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計 趁火打劫(1 / 3)

《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314151839287479335,7326760733440494654,6930888998395186184,7294566451459918884,7316123648572525579,6906422160835742728,7326760735420206142,7267090241087867904,7316124688327904268,7314151842571619347,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7312743610770787354,7312743623664077835]}],\"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9,\"start_container_index\":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3},\"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314151839287479335,7326760733440494654,6930888998395186184,7294566451459918884,7316123648572525579,6906422160835742728,7326760735420206142,7267090241087867904,7316124688327904268,7314151842571619347,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7312743610770787354,731274362366407783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原文】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剛決柔也。

【譯文】

敵方遇到困難、危機,就乘機出兵奪取勝利。這就是強者趁勢謀取利益,一舉擊敗處於厄境之敵的策略。

【典故出處】

趁火打劫之計是從《易·履卦》中推演出來的。“履”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封為乾;乾為天。意為有洪水上天之象。從卦形來看,五陽決去一陰,應該說是容易的。因為在力量對比中,剛占絕對的優勢。但是一陰居上,剛要徹底決斷柔,就不是件簡單的事了。這其中就有許多變化,構成了趁火打劫之計的豐富內涵。

【應用範例】

《孫子兵法》講:“敵方內部矛盾越是尖銳化,越是有利於我方乘機用兵。因為事物從來都是剛強存在於柔弱中。”意思是說:“敵人有內亂,就可以攻占它的領土;敵人有外患,就可以乘機籠絡它的民眾;敵人如果是內憂外患同時存在,就奪取這個國家。“趁火打劫”原是指一家人失了火,正是無暇自顧之時,小偷趁此機會去偷竊,所以在戰術上,是“亂而取之”的意思。“趁火打劫”是曆代兵家重視的謀略,用兵之妙常在於此。清朝,順治年間的攝政王多爾袞曾用此計進入中原。當年吳三桂是明朝名將,為了防止滿人入關,皇上派他鎮守關外。

1644年李自成率起義軍攻占了北京,明崇禎皇帝吊死在景山,李自成自立為大順皇帝。李自成當了皇帝之後,曾逼迫吳三桂的父親,讓吳三桂投降,並且擄去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看見明朝大勢已去,願意投降,他正在寫降書時,突然家童趕來報信,說家已被抄,他父親也被抓,而且他的愛妾也被搶走,不禁大怒,指天大罵:“此仇非報不可,不殺李自成誓不為人!”

他一方麵準備回師討伐,和李自成拚命,一方麵擔心自己力量單薄,想請清兵協助。此時,滿清順治皇帝即位,順治帝才7歲,諸事全由攝政王多爾袞作主。多爾袞見中原動亂多年,早就想進入中原,就擔心吳三桂鎮守關外,不敢輕舉妄動。一看吳三桂來此借兵,心中大喜,表麵上卻裝得若無其事,甚至吳三桂多次哀求,多爾袞還不答應。吳三桂與多爾袞相談多日似乎沒結果,其實多爾袞早在暗中作好準備。吳三桂十分感謝多爾袞,立即整頓自己的軍馬,與清軍合力倒戈山海關。

兩軍行到石積山時,和李自成軍相遇。因為兩軍合盟,實力大增,一下子就挫敗了李自成軍。清軍乘勝追擊,幾日之內就直搗京城,李自成棄城西逃,清兵占領了皇宮,順治帝隨即遷都於此。

平定李自成義軍後,清兵立刻向中原各地進軍,並最終統一了天下。

多爾袞對於中原早已垂涎三尺,隻是時機不成熟,他正是趁中原內亂之時,“趁火打劫”進軍中原,不然清軍是不會順利入關的。

歸根結底,“趁火打劫”應用於軍事上,是指利用對方內部的矛盾或混亂,趁機打敗對方的一種謀略,這一謀略在曆代戰爭中有許多成功的戰例。

“趁火打劫”術在軍事領域中應用時,先要製造一種“氣氛”,即燒起對方之“火”,然後“趁火打劫”。

北魏時,大將軍朱爾榮,讓大都督侯淵去討伐韓樓。侯淵隻帶數百騎兵,一路虛張聲勢,深入敵境。在離蘇州不遠的地方,遇到了敵軍。侯淵暗設埋伏,待敵軍過去後,突然從背後發動襲擊,一舉破敵,俘敵五千。但侯淵對這些俘虜,既沒有收編,也沒坑殺,而是發還其馬匹兵刃,放回蘇州。他對勸阻他這樣做的人,說:“我們兵力微薄,不能硬拚,必須用計使人互相猜疑,思想混亂,才能相機取勝。”侯淵說服了左右並估計放回的俘虜已經回城,就率軍連夜急進,拂曉抵蘇州城下,急叩城門。守將韓樓懷疑逃回的士兵和侯淵約定,將裏應外合破城,急忙棄城逃走。侯淵乘勝追擊,活捉了韓樓。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為經略西北軍事,策立年僅十歲的少子何為王,即趙惠文王。以肥義為相國輔佐惠文王。武靈王自己號稱為主父。主父胡服騎射,加強邊防,充實趙軍的戰鬥力,在諸國紛爭中得以雄立一方,然而趙武靈王做事專斷,偏聽偏信,寵愛不定,這就留下了為敵所乘的缺口。

