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計 以逸待勞(2 / 3)

鐵木真的叔父拙赤居住在撒阿裏川一帶,他經常領部屬到野外放牧馬群。一次,他的一群馬被人劫走,放馬人急忙通報拙赤。拙赤極為憤怒,隻身一人前去追趕。傍晚時分,拙赤追上劫馬者,把為首的那個用箭射倒,然後乘亂將馬群趕回。

拙赤射中的劫馬人,正是劄木合的弟弟。劄木合聞讀後悲恨交加,遂聯合塔兒郎、泰赤烏部等13部,合兵3萬,殺奔鐵木真營地。

鐵木真得到消息後,立即集合部眾3萬人,分作13翼,做好迎敵的準備。開始的時候,鐵木真的部隊抵擋不住氣勢洶洶的劄木合軍,不得不且戰且退。

在軍務會上,博爾術對鐵木真說:“敵軍氣焰方盛,意在速戰速決,我軍應以逸待勞,等敵軍力衰之時再出去掩殺,定獲全勝。”鐵木真采納了博爾術的意見,等敵軍力衰之時再出去掩殺,定獲全勝。”鐵木真采納了博爾術的意見,集眾固守。劄木合風次遣軍進攻,都被鐵木真的弓箭手一一射退。

本來,草原行兵,不帶軍糧,專靠沿途搶掠或獵飛禽走獸,劄木合遠道而來,軍糧漸少,又無從搶奪,士兵隻得四處打獵,整日不在軍營當中。博爾術見敵軍相率出遊,東一隊、西一群,勢如散沙,立即入帳稟報鐵木真。鐵木真認為時機已到,遂命各部奮力殺出。

此時,劄木合正在帳中休息,得知鐵木真發動進攻,慌忙吹號角集合部隊,然而,他的士兵大多在外捕獵,來不及回歸。劄木合手下的12個主將因敵不過排山倒海而來的鐵木真軍,紛紛落荒而逃。劄木合見大勢已去,也騎快馬從帳後逃走。已養足精神的鐵木真軍,揮舞刀槍,將在帳營中的劄木合部隊數千人全部消滅。

這場戰鬥結束後,鐵木真在蒙古草原的聲威日振,附近的部落紛紛前來歸附,為他日後踏進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宋初年,大將曹彬奉宋太宗旨意率軍收複幽、薊等州,然後向涿州挺進。

契丹大將軍耶律休哥自知所率人馬不多,不敢與宋軍正麵交鋒,隻是派遣精銳騎兵截擊宋軍糧草。蕭太後得到耶律休哥的稟報後,親自率領雄師前往涿州增援。

耶律休哥得知援軍很快便到,就率軍先趕到涿州,采用佯攻的辦法消耗宋軍的實力。他命令輕騎向宋軍挑戰,待宋軍前來迎戰時,則一戰即退。等到宋軍開飯時,又衝殺過去去,待宋軍放下飯碗時,他們又且戰且退。到了夜間,耶律休哥派人又是擊鼓又是叫喊,待宋軍殺出時卻不見一人。如此這般,每天重幾次,搞得宋軍日不得食,夜不得眠,精疲力盡,鬥誌盡喪。

此時,曹彬又得知蕭太後帶領精銳部隊到涿州增援的消息,便同大將米信商議說:“我看不如暫且退兵,等待時機再出擊。”米信完全讚同,說道:“我們力盡糧竭,怎麼能與這樣強勁之敵對抗呢?知難而退,這是行軍的要訣。咱們快退兵吧!”曹彬急忙下令退兵,沒想到這一退,全軍頓時亂了陣腳,橫不成列豎不成行,亂糟糟地向南潰逃而去。

耶律休哥乘勢追擊,在歧溝終於趕上宋軍。宋軍這時已無心戀戰,勉強揮戈交鋒。宋軍疲憊之師怎能戰得過契丹精銳之旅呢?曹彬隻得引兵繼續退卻。

宋兵逃到沙河,看看追兵尚遠,曹彬命人埋鍋做飯。剛要吃飯時,忽然炮火連天,契丹兵追趕而來。曹彬不敢再戰,充食忍饑,慌忙率軍渡河南逃。渡河的人馬還不到一半,契丹兵又趕到,把宋軍殺得人仰馬翻。

