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計 以逸待勞(1 / 3)

《聊齋誌異》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80767101966,7316396736669289509,7176586829842353211,7316100910487178267,7316405918738943028,7267090250495691815,7294565324593040436,6993270342399560741,7315368128316181555,7314166840228318248,7315351252907330594,6552677543730744327,7316430485679246345,731640232267691115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7314151839287479335,7326760733440494654,6930888998395186184,7294566451459918884,7316123648572525579,6906422160835742728,7326760735420206142,7267090241087867904,7316124688327904268,7314151842571619347,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7312743610770787354,731274362366407783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原文】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譯文】

迫使敵人處於窘迫的境地,而不是采取直接進攻的手段,可以根據剛柔互相轉化的道理,實行積極的防禦,逐漸地消耗、疲憊敵軍,使它由強變弱,我方則自然會變被動為主動。

【典故出處】

以逸待勞,語出於《孫子·軍事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氣,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孫子篇·虛實篇》亦雲:“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製人而不製於人。”意思是說,凡是先到戰場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戰場的隻能倉促應戰,一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於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

【應用範例】

“以逸待勞”是采用人為手段的方式來調動敵人的方法。兵書上講:“凡是先在戰場等待敵人到來的,他就安逸而有精力,而後來趕到戰場倉猝應戰的必定疲勞。所以,凡是善於作戰的人,都是擅長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兵書上講的是戰爭中的勞逸態勢,這裏探究的是如何發揮戰爭指揮員的主觀能動性,並非隻是說選擇好地形來等待敵人,而是泛指以簡便而控製繁難;以不變應付萬變;以小變應付大變;以靜止應付變動;以小變動應付大的變動;抓住戰場的核心,控製周圍的局勢。

“以逸待勞”是《孫子兵法》中“軍事篇”的一種戰術。

孫子認為:“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此處所講的“以逸待勞”是說在戰爭中,敵我交鋒,我方應處於有利地形,作好一切準備,來迎戰長途跋涉而來的敵人。對方在疲憊中,我方精力充沛,精神飽滿,定能戰勝敵人,因此它是勝戰之計。

我國戰國時期,已有人將此法用於爭戰。

戰國晚期秦國大將王翦帶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楚將項燕率40萬大軍迎戰。王翦大軍到達天中山後,便在那裏駐紮下來,麵對王翦的軍隊,項燕也安營紮寨,準備決一死戰。

王翦不急於投入戰鬥,隻是讓士兵修築工事,項燕多次領兵挑戰,王翦就是不應戰,而是讓士兵暫休體力。

一年多後,王翦的部隊養精蓄銳後,士氣高昂,精力旺盛。項燕求戰心切,經常去挑戰,時間一長楚軍士氣都疲憊了。漸漸地,楚軍以為秦軍隻是駐防,放鬆了戒備。就在楚軍完全放鬆的時候,王翦突然發動進攻,一舉把楚軍打得落花流水,王翦乘勝追擊,活捉了楚王,項燕兵敗自殺,楚國就被滅亡了。

王翦“以逸待勞”之術中的“待”不是消極等待,而是積極防禦,創造戰機。

“以逸待勞”的關鍵在於勞敵。勞敵有兩個含義,一是勞敵之力,二是勞敵之神。“勞敵”之力是使敵人疲於奔命,“勞敵”之神是使敵人精氣衰竭,而我軍正在盛旺之時,一出擊,那麼必勝。

《聊齋誌異》裏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兩個牧童在深山的狼穴裏發現兩隻小狼崽。為了除掉外出覓食的老狼,他倆合計了一會兒,便分別爬上了附近的兩棵大樹,這兩棵大樹相距幾十米遠。

不久,老狼叼著食物回到了狼穴,見兩個狼崽不見了,急得團團轉。

這時,一個牧童故意在樹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崽疼痛難忍,嗷嗷叫喚起來。

老狼聞聲跑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咬亂抓。

此刻,另一棵樹上的牧童也狠勁擰小狼崽的耳朵,小狼崽的嗥叫聲又把老狼引向了另一棵樹下,老狼也是隻能望樹大叫,除了亂抓亂咬之外,別無他法可想。

就這樣,老狼在兩個牧童的捉弄下,在兩棵大樹之間往返奔波了幾個時辰,終於累得氣絕而亡。

公元前684年,齊國背棄了與魯國訂立的盟約,發兵侵犯弱小的魯國。

齊軍與魯軍在長勺遭遇。魯莊公禦駕親征,旁邊坐著新請來的參謀曹劌,對麵的齊軍已擺開陣式,隻等開戰。

不一會,齊軍戰鼓齊鳴,殺聲連天,兵士如潮水般衝了過來。魯莊公也想下令擂鼓出擊,被曹劌製止了。曹劌對魯莊公說:“敵人銳氣正盛,隻可以嚴陣以待,急躁不得。”齊軍一陣衝鋒過來,卻如木板碰鐵桶一樣,衝不垮魯軍的隊列隻得退下。不久,齊軍再次擂鼓衝鋒,魯軍依然巋然不動,鐵桶似乎更堅固了。隨著一聲令下,齊軍戰鼓又像雷一般響起來。但是,這時的齊軍士兵雖然嘴裏叫喊著,心裏卻認為魯軍不敢出擊,鬥誌無形中鬆懈下來。

曹劌聽到齊軍第三次鼓響,便對魯莊公說:“是出擊的時候了!”

