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reference_book_ids\":[7248938999589374991,70384678545423104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9,\"start_container_index\":1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2},\"quote_content\":\"《清明上河圖》reference_book_ids\":[7248938999589374991,70384678545423104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7,\"start_container_index\":1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quote_content\":\"《清明上河圖》reference_book_ids\":[7248938999589374991,70384678545423104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9,\"start_container_index\":1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2},\"quote_content\":\"《清明上河圖》reference_book_ids\":[7248938999589374991,70384678545423104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91,\"start_container_index\":1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6},\"quote_content\":\"《金瓶梅》reference_book_ids\":[7315368126189669415]}],\"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9,\"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3},\"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316405929690270731,7316402344155941940,7316396772845161482,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7296713351134972937,7316100908373249064,7294566464411929638,7314152214212119564,7229640720594766906,7257453146853608507,7023706537877064711,7315371278485949449,7316473099237461027,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7311275528663600178,6890728370670144526,7311275526562253864,731643150642184504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周易》reference_book_ids\":[7316123650665483300,7107503072158419981,7298982705646013452,7316124677783424035,7294567284876512294,7316460614514117694,7078188293409475614,731420465434932329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原文】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譯文】
敵方的情況已經明朗,而盟軍(泛指第三種勢力)的態度還不穩定,要誘導盟軍去消滅敵人,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善於運用《損》卦中關於“損下益上”的邏輯推理演算。
【典故出處】
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損》卦推演而得。彖曰:“損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分之,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借刀殺人之計以此為本,又有許多變化。
卦辭分為六爻,其不變卦為“損”,而“損”的中心是“損下益上,其道上行”,這是不變的,其餘都有一定變化。按《損卦》爻辭所示及諸家傳注,借刀殺人之計大致有以下六種情況:
(1)卦辭一爻為“受到損失,但還算有益,是尚合誌也”。也就是說,在與敵對抗中,自己受到一定的損失,但達到了獲利的目的。用計者的最基本目的在於損人益己,以小的損失換取自己大的收益。這一變卦也是本卦的不變卦。
(2)卦辭二爻為“不受損失而益,是中以為誌也”。也就是說,在與敵對抗中,自己不受損失,而達到自己獲益的目的,這是用此計者獲得的較好的結果。但做為卦來說,它是二爻,有兩個變卦,即用計者將遇到“吉”和“凶”兩方麵的可能情況。所以,用計者必須注意損人和益己之間的關係,盡量趨吉避凶。
(3)卦辭三爻為“損益難定,在取舍疑似之間要作有利的決定”。也就是說,用計者在敵人或自己都有盟友的情況下,將會出現損益難定的局麵。在這種情況下,對於自己的盟友應做妥善處理。“三人亦為亂,二則為朋,一人則為孤”,為避免“亂”或“孤”,遇到這種情況,三人應損去一人,選一人為友。而對於敵人的盟友,則應視情況而定策,一般說,三人易用間,二人應為離,一人應用孤。三爻有四變卦,對於用計者而言,最關鍵的是認清形勢,把握機會。
(4)卦辭四爻為“損者無怨,益者高興,損益合理,亦可也”。也就是說,在與敵對抗中,用計者基本上作到損益合理,損益雙方都沒有怨言。但就“損敵益己”的目標而言,其實現程度則是不充分的。
(5)卦辭五爻為“考慮周到,損少益多,等於有天保佑”。也就是說,在與敵對抗中,因考慮周到,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即使別人以更大的利益來誘惑,也不能改變自己的意圖。隻有弗克違,才能大吉。考慮周到,處理事務所失必少,這樣造成損敵益己的局麵,就像有上天保佑一樣。
(6)卦辭六爻為“被損害者慘重,獲益者良多,是大得誌也”。也就是說,在與敵對抗中,敵人損失慘重,自己獲益最多。這是使用本計的最好結果,可大得其誌。這是本計的上爻,又是剛爻,利於使用強硬手段來實現自己的意圖或目的。
【應用範例】
敵方已經十分顯露,與此同時還有另外一股更強大的力量在發展,並且將要再發展,應該借用這一股更強大的力量,去打敗明顯反對我的敵人。就像子貢保衛魯國、擾亂齊國、破壞吳國和幫助晉國所施用的手段那樣。
“借刀殺人”是一成語。意思是自己不出麵,借用他人的力量達到轄製他人,完成己方目的。我國古籍中有許多關於“借刀殺人”的戰例記載。大約到明代,才作為一個成語普遍運用。據傳,明人汪廷訥在《三祝記造陷》中寫道:“恩相明日奏仲淹為環慶路經略招討使以平趙元昊,這所謂借刀殺人。”《三國演義》可謂中國智謀全書。劉備與孫、曹的爭戰中,雖然有關、張等武將,但是沒有決勝的優勢,所以輾轉之中,假手他人,消滅有生力量是極為重要的。
曹操曾采用王允之計把一員虎將呂布生擒了,呂布當即就想投降曹操。呂布說:“明公(指曹操)您所擔心的人,沒有比我呂布更有威力的,我現在降您,太平就不用擔憂了,您率領步兵,我率領騎兵,平定太平,就容易如吹灰一樣。”曹操被呂布說動了心,心中不想殺呂布,以增強自我勢力。
劉備站在一旁說了話:“曹公啊,您沒有看到丁建陽和董太師的下場嗎?”曹操一聽,立即命令殺死呂布。
丁建陽即是丁原。最早,呂布是丁原的部下,呂布後來受董卓之誘殺死了丁原跟隨董卓。
董卓入京之後,勢力擴大,自稱太師。後來王允等人巧使連環計,使董卓死在呂布之手。所以,劉備這一句話就使曹操殺了呂布。
劉備為什麼一定要殺呂布呢?
