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皇尚未就寢,正在燈下觀書,他們衝入,驚問:“你們要幹什麼?”他們跪伏在地,齊聲道:“請陛下登基。”上皇說道:“這事須慎重!”徐有貞說道:“人心一致,請陛下速登輿。”說罷即呼士兵舉輿入內。徐有貞手扶上皇出座乘輿,助挽以行。上皇詢問徐有貞的姓名和職務,他們各自做了介紹。不一會到了東華門,守門人厲聲喝止,上皇也厲聲說道:“我是太上皇,有事入宮,誰敢阻擋。”於是順利通過。
他們直入奉天殿,請上皇下輿登座。遂鳴鍾擊鼓,大開諸門。文武百官聞聲匆匆忙忙趕到朝房,恭侯景帝視朝,忽見徐有貞從殿內走出,大聲呼道:“太上皇複位了,從臣為何不進謁?”文武百官麵麵相覷,但事已至此,誰敢反抗。隻得登殿入內,跪伏在地,山呼萬歲。
景帝正臥病在床,聽說南宮複辟了,連聲說:“好!好!好!”麵壁而臥。
翌日,上皇臨朝詔改景泰八年為開順元年,複稱英宗。英宗論功行賞,徐有貞、曹吉祥、石亨、張車兀等皆立有頭功,受到格外的封賜與加官進爵。
石亨、徐有貞等在景宗病重之時冒著夷滅九族的危險僥幸成功,一個個受到封賞,在權欲上得到了一定的滿足。但“奪門之變”獲得成功之後,這些人自恃功高恣意行事,胡作非為,且互相之間為爭權奪利吵鬧不休。結果,先是徐有貞被抓進監獄,論罪貶為平民而謫戍金齒;後是石亨在獄中被虐待而死,其子石彪、石俊被殺;再就是曹吉祥被淩遲處死,滿門抄斬。主謀三個人的命運,一個比一個慘。
1977年,阿富汗政府總理、國防部長阿明政變成功,處死了由前蘇聯扶植上台的塔拉基,自任執政黨——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和革命委員會主席。阿明執掌權柄伊始,便試圖擺脫蘇聯控製。政局穩定後,阿明牛刀小試,對曾參與謀害他的蘇聯大使采取了驅逐行動。阿明對蘇聯要求改組阿富汗軍隊和警察的“建議”,蘇聯派兵鎮壓穆斯林反政府武裝的“請求”,都一一謝絕。他全麵改組保安部門和情報機構,不但大大加強了對這些要害部門的控製,還粉碎了蘇聯控製阿富汗情報機構的圖謀。阿明還加緊與西方國家接觸,以尋求廣泛支持。這一切使蘇聯深感不安。
不久,阿富汗國內形勢驟變,反政府武裝力量日益強大,許多省份已被遊擊隊控製。蘇聯認為這是一個除掉阿明政權的好機會。為確保控製阿富汗這個進入“中東的橋梁”,蘇聯決定乘阿富汗國內混亂之機出兵幹涉,在阿富汗扶植一個唯蘇聯之命是從的傀儡政權,取代桀驁不馴的阿明。
1979年12月27日晚,蘇聯第105空降師首先攻占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電報大樓和廣播電台,使喀布爾同外界通訊聯係完全中斷。隨即大批蘇軍衝進阿明的官邸,殺死阿明及其全家。蘇軍在阿富汗境內縱深推進,占領了阿富汗所有的大城市和交通幹線。幾天以後,以卡爾邁勒為總理的親蘇政府在阿富汗宣布成立。
蘇聯抓住阿富汗國內發生混亂之機,出兵入侵阿富汗,消滅了對自己不忠的阿明政權,扶植起一個親蘇傀儡政府。其“趁火打劫”的計謀可謂高妙,但是,它的霸權主義行徑受到世界各國的一致譴責。
明朝末年,大順軍攻陷京都,崇禎帝吊死煤山,李自成占據宮廷,自稱為帝,擄明將吳三桂愛妾陳圓圓,威脅其父吳驤召降吳三桂。吳三桂乃明朝名將,鎮守關外,防滿族入侵。此日得父書,認為大勢已去,意欲歸降。正在草擬降書時,左右忽傳報有家僮從京都來報信。三桂立即喚進,忙問:“李自成打破京都,我家裏的情形怎樣呢?”家僮說:“已被抄家了。”“也無妨,將來定會釋放的。”三桂仍然淡淡地說,“那麼,我的太太呢?”這話把家僮問倒了,他囁囁不敢說出來。
