更大:“若得太宰做主,便是那無道昏君,我們也不怕他!”一邊說,一邊拉住華督的袍袖不放。齊聲說:“願隨太宰殺害民賊!”又幫助輿人駕其上車,簇擁著華督向孔父嘉宅第而來。華督的幾名心腹衛士緊緊貼身保衛,眾軍士一路呼喊來到孔父嘉的住處,把宅院緊緊包圍起來。華督吩咐眾軍士:“眾人不要大聲喧嘩,等我敲門,待開門後大家見機行事。”當時天色剛黑,孔父嘉正在內室喝酒,聽到緊急叩門聲,不一會有人傳報:“華太宰親自到門,有機密事相商。”孔父嘉忙整理衣冠出迎。剛打開大門,軍士們像潮水一樣湧進,並狂喊著。孔父嘉毫無準備,華督早已登堂大呼:“害民賊在此,何不動手?”孔父嘉剛要開口說話,嘴才張開一半,腦袋就被砍掉了。眾人乘勢亂搶財物器皿,孔府中亂成一團。華督親自帶領心腹,直接進入內室,把年輕美貌的魏氏一摟,抱到外麵放進車中,放下車簾,就匆匆樂滋滋往回趕。到家進院之後,打開軍簾要再抱出魏氏時,隻見魏氏已經氣絕身亡。原來魏氏被搶,一看華督便認出是那天在郊外遇到的人。魏氏馬上就明白發生了什麼事。上車後,暗中解下束帶,自係脖頸而死。華督一見,連連歎息,好不懊悔,吩咐人用車拉到郊外秘密埋葬,不準宣揚出去。這樣,華督用嫁禍於人,製造謠言,煽動軍士叛亂而殺了忠臣孔父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