少子何是趙武靈王所寵愛的娃贏所生之子,愛屋及烏,因喜其母而愛其子,趙武靈王把原已立為太子的長子公子章廢掉,而改立少子何。為使少子何能鞏固王位,又提前傳位。不想娃贏不久死去,屋之不存,烏將何及?在這種情況下,趙武靈王又可憐起長子公子章來,認為廢他有些對不住他。在惠王三年,趙國消滅中山國。趙武靈王賜臣民歡樂飲宴五天,封長子章為代安陽君,封地在安陽。公子章本來就恨其弟的即位,偏偏主父又派田不禮來輔相章,章的殺弟即位之心陡增。這時,趙國還有一大台勢力,就是公子成。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叔,在趙武靈王欲改為胡服騎射時,他持反對意見。趙武靈王親至其家說服,可見其有相當的實力,何況他手下還有一位謀士李兌。

公子成的謀士李兌清楚地看到趙武靈王的憂患之處,便找到相國肥義遊說道:“公子章強壯而且誌意驕縱,黨徒多而且欲望強大,恐怕有陰謀呢?田不禮為人殘忍狠毒而且縱恣不馴。兩人彼此契合,一定有狼戾刻毒的陰謀滋生,會突然作亂謀求非分的權益。小人一旦有貪欲,往往考慮得不夠深遠,隻看到好處卻看不到壞處;同類的人又在一起互相推移鼓動,到頭來都將掉進災禍的深淵。依我看來,一定不會久了,你擔負重任而且權勢大,是變亂開始的目標,也是災禍集中的地方啊!你必定先遭禍害。仁者憐愛萬物,而智者在災禍未形成之前加以防備;要是不仁不智,怎麼治理國家呢?您為什麼不稱病不出門,把國政交給公子成呢?不要成為眾怒聚集的地方,不要成為災禍攀登的階梯啊!”肥義說:“不可以。以前主父把王托付給我時說到:‘不要改變你的念頭;不要改變你的思考,堅決固守專心一誌,以終竟你的一生。’我拜了再拜接受命令,並將其記錄在簡冊上。假如畏懼不禮的作亂而忘掉我的簡冊去變心,還有那一樣比這個更嚴重的呢?挺身接受了嚴厲的命令,過後卻不能圓滿執行而負心,還有那一樣比這個更厲害呢?變心負心的臣子,罪大惡極到刑罰都不能容納。諺言說:‘就是讓死去的人再活過來,在世的人麵對他也要毫不慚愧。’我的諾言已經說到前麵了;我要成全我的話,怎能保全我的身體!況且那貞節之臣必待災禍臨身然後操守才顯現,盡心之臣必待牽累臨頭然後行事才彰明。您倒是有所賜予,對我頗盡心了;雖然如此,我已經有話講在前頭,終竟不敢違背。”李兌說:“好吧!您盡力吧!我看您隻能過完今年罷了。”李兌流著淚哽咽而出。李兌常常去找公子成,防備田不禮的叛亂。

改天,肥義跟信期說:“公子跟田不禮一起真令人擔憂啊!田不禮對我表麵上友善而實際上厭惡。他的為人,子不像子,臣不像臣。我聽說過:‘要是奸詐之臣在朝廷裏,那是國家的蟲;要是讒譖之臣在宮中,那是主君的蠹魚。”這個人貪婪而欲望大,在裏麵投合王君之意,卻在外麵胡作亂為。像他這樣矯托命令行事放縱,那麼專擅一刹那的詔命,並不困難啊!災禍將要逼臨到國家,因此我很擔擾;擔憂得夜晚忘了睡覺,饑餓了也不知吃飯。凡是國君的進出不可不防備盜賊。從今以後,假如有召見王的,一定要先見我的麵;我將先拿身體去承當它,沒有變故後王才進去。”信期說:“好極了,我能夠聽到這番話!”惠文王四年,君臣朝見,安陽君也來朝見。主父令王處理政事,自己從旁邊偷看群臣宗室的禮儀。看到他的長子章垂頭喪氣,向他的弟弟北麵稱臣,心裏可憐他,因此想分割趙國,使章在代稱王,隻是計劃未曾決定就停止了。

