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戰例中,畢再遇就是給敵人造成進攻西城之假象,而使真正進攻的目標——東城疏於防守,從而達到攻城的目的。
曆史上諸如此類運用“聲東擊西”的戰例很多,“彭城解圍”就是一個成功的戰例。
謝玄就職後,把軍府由京口(今江蘇鎮江)移至廣陵(今江蘇揚州),監江北諸軍,負責招募訓練新軍。這時,居住在這兩個地方的北方僑民中的許多驍勇之士,如彭城(今江蘇徐州)的劉牢之,東海(今山東郯城西北)的何謙,琅琊(今山東臨沂北)的諸葛佩等紛紛應征入伍,組成新軍,號稱“北府兵”(晉人稱京口為北府)。這些北方來的勇士對漢族政權的擁戴和對收複失地的期望,超過一般兵士。因此,人數雖不算多,約十萬人,但戰鬥意誌堅定,英勇頑強,能征善戰,很快就成了東晉長江下遊的主要守備力量。
秦王苻堅統一北方之後,開始大舉伐晉。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他派二十四萬軍向東晉管轄的襄陽(今湖北襄樊)、彭城等地展開兩路進攻。東晉荊州刺史桓衝畏懼強秦,手中雖擁有七萬士卒,仍不敢發兵援救襄陽,致使襄陽守軍經過一年奮戰,被秦攻破,守將朱序被俘。太元四年(公元379年)二月,謝玄受命率軍救彭城。彭城位於泗水、汴水彙流處,位居中樞,四麵通達,是北上黃河、南下江淮的戰略要地。秦東路將領彭超在八月間,即將彭城團團圍困。當謝玄發廣陵軍至泗口(今江蘇清江縣東南)時,彭城太守、龍驤將軍戴逮被圍困半年,形勢十分危急。謝玄雖有萬餘兵力,但力量相對寡弱,難於解彭城之圍。在這種形勢下,謝玄認為首要任務是往城裏送信,穩定被圍將士的軍心,便派忠實部將田泓泅水潛行,去城中送信。不幸田泓將到城下時,被秦軍抓獲。秦軍以重金收買田泓,讓他傳話給城中,說南軍已敗,來削弱守軍鬥誌。田泓佯裝應允,到了城下,卻向守軍大喊:“南軍垂至,我單行來報,為賊所得,勉之(努力呀)! ”說完後被秦軍殺害。
謝玄與守軍聯係後,便采取了聲東擊西之策,逼敵自退。他通過偵察了解到,彭超雖大兵圍城,主力則部署在城東泗水沿岸,可他的輜重全部存儲在彭城以北的留城(今江蘇沛縣東南),攻留城秦軍必救。於是,他派部將何廉故意揚旗鳴角,繞過彭城,兜擊留城,自己則率主力做好了迎接守軍突圍的準備。彭超見勢,匆忙撤除彭城之圍,引兵回救留城,彭城守軍遂突圍成功,跟隨謝玄返至駐地泗水。
謝玄派軍隊假裝攻打留城,給對方造成“圍魏救趙”的假象,不得不分兵去救。但這正好中了謝玄的“聲東擊西”之計,實際上自己的主力部隊卻和被困部隊裏合外應,從而突破敵軍的包圍,達到被解圍的軍事目的。
“聲東擊西”有時還與其它戰略結合使用,達到更佳的戰術目的。下麵舉幾個例子,來領略我國曆代謀略家的高超指揮藝術及其謀略思想。
