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計 以逸待勞(3 / 3)

楊堅廢掉北周皇帝,建立隋的第一年就準備進兵江南的陳國,以統一全國。於是就問尚書左仆射兼大元帥高熲,怎樣才能獲勝。高熲說:“南北氣候變化不同,同時,南方多水田,而北方則是旱田多,這樣,糧食的收獲季節也不同。我們可在敵方收獲季節調動一些人馬,做出要襲擊的樣子,敵方聽到風聲,必會屯兵駐防,這就能使其收獲的農時因此而荒廢,我方則解甲散兵,不去攻襲。這樣,反複幾次,敵方便習以為常了,摸不準我軍的真實動向。這時,我軍就可乘其不備,便可大破敵軍。另外,江南屋舍,多由竹草構建,糧食也囤積於內,若派人去趁風放火,燒毀他們的房舍,等他們剛剛修複,再去燒毀。這樣下去,不出幾年,就能使敵方財力匱乏,內外交困。”文帝聽後,十分高興,於是就派人依計而行,果然滅了陳國,實現了統一大業。

趙匡胤在陳橋皇袍加身後,建立了北宋王朝,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地區。隻有南唐仍割據一方,趙匡胤因一時無力出征,便想用計先削弱南唐的國力。於是,他根據南唐主非常喜好佛教的心理,就選派了一名能言善辯的年青僧人,渡江去拜見南唐主。年青的僧人同南唐主高談闊論性命學說,使得南唐主對他十分敬重,稱他為活佛再世,整日沉緬於佛教議論之中,無心管理國家大事,對虎視眈眈的北宋也放鬆了戒備,國力日漸衰微。公元475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大將曹彬率兵消滅了南唐。

金兵圍攻太原,由於城中把守嚴密,屢攻不下。金國的粘沒喝想出一個計策:先攻取太原所統轄的屬縣,割斷太原活動的交通線,斷絕對太原的接濟,如此,則太原便容易到手了。於是傳令轉移陣地,進攻各縣。張孝純見到敵人不再包圍而轉攻各縣,打算率兵去追殺,可惜金兵大多數是騎著戰馬,而太原兵都是步卒,腳程差得太遠,追也白追,遂對總管王稟說:“屬縣既無兵力,又無防備,金兵一到,必然棄城而逃,敵人若把屬縣占據了,則糧草充足,必然再掉頭來圍城。我們城中缺少馬匹,不能衝到金營中追殺他們,實在是很遺憾的事。”張孝純想了個計策,對王稟低聲說了一番,以為按計而行,則敵人的馬匹可以歸宋軍所有了。於是派遣了三百人,出城割取稻草,全部棄置在金兵必經的路上,又埋伏一千個壯士在左旁的屋舍中。隔一天,金兵果然又回頭來,可是馬足為稻草絆住,不能前進,並且馬見到地上的稻草,都俯下頭來吃,雖用鞭子打也打不走,金兵隻得下馬,除去路上的障礙。這時候,埋伏的壯士一齊奔出,奪走敵人的馬匹向後跑,從僻徑回到城中。金兵來不及追回馬匹,結果失去了一千多匹戰馬,隻好步行到太原城外,立即準備了炮石、雲梯、火梯,還挖地道,日夜奮勇進攻。然而,張孝純防備得很周密,金兵到最後也不能得手,隻好放棄圍攻,調回部隊。

春秋時期,衛國公子州籲殺害其兄衛桓公,自立為君,為在國內外“立威”,約陳、蔡、魯、宋一起,聯軍攻打和衛國有隙的鄭國。他們總共集中了甲車一千三百乘,於這年春把鄭國都城的東門圍了個水泄不通。