三桂見此情形,心裏已起了疙瘩,急問下去:“她究竟怎樣?你盡管說,我不怪你!”家僮便說:“夫人已被李自成搶去了。”“可怒也!”三桂將筆一擲,怒發衝冠地拔出劍來,劈的一聲,把桌子砍了角,指天大罵:“如此大仇,怎能不報。不殺李自成誓不為人!”乃憤然修書派人告其父曰:“父既不能為忠臣,兒安能為孝子?”一麵準備回師討伐,和李自成拚一拚,隻是兵力單弱,不敢輕發。
恰好那時滿清順治皇帝即位,因年方七歲,一切軍國大事,皆由攝政王多爾袞做主。多爾袞見中國擾亂多年,久欲乘機侵入,隻是吳三桂鎮守邊關,不敢妄動。
吳三桂這時複仇心切,決意要借清兵協助,便不顧什麼敵人不敵人,立即親身往見多爾袞。“吳將軍駕臨,有何見教?”多爾袞問。吳三桂直接了當地說:“明清兩國,世通和好,當年清國內部自相侵伐,我明朝也曾發兵相助過,今日明朝不幸,盜賊橫行,京都淪陷,君王晏駕,此仇此恨,不共戴天,隻是舉國無一男兒,勤王起師,本軍又兵微將寡,難當烏合之眾。清朝尚念鄰邦之誼,也應發一兵一旅,為我臂助。”多爾袞聞言,自然正中下懷,暗自歡喜,心想此機會真是千載難逢。他心裏雖然這般想,口裏即推搪拒絕。他故意把眉頭一皺,說:“貴國內亂,應盡鄰幫救助之誼,隻是我國國小兵弱,於事無補,恐怕救你不成,將來反自受累,此事非力所難及,可對不住了。”吳三桂說:“這也不必過慮,賊雖多,皆烏合之眾,隻要貴國肯出兵,無有不奏凱之理。”但多爾袞堅持不肯,不管吳三桂怎樣哀求,還是照樣不理。
這樣的談談商商,沒有結果。怎知多爾袞已暗地裏作好戰鬥準備,把戰鬥計劃布置好之後,然後假惺惺地對吳三桂說:“既然將軍有此請求,我國也隻可勉為其難,出兵相助了。”吳三桂聞言大喜,感謝多爾袞赴援厚意。立即回來收拾自己的兵馬,合力向山海關長驅直入。
行至一片石積如山的地方,與李自成之兵相遇,戰鬥結果,大順軍大敗。吳三桂及清兵乘勝追擊,象掃落葉一樣,幾天之間便直搗京都,李自成棄城,倉惶西遁,清兵占據了北京,順治帝遷都於此,從此大好河山,盡落滿人之手。
自平定李自成之後,清兵又馬上掉轉槍頭向明朝官兵下手,屠揚州,洗嘉定,把明朝貴族大臣,收買的收買,殺害的殺害,人民罹難之慘,犧牲之多,為曆史所未有。
1856年,英、法“以亞羅船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版戰爭。
“亞羅”號是一艘走私鴉片的中國船,曾在香港注冊過,但已過期。1856年10月8日,廣樂水師在黃埔逮捕了船上兩名海盜和十名涉嫌船員。這本是中國的內政,即使按照不平等條約中領事裁判權的規定,英國也不能過問。包令也承認,對這艘船在“法律上不能予以保護”;可是,他遵照英國政府“決不讓步,決不放過一件小事”的要求,同意並支持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致函兩廣總督葉名琛,要求廣州當局釋放人犯,並捏造捕人時扯落英國國旗,必須向英方賠禮道歉。當時該船並未懸掛英國國旗,葉名琛據實複函駁斥:“到艇拿人之際,其無旗號,已屬明證,從何扯落?”但葉名琛正忙於鎮壓農民起義,不久即向英方妥協退讓,將英犯送交巴夏禮。英方本意原在挑釁,因而巴夏禮拒絕接受人犯,英艦即於23日悍然開進內河,點燃戰火。無怪外國作者描述“包令的行為是極端無恥的。”