宋康定元年1040年(公元),西夏元昊率兵數萬攻宋,企圖奪取延州。(今陝西延安)。元昊攻擊前,為麻痹宋軍達到出其不意的目的,派使人到延州請和。宋守將範雍輕信,放鬆戒備。夏軍乘其不備,從土門(今陝西安塞西北)突入,明攻保安軍(今陝西誌丹),偷襲金明寨(今陝西安塞東南)。金明寨係延州北部門戶,周圍有36寨互為依托,強攻難破。元昊派人詐降,利用宋守軍內部不和的矛盾,用重金收買敵將作內應,夏軍裏應外合,攻破金明寨,直逼延州。範雍令劉平、石元孫率軍救援延州。元昊偵知,在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設伏打援,殲滅宋援軍。爾後夏軍圍攻延州,七日未克,適逢大雪,氣候嚴寒難以久戰,於是回師。
“兵不厭詐”,是古今軍事鬥爭遵循的重要原則。西夏軍以詐和迷惑對方,突然襲擊。以“聲東擊西”,擊其不意,用詐降打入敵內部,金帛爵位收買敵將,裏應外合,奪占延州門戶要地。以設伏待機,消滅敵援兵。
三國時的曹操曾用“聲東擊西”之計與“離間計”結合奪取了關中。
公元211年,曹操為奪取關中在渭水以南地區擊攻馬超、韓遂等軍。曹操全軍西進攻潼關,馬超率軍堅壁應戰,兩軍於潼關對峙。曹操佯示急攻潼關,誘敵聚兵防守,乘對方渭北空虛,暗遣徐晃領軍從蒲阪津(今山西永濟西)渡河水(黃河)占據河西為營。爾後曹操由潼關附近北渡河水,至蒲阪再渡河到河水西與徐晃會合,沿河南進。馬超急率潼關守軍退守渭口堵擊。曹操到處用假象欺騙敵人,暗中用船運兵架浮橋,乘夜以一部分兵力渡渭水南岸,截敵歸路,而且巧設埋伏,伏擊馬超偷襲之兵。曹軍主力乘勢南渡渭水,馬超求和,曹操假意應允,施離間計,製造馬超與韓遂間互相猜忌,曹軍趨機進攻,用輕兵出擊,騎兵兩翼夾攻,大獲全勝。
此戰曹操運用“聲東擊西”之策調動敵人,製敵之隙,乘虛而入,以示形用詐,設疑兵掩護渡河,采用離間計,製造敵內部矛盾,乘隙進出,奇正相濟,大敗敵人。
戰國趙奢解閼與之圍也是運用了“聲東擊西”這一謀略。
戰國後期,秦國挫敗齊、楚兩國後,圍攻趙國要地閼與。公元前269年,趙惠文王命趙奢領兵救援,趙奢看秦軍勢盛,便增設營壘,製造趙軍怯弱、唯保邯鄲的假象,麻痹秦軍。趙軍停留28天後,乘秦軍不備,率軍疾行,兩天一夜趕到距閼與城50裏處築壘列陣。秦軍久攻閼與不克,突聞趙援已到,倉猝迎擊,趙軍嚴陣已待,並派萬人搶占北山高地,秦軍攻擊不利,趙軍揮軍反擊,大敗秦軍,解閼與之圍。
此戰趙軍首先製造假象,以虛掩實,迷惑秦軍,使其麻痹大意,爾後采取出奇製勝的戰法,攻其不意,大敗秦軍,以解閼與之圍。
戰國時候,齊國丞相孟嚐君,自逃出齊國之後,有人大肆散布謠言,說他想謀齊王之位,齊盡王信以為真,撤去他丞相職務。他的門下客馮諼,很富機智,有謀略,設法為孟嚐君複職。他先跑到秦國去見昭襄王,說孟嚐君已被撤職,勸襄王聘他入秦引為己用,秦王大喜,乃秘密派人去接孟嚐君。馮諼托詞先行回去通知,他回到齊國,直見齊王說,“秦國已派人秘密來接孟嚐君了,如果他一旦入秦,對齊國將大大不利。”齊王派人去打聽,果然不錯,想孟嚐君這個人才,絕不可以資敵利用,便問馮諼怎麼辦?馮諼說:“很簡單,複他的職位,絕不會去為敵人服務的”。齊王準奏,立即恢複了孟嚐君的相位。
這計做的很漂亮,憑馮諼的幾句話,孟嚐君就能轉危為安,終身無禍。