公元前295年,趙主父與惠文王遊覽於沙丘(今河北巨鹿縣境內)時,公子章就率自己的兵徒和田不禮作亂,拿趙主父詔令欺詐召見惠文王。肥義先進去,被殺了。趙惠文王的部下高信就幫著惠文王與公子章的叛兵作戰。就在這時,早已準備好的公子成和李兌從國都邯鄲趕來,發動四邑的軍隊進入沙丘抵拒變亂,殺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殲滅他們的黨羽而安定王室。於是公子成為相國,號稱安平君;李兌當司寇。公子章被挫敗後逃到主父處,趙主父開門收容了他。公子成和李兌就包圍主父宮室。等公子章被殺死後,公子成,李兌相互商量道:“為了公子章的緣故而包圍主父,如果解散軍隊,我們將被誅除了。”於是就包圍主父不放,下令宮室中的人“慢出來的誅殺”;宮室中的人都出來了。主父既不能出來,又得不到食物,餓得到處找雀雛吃;三個多月後終於餓死在沙丘宮。這時趙惠文王年少,公子成和李兌專權,爾後李兌又為相,長期專斷國政。

在趙主父因繼承人問題上發生困惑而猶豫不決時,公子成和李兌抓住公子章和田不禮作亂與惠文王混戰之機果斷地發起進攻,這就是使用了趁火打劫之計。如果公子成和李兌在攻殺公子章後,就此罷手,則是劫而不全,違備了“剛長乃終”的原則,不僅會失去已經得到的利益,而且會大禍臨頭。他們堅持圍殺主父,最終才獲得全勝。

公元1449年,瓦剌貴族也先率軍攻打明軍。宦官王振挾持英宗皇帝率軍50萬親征。行抵山西大同,聞前方戰敗,驚慌撤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西)被瓦剌軍追及,明軍將士饑渴疲勞,倉猝應戰,死傷10萬餘人,隨行大臣10餘人被殺,英宗被俘。王振被亂軍殺死。這就是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英宗被俘,朝野震驚。其弟成阝王主持朝政,不久即位為皇帝,是名景帝。是年十月也先挾英宗逼迫北京,明軍於謙率軍嚴陣以待。也先無計可施,謀求與明議和,遂於1450年將英宗送回北京。

公元1457年,景帝患病,欲立皇儲,以解除朝野憂慮。尚未議決,景帝病情日重,不能臨朝主事,便召武靖侯石亨至榻前讓他安排皇儲大事。

石亨見景帝病重,不久於人世,思前想後,心生一計。退朝後便去找親信張車兀和太監曹吉祥說道:“你們願立大功嗎?”張、曹二人一聽此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詫異問道:“什麼事情?”石亨故為神秘之狀,悄悄對他們說:“皇帝病重要立儲,何不使英宗複位?! ”曹吉祥一聽,拍手稱快,連聲道:“石公妙計!石公妙計!”石亨接著說:“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事關重大,還得找謀士商量商量,再定最終是否可行。”張車兀道:“太常卿許彬怎樣?”石亨點頭稱是。

隨即三人一起趕到許彬住宅密謀商劃。許彬瞿然道:“這可是千古流芳、名垂青史的舉世之功,可惜我年邁體衰,無能為力。有一人最為理想,為何不去和他商議?”石亨忙問是誰,許彬道:“就是徐有貞。”石亨等當即前往徐有貞家,談及英宗複位事,徐有貞非常讚成,並建議說:“此事應事先給南宮打招呼通報方妥。”石亨回答說:“三月前已密告。”徐有貞說:“等得到審報才可以付諸實施。”不久得到允準。徐有貞乘著月色朦朧到石亨家密謀並告已得到南宮複報,請早定計。石亨道:“就在今夕行動,千萬不可錯失良機。”經過密商,石亨、張車兀急忙離去籌備大事。

徐和貞心知這是絕大的冒險之事,故在出發前對家人講:“我幹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若事成國家江山社稷將有利;事情不成功,必招至滅門夷族之大禍。如果我回來,那還是人上之人;如果我回不來,一定是被人所殺變成鬼了。”說罷,揮手而去。他與石亨、張車兀和曹吉祥等率領士兵約千人,一齊擁入禁門。

當時天色昏暗,石亨心中害怕,悄悄問徐有貞:“這次行動能成功嗎?”徐有貞厲聲喝道:“事已至此,隻能進,不能退。”他們率眾逼近南宮,見宮門緊閉,便破門毀垣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