1857年春,“亞羅號”事件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首相巴麥尊主張開戰,但議員對此太度並不一致。議會展開了激烈辯論,並通過對巴麥尊內閣的不信任案。巴以解散議會來反擊,議會改選,巴麥尊派獲得下院多數議席,通過了擴大侵華戰爭的提案。3月,英國政府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專使,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建議法國政府共同行動。
在此之前,法國正借口“馬神甫”事件向中國交涉,進行詐索。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潛入廣西林縣傳教,於1866年被地方官使殺死一案。此案迄未議結。當時,法國在遠東力量微弱,僅大小戰艦四艘、海軍陸戰隊六百名,主要侵略的目標是越南。法國為了換取英國支持它在越南的“自由行動”,並取得天主教在中國傳教不受幹涉的保證,從中獲得侵略權益,便接受英國建議,派葛羅為全權專使,率軍參加對中國的戰爭。
1857年10月,額爾金和葛羅先後率艦到達香港。12月,英法聯軍5千多人編組集結完畢。額爾金、葛羅於21日、27日向葉名琛等發出通牒,限48小時內讓城。12月28日,聯軍炮轟廣州,並登陸攻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雖英勇抵禦,但城大兵單,廣州於29日失守,葉名琛作了俘虜。
英法聯軍根據其本國政府在出兵時的指示,要和北京直接打交道,以迫使清政府就範,決定沿海北上,進攻大沽。當英法使者過上海時,鹹豐的上諭卻說:“現在中原未靖,不得不思柔遠之方,為羈縻之計。”可見在廣州失陷、侵略軍沿海北犯時,清政府的妥協宗旨仍沒有改變。1858年4月,英艦十餘艘、法艦六艘駛往大沽口,英、法、美、俄四國公使也各率兵艦抵達白河口外,並分別照會清政府,提出侵略條款,要求派出全權大臣進行談判。當清政府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到大沽談判時,英法意蠻橫地限令六天內答複其要求,否則即訴以武力。5月20日,英法軍艦闖入白河,炮轟大沽炮台,雖然守台將士英勇還擊,然而譚廷襄等人毫無抵抗決心,爭相西逃,大沽炮台終於失陷。5月26日,英法聯軍進犯天津,並揚言要攻占天津、北京。清政府急忙派出大學士桂良、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赴天津談判求和。
6月初,談判開始。英國代表驕橫要挾。這時俄、美公使打著“幫助中國與英、法達成協議”的旗號,充當“調停人”,從中漁利。俄美早在戰爭之初,就曾期望從中國謀得些利益。美國曾與英、法第三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巨絕,因而懷恨在心,其新任公使衛列衛廉抵達香港後,即與英、法秘密勾結。沙俄在1857年初便派海軍上將普提雅遷為公使,向清政府提出重新劃定中俄邊界的無理要求,企圖侵占中國黑龍江以北的大片領土,遭到清政府拒絕後,他立即趕往香港,與英法合謀。由此可見,俄、美早就有掠奪中國之意,如今英、法兩國把中國打敗了,他們便假裝成息事寧人的“好人”以便從中謀取利益。清政府被戰火燒得暈頭轉向、驚慌失措,害怕英、法占了天津後再攻北京,所以急於求和,英、法同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俄美也以“調停”有功為由,分別威逼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