於是,待命的魯軍士兵像猛虎撲食一樣衝了出去。齊軍臨變而慌,被殺得七零八落大敗而逃。

魯莊公見敵人逃卻,忙下令乘勝追擊。曹劌又加以製止:“別忙,等一會兒。”說完,他跳下戰車,看看地上的車轍馬跡,又站在車頂上向逃走的齊軍望了一陣,然後說:“放心追趕下去,殺它個片甲不留!”魯軍乘勝追擊,把齊軍趕回齊國,俘獲的戰利品堆積如山。在慶功宴會上,魯莊公問曹劌:“為什麼要在敵人三擊鼓時才出擊呢?”曹劌說:“凡打仗,全憑士兵的一股勇氣,當第一次擊鼓時,齊軍的士氣正盛,好比一群下山的猛虎,千萬不可硬碰。第二次擊鼓,齊軍的鬥誌開始鬆懈。第三次擊鼓時,齊軍的士氣低落,精神疲憊,戰鬥力驟減。而這時我軍初次鳴鼓進攻,策新羈之馬,攻疲乏之敵,自然就可以旗開得勝。”魯莊公又問:“可是,當齊軍敗退時,你為什麼阻止我下令追擊,待望過天、看過地之後才允許窮追不舍,這又是什麼道理呢?”曹劌又說:“兵者,詭道也。齊軍詭計多端,如果敗走有詐,誘我追擊,就可能中了他們的埋伏。因此,我下車看看車轍馬跡,雜遝非常,證明是倉惶而逃。遠遠望去,齊軍旗歪陣亂,說明他們確實是打了敗仗。這種情況下,我敢大膽進軍。”曹劌的成功,關鍵在於勞敵之後,抓準戰機。兵法雲,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在許多情況下,一件事情的成敗與否,都取決於能否抓住機會,一展雄風。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命周亞夫率軍迎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叛軍。

周亞夫深知自己兵力寡弱,與叛軍硬拚絕難取勝,於是決定聚兵河防,長期堅守,待敵銳氣衰落時再作打算。

此時,叛軍正在猛攻梁國,梁國危在旦夕,梁王數次請周亞夫救援,均被周亞夫拒絕。梁王惱怒異常,便上書漢景帝。漢景帝礙於手足情分,下旨令周亞夫發兵解救梁國之危。

漢景帝的使者高聲向周亞夫宣讀了這道聖旨,然而周亞夫隻是將聖旨接下,毫無發兵之意。使者大怒,斥責周亞夫抗旨不遵。周亞夫從容自若,並對使者說:“陛下命我率軍抗敵,給予我指揮權,而軍隊的具體布置要由戰場的實際情況決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梁國雖然危急,但尚有5萬守軍,糧草充足,堅守10日不成問題。我大軍遠道而來,軍力疲乏,且叛軍強大,不宜決戰,因此,要先行休整,伺機出擊,絕對不能輕舉妄動。”使者見周亞夫拒不出兵,隻好回去複命。

周亞夫不救梁國的消息傳到叛軍的耳朵。他們認為周亞夫怕死怯戰,根本不把周亞夫放在眼裏,放心大膽地猛攻梁國。

在叛軍疏於防範的情況下,周亞夫調動一股精兵切斷了叛軍的糧道。叛軍失去了糧草,自知不能長久堅持,於是放棄梁國,掉回頭來,擺開陣勢,要與周亞夫決一死戰。

周亞夫知道叛軍糧草匱乏,急於做困獸之鬥,所以,他堅持不與之交鋒,避不出戰。叛軍遠道而來,疲憊不堪,加上周亞夫經常派輕騎夜間偷襲,戰鬥力日衰,士氣也一天不如一天。

周亞夫又故意製造防禦鬆懈的假象,引誘叛軍主動進攻,當叛軍進入中軍大營時,被周亞夫早已布下的弓箭手候個正著,刹那間,萬箭齊發,殺聲四起,叛軍陷入重圍之中。經一夜激戰,叛軍遭到毀滅性的重創,吳王劉濞見大勢已去,隻好拔劍自刎。

鐵木真成為蒙古部落首領之後,招攜懷遠,舉賢任能,勢力一天天地強盛起來。曾與鐵木真結為盟友的劄木合心懷不滿,尋機要與鐵木真一比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