如何解除五國之圍呢?鄭國的大臣們七嘴八舌,眾議紛紜,有說應該去和他們拚殺,拚個不是魚死就是網破的;有說應該用外交手段去與他們講和的而鄭莊公卻異常鎮靜,他仔細地聽完了每個人的建議,神情泰然地說:“依我之見,州籲剛剛篡奪了他哥哥的君位,尚未贏得民心,所以托言和我們有舊怨,借兵四國,前來攻打我國。他的最終目的是想以此立威壓眾。而其餘四國就不同,魯公子貪圖的是衛國的賄賂,陳、蔡與我們鄭國毫無隙冤,這三國都沒有和我們打仗的意思。隻有宋國,因為有公子馮在我們這裏,宋君殤公害怕我們支持公子馮回國奪取君位,所以援助衛國。如果我們把公子馮移居長葛,那麼宋軍必然也會移到那裏。這樣,真正想和我們打仗的就隻剩下衛國。隻要我們派五百人,出東門專門找衛軍打一打,然後詐敗而還,讓州籲得個戰勝之名,滿足他‘立威’的願望,他的目的達到了,又擔心國內不穩,一定會很快撤軍回去。”群臣們都感到莊公分析有理,緊張的氛圍和緩許多。事態的發展果如鄭莊公所料。鄭國把公子馮護送到長葛安頓停當之後,派人去對宋殤公說:“公子馮逃難來到敝邑,我們不忍心將他殺死,現在我們令他伏罪於長葛,希望您自己去那裏解決你們的矛盾吧!”宋殤公聽到此話,果真移兵圍長葛去了。蔡、陳、魯三國之兵,看見宋軍離去,軍心發生動搖,都想回去。這時,鄭軍出了東門,單找衛軍交戰,蔡、陳、魯三國軍隊一看沒自己的事兒,都登上壁壘觀戰,在那裏袖手旁觀。衛國的上大夫石厚引兵與鄭軍打了幾個回合,鄭軍便佯敗而去,石厚追至東門,隻見鄭軍已被門內接應而入,石厚無法再追,也不願再追,便將東門外的禾稻盡行割去,慰勞軍士。魯、蔡、陳國都來祝賀衛國的勝利。不久,各國軍隊班師而回。州籲自感“立威”的目的已經達到,滿心歡喜,便命令士兵高唱凱歌,浩浩蕩蕩、威風凜凜地歸國而去。鄭國之圍不過五天功夫,便被鄭莊公巧妙地解除了。

春秋時,晉國獻公受寵妃驪姬的挑唆,逼死太子申生,又欲捕殺公子重耳和夷吾,重耳逃亡國外避難,身邊隻有狐偃、趙衰、顛頡等人跟隨。在浪跡楚國時,楚成王對他十分禮遇,設宴款待,席間問重耳:“公子如能回國複位,將如何報答楚國?”重耳說:“玉帛珍寶,楚國應有盡有,不知能以何相報大王?”成王說:“盡管如此,也總該有所表示嗎!”重耳隻好說:“如能托大王之福,我能回國複位,將來晉、楚之間一旦發生戰事,兩軍相遇於中原,晉軍一定‘避君三舍’,以報答大王的盛情;那時,如果您仍不肯諒解,那我隻好拿起弓箭,以與君周旋。”後來,楚成王將重耳送往秦國。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即位,當時重耳已屆62歲,時稱晉文公。四年後,楚成王率陳、蔡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向晉國求救。晉文公派兵進攻楚的盟國曹、衛。晉、楚兩軍相戰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晉文公假意信守諾言,退軍三舍(即90裏),以避楚軍銳利之兵鋒,誘使楚軍追擊,然後晉軍回頭夾擊,大敗楚軍,以弱勝強,並與齊、魯、宋、衛等七國會盟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晉文公由此稱霸於諸侯。

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指揮60萬大軍進攻楚地,奪城占地,聲威大震。楚國為抗禦秦軍,動員了全國所有的軍隊,在著名楚將項燕的統率下,前來與秦軍決戰。王翦看到楚軍人多勢眾,決定采取以逸待勞,後發製人的作戰方針。因此,當楚軍傾巢而出時,王翦命令秦軍築壘固守,堅壁不戰。秦軍在堅固的營壘裏養精蓄銳,同時抓緊進行軍事訓練,士卒們整天練習跳躍投石。這樣,兩軍對峙一段時間後,秦軍士卒個個身強力壯,勢氣旺盛。而楚軍求戰不得,屯兵堅壁之下,鬥誌日漸鬆懈,師老兵疲,難以持久作戰,楚軍隻得東撤。撤退時防備鬆弛,王翦立即抓住戰機,窮追不舍,直追到靳南(今安徽宿縣南),擊敗楚軍,殺其主將項燕,楚軍當即潰不成軍,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接著,王翦又指揮秦軍乘勝消滅了全部的楚軍,很快攻占了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一舉滅亡了楚國。