原來,劉備是暫時棲息在曹營,心懷大計。曹操與呂布聯合一定會給劉備未來的事業帶來重大阻力。呂布英勇過人,武功蓋世,先前虎牢關一戰,呂布一人獨戰劉備、關羽、張飛,且進退自如,如果他和曹操聯合,天下哪有敵手呢?
劉備以此一言而殺呂布正是劉備“借刀殺人”之智。
“借刀殺人”常常是在韜光養晦,靜不露機的情況下使用。
三國時,禰衡誹謗曹操。曹操“謂孔文舉(融)曰:‘禰衡小人,無狀乃爾。孤今殺之,無異雀鼠耳!顧此子有異才,遠近聞之。孤今殺之,將謂孤不能容物。’劉景升天性險惡,不能容受此子,必當殺之。
乃以衡置馬上,兩騎挾送至南陽也”。後劉表部將黃祖果殺衡。
戰國時,楚昭王即位,以囊瓦為相國,與伯隙宛、鄢將師、費無極同執國政。隙宛出征吳國,大獲全勝,俘獲兵甲無數,昭王非常高興,就把所獲兵甲的一半賜給了他。從此也非常寵信隙宛,國事無論大小都要和他商量。費無極、鄢將師漸漸失去了與隙宛在昭王心目中的平等地位,心有不甘,非除之而後快。於是,費無極和鄢將師便設計陷害他。
有一天,費無極對囊瓦說:“隙宛有意請客,我來轉報相國,不知相國肯不肯賞臉赴宴。”囊瓦立即答應:“既然相請,哪能不去呢?”費無極又告訴隙宛:“相國早就有意來貴府飲杯酒,大家快樂一番,不知你願不願意做個東道?他讓我來問你一聲。”隙宛毅然說:“我是相國的下屬,相國肯賞臉屈就,是求之不得的事!明天我就擺酒恭候,就請你先報知相國吧。”費無極又問:“相國來你府上,你準備送他什麼禮物啊?”這一問提醒了隙宛,隙忙問相國喜歡什麼。費無極故意沉吟,思索一會才說:“他身為相國,女子財帛、金錢財寶一類他並不稀罕,唯有堅甲利器,他最感興趣。平日他也對我暗示過,他很羨慕你分得的吳國兵甲。他來你家吃酒,醉翁之意不在酒,無非想看一看你的戰利品罷了!”隙宛叫人拿出戰利品,與費無極一起挑選了100件。
費無極告隙宛:“你把這些放在門邊,相國來的時候,一問起此事,你就乘機獻給他。”隙宛把這百件兵器和被俘吳兵安排在門內,並用布帳蔽起來。
第二天,隙宛大擺酒宴,托費無極去請囊瓦,囊瓦準備動身的時候,費無極若有所思地說:“隙宛近來的態度十分驕橫,這次設宴又不知什麼緣故。人心難測,還是先讓我探聽一下情況,相國再去也不遲,這樣比較安全。”囊瓦同意。
費無極出去在街上胡亂轉了一氣,忽然匆匆忙忙一步一跌地回來,喘息未定地說:“幾乎誤事!我已探聽明白,隙宛請客,不懷好意,想置相國於死地。他門內暗藏兵甲,殺氣騰騰,相國如果赴宴,必定中計。”囊瓦一聽並不相信,他與隙宛平日並無恩怨,怎麼能害他呢?