有一次,拿破侖騎馬穿越一片森林,忽然聽到了一陣緊急的呼救聲,他揚鞭策馬,朝著發出叫喊聲的湖邊跑去,見一個不會遊泳的士兵落在水裏,正往深水區漂,距離岸邊大約已有30米,這時岸上的幾個小士兵亂作一團,他們當中誰也不會遊泳,隻能無可奈可地呼叫。
拿破倉趕來問道:“他會遊泳嗎?”一個士兵回答說:“他隻能劃幾下,現在已不行了,漂移到了深水區,剛才喊救命哩。”拿破侖哼了一聲“哦?”,隨即從侍衛長手裏取過一支手槍並大聲朝落水的人喊道:
“你還往當中爬什麼,趕快遊回來,再往前走,我就開槍把你斃啦!”說完,果然朝那人的前方開了兩槍。落水的人,也許是聽到岸上的威脅話,也許是聽到了前方子彈入水的響聲,猛然地回轉身來,拚力撲通撲通地胡亂遊著,居然很快就向岸邊靠攏了。
落水的士兵得救了,同伴們都很高興,這時人們才發現,站在他們身邊的竟是拿破侖皇帝。被救的小夥子驚魂初定,連忙拜謝皇帝,並不解地問:“陛下,我是不小心落到水裏去的,快要淹死了,你還要槍斃我,這是為什麼呀?您的子彈差一點打中我,真把我嚇死啦!”拿破侖笑著說:“傻瓜!不嚇這一下,你才真的淹死哩!你再往前漂去,就越漂越遠,你就再也爬不回來了。這是一個荒野深湖,周圍沒有居民,你看,這裏有誰能下水救你呀?你嚇了一跳,不就回過來自己救自己了嗎?”經他這麼一說,士兵們恍然大悟地笑了。
這件小事,反映了拿破侖的思維敏銳,決斷機智,他用常人難以想象出來的辦法救了落水者,拿破侖開槍,充分利用了落水士兵怕死求生的心理,而把子彈打在落水者前麵,是使他不敢再往前漂,而急忙轉過身來向岸邊遊。這一聲東擊西的計謀,實在高妙。
阿加莎·克裏斯蒂是《尼羅河上的慘案》等推理小說的作者。有一天晚上,她應邀參加一個生日宴會,直到淩晨兩點鍾宴會才結束。回家時,她一個人走在又長又冷清的大街上,突然,從大樓的陰暗處,衝出一個高個子男人,手裏持著一把明晃晃的尖刀,向阿加莎撲了過來。
“你想要幹什麼?”阿加莎害怕地問道。“想要你的耳環,把它們摘下來!”阿加莎緊鎖著的眉頭舒展了,於是她努力用大衣的衣領掩住自己的項鏈,同時,用另一隻手摘下自己的耳環,一下子把它扔在地上。
“拿去吧!我現在可以走了吧?”她問。強盜看見她對耳環毫不在乎,隻是試圖要保護那串項鏈,於是說:“把你的項鏈給我!”“噢,先生,它一點也不值錢,給我留下吧。”“少廢話。快點!”阿加莎的手顫抖著,不情願地摘下了自己的項鏈……
當強盜一走,阿加莎拾起了地上的耳環。原來阿加莎保護項鏈是假,保護耳環是真。鑽石耳環價值480英鎊,而強盜拿走的項鏈,僅值6英鎊10先令。
按常規判斷,一個人盡力保護的東西一定是最有價值的東西,阿加莎運用了“聲東擊西”之計,裝出要保護項鏈的樣子,給罪犯一種錯覺,從而保護了自己的鑽石耳環。
諸葛亮小時候拜水鏡先生為師。滿三年後,水鏡先生對諸葛亮和他的同學說:“我現在出一道題目考你們,合格的就算出師,不合格的就請便,以後不準說是我的弟子。這道題目是:從現在起到午時三刻止,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莊,誰就算出師了。”不少弟子傻了眼,急得抓耳撓腮。有的大呼“莊外失火”,有的謊報:“大水漲到水鏡莊”,水鏡先生概不理睬。