這一仗本來耶律休歌在實力上處於下風,兩軍對陣絕沒有取勝的可能。但是他善於用計,擾敵進而疲敵,喪敵鬥誌。因此,他創造了利於己的戰機,從而大敗宋軍。

春秋時期,吳、楚兩國交戰。吳王在伍子胥的輔佐下,又得了良將孫武。孫武首次伐楚便大獲全勝。共殲楚兵十萬,獲舒城、六安城池二座。軍威大振。

孫武率大軍退守二城,令公子山帶本部水兵退至巢湖,和湖中一萬水兵會合,駐守湖中待命。

吳王聞捷大喜,當著滿朝文武誇讚孫武說:“孫武,天下之奇才也!有孫子如此良將,寡人何愁不能霸天下?”吳王稱霸心切,便傳令孫武乘勝前進,攻打郢城。

孫武得令,心想,闔閭一衝動,就下令攻郢,一切準備尚不充分,怎麼可以冒然出兵呢?再說,將士連續鏖戰,已經非常疲乏,怎能取勝呢?所以,承武便沒有聽從吳王的命令,硬是班師回朝。孫武班師回到姑蘇,吳王闔閭感到突然,心中也大不高興。他怎麼也想不到孫武竟敢抗旨不遵,違背自己的命令。心想,有本事的人不好駕奴,說不定日後還會出什麼事情,便強壓怒火,把伍子胥和孫武一起找來,問道:“寡人令軍師攻打郢城,為何卻班師回朝?”孫武知道闔閭憋著一勝子氣,向前施禮道:“臣考慮再三,感到伐楚時機尚未成熟,兵法雲‘兵乏不可驟用’,三軍戰徐、伐鍾吾,奪舒城,取六安,行程數千裏,曆盡艱辛,經過幾十次浴血戰鬥,精力枯竭,雖然取得大勝,但我軍已耗盡力量,若要以疲憊之師再行程數千裏攻打郢城,將士必然鬥誌煥散,經不住激戰。再說,孤軍深入,供給困難,倉促上陣,難以取勝,所以班師回朝,休整軍隊,以待後用。”闔閭歎道:“雖然如此,但戰局有利於我,不戰,可惜呀!”伍子胥也感到放棄此次戰機可惜,便獻計道:“軍師退兵休整,以利再戰,自古以來,就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之兵,都很重視勞逸結合。吳與楚相比,乃是弱國,必須以逸待勞。我想,率三萬軍隊駐到吳楚之界,分三個師,每師一萬人,輪番騷擾楚境,其餘大軍由軍師在江口操練休整,為攻郢做準備。”“如此騷擾何用?”闔閭還沒能理解伍子胥的意思。伍子胥解釋說:“我們每出動一師,攻打楚國城邑,楚國必然膽寒,就會全力以赴進行抵抗,邊界離郢千裏,每次出動,必然勞民傷財,等到他們兵到,我軍便撤,等他們走後,我軍再換一師而進,他們又要前來,來少了殲滅之,來多了不戰便回,如此三番五次,楚軍必然疲憊不堪,思想麻痹,喪失警惕,待我軍休整完畢,乘機入郢,何愁不勝?”此計果然奏效,吳軍連連殲滅了楚國的抵抗之敵。

大周女皇武則天,進取寒士,以殺立威,其統治基礎不能說不堅固,其勢力不可說不強大,但忠於唐室的人最終還是恢複了大唐王朝,使大周成為唐朝統治史上的小插曲。

在武則天的統治下,忠於唐室的狄仁傑等人物,論勢力是絕不可與武則天對抗的,他們隻有俯首稱臣,等待時機。就武則天而言,其勢力是一天天增大的,狄仁傑等唯有利用武則天的弱點來達到目的。