費無極見相國猶豫不定,就分析說:“隙宛自從征吳有功,恃王之寵,早有對相國取而代之的野心了,這是盡人皆知的事,隻瞞住相國一人。想想,過去隙宛本可乘著吳國兵敗內亂把吳國滅了,可他卻不乘勝追擊而是虜獲一些兵甲班師。聽說他當時得了吳國許多的賄賂,有了默契,是強迫將士撤軍的。看來他心懷鬼胎此人得勢,楚國就危險了!”囊瓦將信將疑,又叫心腹去隙宛家探聽情況,果有其事,門內伏兵藏甲。囊瓦怒從心起,大發雷霆。立刻叫人去請鄢將師。
鄢將師遂添枝加葉:“隙宛謀反已非一日了,他與城內的族夥同一黨,謀權壓政,幸虧今天發覺得早,再遲就晚了。”囊瓦怒發衝冠,一拍桌案:“我要宰了他!”當即奏請楚王,命鄢將師率兵包圍隙宛府。
隙宛這才知道自己被費無極所陷,欲訴無門,含冤難辯,便長歎一聲,抽出佩劍,自刎而死。
費無極與隙宛同事一群,本屬同僚,但因爭位爭寵,水火不容。在隙宛得勢之時,費無極的地位相應下降,故而費無極便將隙宛視為政敵,隻有致他於死地,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勢力。為達到他的目的,他設計借用相國囊瓦的勢力,以其“光明正大”的理由將隙宛殺死。客觀上看,隙宛與費無極並沒有深仇大恨,並不至於落此下場。然而政治角逐就是這般殘酷,一旦將其視為政敵,就會勢不兩立,必置其於死地而後快。盡管為借手殺人,其凶險和殘忍也是讓人膽戰心驚。
明朝末年,努爾哈赤父子親率幾十萬滿軍進犯明朝,聲勢浩大,銳不可擋,誌在必得。天啟六年,努爾哈赤親統大軍攻打寧遠,以13萬之眾圍攻寧遠守兵萬餘人。雖然在軍事力量上占有絕對優勢,但寧遠守將袁崇煥,身先士卒,奮勇抗敵,三次大規模的進攻均被明軍擊退。大大挫傷了滿軍的銳氣。袁崇煥乘滿軍氣餒之時,又開城反攻,追殺數十裏,擊傷了努爾哈赤,大敗滿軍。努爾哈赤遭到慘敗又身負重傷,難酬攻戰明朝的壯誌,在羞愧與憤懣中死去。
皇太極繼位的第二年,又率師攻打了遼定。袁崇煥早有準備,皇太極也兵敗而返。
崇禎三年,皇太極經過幾年準備之後又大舉進攻。為避開袁崇煥守地,由內蒙越長城,攻山海關的後方,長驅而入。袁崇煥聞報,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滿兵早三天到達京城的廣渠門外,作好迎敵準備。滿兵則到,即遭迎頭痛擊,滿兵先鋒巴添狼狽逃跑。皇太極自此視袁崇煥為眼中之釘、肉中之刺。因為他從未遇到過這樣的勁敵,對他是又忌恨又害怕。不除掉袁崇煥,便不能擊敗大明,非除之而後快。
為了除掉袁崇煥,皇太極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崇禎帝忌心極重,難以容人。皇太極決定利用崇禎的這一弱點借崇禎之手除掉袁崇煥。於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賄賂明朝的宦官,向崇禎讒告袁崇煥,說袁崇煥已和滿洲訂下密約,出賣明朝,所以滿兵才能順利地深入內地。崇禎帝聽信讒言,將袁崇煥下獄問罪,並不顧將士吏民的請求,將袁崇煥處死。皇太極除掉心腹之患,從此橫掃千軍,很快奪得了天下。
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後,開辟了大宋的基業。宋朝建立以後,又采取一係列手段穩固了中央政權。宋太祖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又開始了統一中國的征戰。
趙匡胤首先指揮大軍滅掉南漢。在滅掉南漢之後,宋太祖又把進攻的目標轉向南唐。南唐後主李煜昏庸無道,隻知道吟詩填詞,整天沉湎於酒色,不理朝政,南唐國力日衰,宋太祖勢要滅掉南唐而擴大宋朝的版圖,但他又不能輕舉妄動。南唐雖國小兵弱難與宋兵將抗衡,然而,他卻有一位勇猛無敵、萬夫莫擋的武將林仁肇。趙匡胤深知林仁肇的才能,南唐有林仁肇,宋朝大軍就不會順利推進。因而,趙匡胤把林仁肇視為消滅南唐的第一大障礙,隻有首先除掉林仁肇才能把握住勝算。開寶四年,即公元971年,李煜派他的弟弟李從善到宋朝朝貢。趙匡胤忽生一計,當即熱情款待李從善,並決定把李從善留在大宋,讓他擔任泰寧軍的節度使。李從善不敢違命,也不能擅自作主留下,隻好將此事報告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