徐庶暗中定了封假信哭著說道:“今天早上有人自家中帶信來,說我母親病重,我情願不參加考試,請允許我馬上回家看望。”水鏡先生搖搖頭:“午三刻以後請便。”龐統上前稟道:“得到先生允許從莊裏出去,我是沒辦法了,但如果站在莊外,我倒能想出主意來,請先生允許我在莊外走一走。”水鏡先生笑了:“龐士元休得需這些小聰明,一旁站下。諸葛亮看到他們都得不到水鏡先生的允許,便伏在桌上睡覺,鼾聲大作,攪得考試不成樣子,水鏡先生很是氣憤,要在往日老早就把他趕出去了。今天隻好忍著。
午時三刻就要到了,諸葛亮打個嗬欠站起來,一臉怒氣,蹋蹋打直奔堂上,一把抓住水鏡先生的衣襟,怒斥道:“你這個書呆子!出個歪題坑害我們,我不當你的弟子,還我三年的學費來!還我三年的學費來!”水鏡先生是天下名士,誰不尊敬?現在受到諸葛亮這樣的侮辱,心裏別提有多麼惱火,直氣得渾身打顫,喚龐統、徐庶上堂吩咐道,“把葛亮這個東西趕出水鏡莊去!諸葛亮執拗著不出去,吵吵鬧鬧把考場攪得一塌糊塗,龐統、徐庶死拉硬拽才把他趕出去。
一出水鏡莊,諸葛亮哈哈大笑起來,龐統、徐庶被他笑糊塗了。他們心想諸葛亮今天怎麼啦?可能瘋了。正要開口問他,諸葛亮卻轉身跑進水鏡莊,來到水鏡先生麵前倒身下拜說道:“方才弟子衝撞恩師,罪該萬死!”水鏡先生一愣,猛然醒悟。轉怒為喜,扶起諸葛亮說道:“你可以出師。”諸葛亮說:“龐統、徐庶也出了水鏡莊,理應出師,請先生恩準。”水鏡先想了想,勉強答應了。這個例子中,諸葛亮為得到水鏡先生的同意,走出水鏡莊,運用聲東擊西之計。他知道一般的方法無法騙過水鏡先生,所以故意裝睡,把考場搞亂,惹得水鏡先生生氣,然後又侮辱水鏡先生,逼他交還學費,通過這一係列的行為,最終使水鏡行生衝動起來,讓徐庶和龐統把他趕出水鏡莊,從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據《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喜愛打獵,而且非常喜歡養老鷹,讓老鷹去捉兔子。有一次燭鄒不慎讓一隻老鷹逃走了,齊景公非常生氣,下令要把燭鄒推出斬首。晏子見狀,為了營救燭鄒,立即上前拜見景公,說:“燭鄒有三大罪狀,哪能這麼輕易地就殺了,請讓我一條條數出來,再殺他,可以嗎?”齊景公說:“可以,你說吧!”晏子指著燭鄒的鼻子說:“燭鄒!你為大王養鳥,卻讓鳥逃走,這是第一條罪狀;你使大王為了鳥的緣故而要殺人,這是第二條罪狀;把你殺了並不可惜,可是天下諸侯都會責怪大王重鳥輕士,這是第三條罪狀。”齊景公聽了這三條罪狀後,對晏子說:“別殺了,我明白你的意思。”原業,晏子使用的是聲東擊西之計,表麵上好象是在給燭鄒加罪,實則是為他說情這樣既避免正麵為燭鄒說情之嫌,又真正救了燭鄒;既指出了齊景公的錯誤,又沒有直接接傷害齊景公的麵子。
有一位推銷員,去拜某公司的董事長,企圖推銷一批產品而遭到拒絕,很是掃興。在回家的路上他邊走邊琢磨下步該怎麼辦?總不能打退堂鼓吧?