俄、美以“幫助中國”為名,暗行趁火打劫之計。英法留下了侵略中國的罵名;俄、美卻獲得了實際的權益。
戰國時,齊國有三位壯士分別是公孫捷、古冶子、田開疆,自稱“齊邦三傑”。
公孫捷曾與齊景公在桐山打獵。正玩得高興時,忽然從山中躍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虎,那老虎咆哮發吼,聲震數裏,看到這邊有人,便飛奔過來,直撲齊景公的坐騎。齊景公嚇得目瞪口呆,不知逃跑。這時,公孫捷從車上一躍而下,扔開手中木棒,赤手來搏猛虎,左手抓住老虎項下之皮,右手揮拳猛打老虎,不一會就將那隻老虎打死了,救了景公一命。齊景公認為公孫捷很勇敢,稱之為“五乘之寶”。
古冶子曾與齊景公一齊乘船,船走到中流時,有一大龜想把船弄翻,古冶子潛入水中,殺龜而出,齊景公亦封之為“五乘之二寶”。
田開疆作為大將,曾征討不肯臣服於齊的徐國。田開疆與徐國大戰於蒲遂,殺了敵將贏爽,俘虜敵軍甲士500多人,徐國戰敗求和。田開疆得到齊景公的賞識,立其為“五乘之三寶”。三個人於是結為兄弟。他們自認為有功於國,又非常勇敢,因此,目中無人,經常說大話,恃強淩弱,橫行鄉裏,怠慢公卿。即使在齊景公麵前,也以你我相稱,沒有君臣之禮。齊景公愛惜他們的才華,就容忍下來。這時,亂臣陳無宇、梁邱據等乘機把他們收買了過去,陰謀害景公,取而代之。
相國晏嬰看到這種情況,深以為憂,想要把三個人殺掉,但三人大力難製,怕弄巧成拙。
有一天鄰邦的國王魯昭公帶了司禮的臣子叔孫若訪問,謁見齊景公。齊景公即設宴款待,也叫相國晏嬰司禮,文武官員全體列席,以壯威儀。三位勇士也全副武裝起來,奉陪左右,威武十足擺出不可一世的驕態。
酒過三巡,晏嬰上前奏請,說:“目下禦園裏的金桃熟了,難得有此盛會,可否摘些來宴客?”景公即派掌園官去摘取,晏嬰卻說:“金桃是難得的仙果,必要我親自去監摘,這才顯得莊重。”一會金桃摘回來了,裝在盤子裏,每個有碗口般大,香噴噴的,景公一見便問:“隻有這麼幾個嗎?”晏嬰回答道:“樹上還有三、四個未成熟,隻摘回這六個。”兩位國王各拿一個吃了起來,互相讚賞著味道鮮美無比。景公乘興對叔孫若說:“這仙桃是難得之物,叔孫大夫名揚四海,有功於兩國邦交,賞你一個吧!”叔孫若跪下答道:“我哪裏及得上貴國晏相國呢,仙桃應該賜給他才對!”景公便說:“既然你們互相謙讓,那就每個人吃一個吧!”晏嬰和叔孫若拜謝了,每人拿了一個桃。吃完以後,盤裏還乘兩個金桃,晏嬰又上前請示景公,傳諭兩旁侍立的文武官員,著各人自報功績,誰的功勞最大,就可以吃一個桃。
勇士公孫捷乃挺身而出,大步走上前來高聲說道:“從前我跟主公在桐山打獵,有一隻吊睛白額虎突向主公撲來,我急步上前用身體護住主公,親手打死了這隻虎,救了主公的命,解了主公的危難。這功勞大不大呢?”說完,得意洋洋地掃視群臣。
晏嬰連忙稱讚道:“這是擎天保駕之奇功,將軍威武神勇,功不可沒,令人敬佩,應該受賜。”說著連忙遞給公孫捷一個桃,公孫捷哈哈大笑,將桃吃了。
這時古冶子也搶上前來,蔑視地說:“打虎有什麼了不起,我當年陪同主公出去巡視,在黃河的驚濤駭浪中,浮沉九裏,斬妖龜之頭,救了主公一命,我這功勞怎樣?”景公一聽,忙接口稱讚道:“真是難能可貴啊,那次要不是將軍,怕寡人早已溺死了!應該賞賜一個桃。”把最後一個桃賜給了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