宋朝的李迪料事如神。有一天,皇上又召李迪到龍圖閣商議對策,叫李迪起草詔書,對李迪說:“曹瑋在秦州(今甘肅天水市),多次請求給他增派軍隊,還沒來得及派兵,就要辭職,誰可以代替曹瑋?”李迪回答說:“曹瑋知道吐蕃要入侵,而且要窺視關中一帶,所以請求陛下增派軍隊防備敵軍入侵,不是膽小怕事。而且曹瑋是個有謀略的人,各位大將都比不上他,怎麼可以去取代他呢?現在關東兵力比較多,可以從中分出部分軍隊派給曹瑋。”皇上順便詢問關東的駐兵有多少,李迪回答說:“我在陝西路做都轉運使時,用一個幾寸見方的小冊子記下軍隊糧草的數量預備如何調撥,現在還帶在身上呢。”皇上叫李迪拿出來。皇上讚歎道:“真是廉頗、李牧又來到了我的朝廷中了。”沒多久,口角廝口羅果然入侵邊境。皇上又詢問李迪:“曹瑋這次出兵能取勝嗎?”李迪回答:“一定能取勝。”過幾天,果然傳來捷報。皇上對李迪說:“你怎麼能知道曹瑋一定能取勝呢?”李迪回答說:“口角廝口羅的軍隊遠道而來,間諜聲稱在一天攻下秦州,以激怒曹瑋。曹瑋按兵不動,在城中等著敵人前來,這是以逸待勞。我因而能知道他一定取勝。”

秦軍攻打韓國,駐在閼與。趙王問大將廉頗:“韓國可不可救?”廉頗說:“路遠地險,難救啊!”趙王又問樂乘,他也這麼說。問到趙奢,他說:“這就像兩鼠洞中相鬥,勇者必勝罷了。”趙王認為他的話很鼓舞人心,就調他領兵救韓。趙軍出了邯鄲,趙奢傳令軍中:“有人膽敢因軍國大事進諫,格殺勿論。”這時,秦軍擂響戰鼓,聲振屋瓦。趙奢不為此所動,堅壁不出,就這樣,兩軍相持多日。趙奢趁秦軍不備之際,率軍輕裝前進,趕到秦軍駐地,命令善射的弓箭手在離閼與50裏的地方駐紮下來。秦軍聞聲,全軍撲來。軍士許曆說:“秦人意想不到我軍來勢如此迅速,今天我軍先到,必定全力進攻。請將軍密集隊伍,嚴陣以待,否則必敗無疑。”趙奢說:“照你說的辦。”許曆知道自己犯了軍令,甘願伏法。趙奢放過了他。臨戰時,許曆又說:“誰先占據壯山,誰就穩勝。”趙奢點頭應允,立即發兵攻占壯山,等秦軍一到,趙奢率軍猛擊,大破秦軍,於是解了閼與之圍。

公元前5世紀中期,晉國統治著今天的山西省一帶。這是太行、呂梁兩大山脈縱斷南北的山國,是自古以“山徑崎嶇”來形容的交通困難地區。晉國的智襄子想征服居於山南的仇由國。但是,通往那裏的道路是僅能通人的險徑。當時,中部地區的各先進國,都以用馬牽引的戰車作為戰爭的工具。但是在如此狹窄的山路上,自恃精強的智伯軍兵車卻無法通行。雖然對手是個小國,要攻占它卻必須拓展道路。智襄子心生一計,鑄造了一口巨大的鍾宣布贈與仇由。通過智襄子的使者確知此事的仇由王大喜,可是由國境到國都的狹窄山道,難以搬運如此巨大的鍾。仇由王於是急令進行拓寬山道的工程,來自村村寨寨的徒役被驅使參加施工。狹隘的山路不久就被整修成可以順利通行車輛的大道。早就等待著竣工的智襄子於是派遣大隊的兵車,滅了仇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