武則天共生了四個兒子。長子李弘,年僅24歲便死了,據說是被她毒死的。次子李賢被立為太子,但宮中人都認為李賢是武則天的姐姐所生,使李賢“內自疑懼”。

作為太子,李賢是武則天當皇帝的重要障礙,武則天將李賢廢掉,流放到巴州,李賢後來還是被殺掉。三子李顯繼為太子,在高宗死後,也被武則天廢掉。另立四子李旦為帝,權力落在武則天手中。武則天當皇帝之後,李旦又被改為皇嗣,賜姓武氏。

武則天當皇帝,武氏家族自然興起。作為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認為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立嗣承位的,便千方百計地謀取皇位繼承權。

早在李賢作太子時,李賢為謀求和鞏固自身的地位,就曾作過一首《黃台瓜辭》,讓樂工歌之,以期感化武則天。歌詞是“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雖然武則天為了保住權力將李賢殺死,對其他兒子也不放心,但她始終沒有聽別人的讒言加害他們。做為人母,母子之情並沒有完全泯滅。

從政治鬥爭的角度來看,武則天尚存的母子之情正是她的弱點。而這一點,又被忠於唐室的政治勢力準確地抓住,並利用它保護李唐的繼承人。

武則天稱帝以後,追封五世祖為皇帝,立武氏七庫於洛陽,武氏一門多加官進爵,做為大周天下的依靠。在唐朝,父係為主的習慣已經形成,父位子承是必然的,而母死子繼從血緣關係上說也是最近的,也應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如果武則天死後王位由李氏繼承,其大周王朝也就不複存在了。如果立武氏子弟為繼承人,大周雖得延續,但血統又有了差異。一邊是親生兒子,一邊是武家的血脈,這使武則天難以做出選擇。

武氏諸王也利用武則天的這一困難,不斷擴大勢力,以期控製朝政大權,並最後繼承皇位。

對於武則天的弱點,忠於李唐王朝的勢力和武氏勢力都是非常清楚的,誰能占上風,關鍵是看誰先抓住時機。

忠於李唐王朝的狄仁傑等,趁武則天猶豫不決時,及時從容進言:“文皇帝(李世民)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雖然以“此朕家事,卿勿預知”為辭,不讓狄仁傑參與。但狄仁傑自恃自己是武則天的股肱,仍時不時地尋機向武則天進言,並借武則天迷信,趁為她解夢之際,闡明自己的觀點,打消武則天立武氏為繼承人的想法。

在狄仁傑等忠於唐室的人的努力下,武則天終於召回貶在外地的李顯,把他冊立為太子。冊封李顯為太子,武氏集團自然不會甘心認輸,為了鞏固已得到的勝利,狄仁傑等又一次利用武則天之弱點。李顯為太子,武則天必然不放心武氏一門以後的處境。為了消除武則天的疑慮,狄仁傑等又開始安撫武氏政治勢力。在正式冊立李顯為太子時,讓“太子與諸武盟誓”,以示永遠和睦相處,不得加害對方。這樣,既消除了武則天的擔心,又給自己加了一層保護。

然而,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有一次,一名叫吉頊的人,與武懿宗爭功。“頊魁岸辨口,懿宗短小傴僂,頊視懿宗,聲氣淩厲。”這樣,就使得武則天頓然感到武氏一門將來的處境很不安全,便很不高興地說:“頊在朕前,猶卑我諸武,況異時詎可倚邪!”武則天對自己立嗣問題上的對錯再次產生了疑慮,李顯的太子地位也在動搖。幸運的是,吉頊這個人善於機辯,他在被貶辭見武則天時,又作了解釋。他說:“合水土為泥,有爭乎?”武則天不解其意,回答說:“無之。”吉頊頓首說:“宗室、外戚各當其分,則天下安。今太子已立而外戚猶為王,此陛下驅之使他日必爭,兩不得安也。”吉頊的這番話,使武則天又打消了重立太子之心。這就為日後武則天病老之時恢複李唐國號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鬥爭的雙方來講,武則天心毒手狠,如果在她麵前,狄仁傑等以硬碰硬的方法與武氏集團相爭,不用說實力不及武氏,即使是戰勝了武氏集團,武則天也不會再將皇位交給李氏。但狄仁傑等都清楚眼前的政局,並沒有采取這一方法,而是運用以逸待勞的計策,專尋武則天的弱點下手,終於取得了鬥爭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