忽然間,他想起自己進入董事長辦公室坐定不久,女秘書曾探進頭來對她的上司說:“很抱歉,董事長,今天我沒有郵票給您。”原來是董事長有個12歲的兒子正在集郵,每天女秘書都從各地的來信中挑選幾張合意的郵票給他,而碰巧這一天沒有合意的。這位推銷員回憶到這兒,馬上明白了自己的工作目標,他要充分利用這次機會去接近董事長。
次日下午,他又去找那位董事長,但這次避而不談該公司的產品,而是告訴他這次是專程替他兒子送郵票的。董事長歡喜異常,像得到稀世珍寶似地接過郵票,連連稱讚:“啊!多有價值!我兒子一定很開心!太感謝了!”他還拿出兒子的照片給推銷員看,兩人談了足足半小時有關集郵的事情,沒等推銷員開口,這位董事長便主動訂購了一大批產品。區區數十張郵票竟讓這位推銷員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花了多年心血寫成了《文心雕龍》一書,但書雖寫成,因劉勰默默無聞,著作得不到重視,也找不到名人指教。幾次去求見大文學家沈約,都被門人攔在門外。無可奈何中,他靈機一動,心生一計,把自己打扮成一個賣書郎,把自己寫的書背在身上,在沈約門前叫賣。這一天,沈約從外麵回來,正巧被劉勰認出來,他連忙放開嗓門喊道:“賣書!賣書!”沈約是個書迷,聽說賣書便迎上去,劉勰乘機獻上自己的作品,並馬上解釋說:“大人,小人寫了一本書,一直得不到大人的指教,才裝扮成讀書郎在此恭候的。”沈約也不生氣,把《文心雕龍》帶回去,讀後大為讚賞,把這部書稿放在自己案上,又把劉勰請到家中,對其作品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劉勰按沈約的意見,將文稿作了認真修改,《文心雕龍》從此才得以問世,劉勰也因此成了名家。
宋康王隻喜歡聽臣下講那些勇猛鬥狠的戰策,不願意聽有關仁義道德方麵的意見。一日,惠孟晉見,康王就威嚇他,讓他不要講那有關仁義道德方麵的奏章。惠孟說:“臣有一個比您所知道的還要神秘的東西,就算是天下最勇猛的人,也別想刺進身;天下最鬥狠的人,也別想擊倒您呢,陛下難道沒有興趣聽聽?”康王一聽,正中下懷,他讓說下去,惠孟見時機成熟,就開始步入正題:“更高明的是讓那些愛好鬥狠的武夫根本不敢近您身,連在心裏也沒有敵意。”康王此時完全被他的話所吸引住了,催促惠孟接著說下去。“這個法寶不是別的,就是孔、墨二家的學說。他們二人雖無寸土之地,卻可君臨天下;沒有一官半職,卻名振一時。如今普天之民,莫不希望這兩家學說能夠早日實現。如今,您身為一國之尊,假若能以孔、墨二家學說作為治國藍本,那麼四海承平的景象,就指日可待了,您難道還認為有比這更好的辦法嗎?”宋康王聽罷,才知自己被孟惠一波三折地引入甕中,不過認為他說的也確實有道理。所以,康王在惠孟走後,對身邊的人說:“惠孟的口才真不錯啊!連我都沒弄清他的意圖。”
漢高祖劉邦消滅異姓王之後,又封了同姓王,用以“屏藩朝廷”。但同姓王強大起來以後,也想謀取帝位。
漢景帝的主要謀臣、當時的禦史大夫晁錯,看到這種形勢,便提出削藩的主張。他指出吳王劉濞最危險,早就“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
吳王劉濞聽到朝廷削吳消息後,馬上派出使臣,遊說各地諸侯王,鼓動一起造反。首先,吳王派中大夫應高去挑撥膠西王。
應高沒有帶吳王的文書,僅是捎吳王的口信說:“我們吳王不才,因有以前不愉快的事,不敢離開本國到外地去,派我來向大王表示他對您的歡娛之情。”
膠西王說:“不知有何指教?”
應高說:“當今皇上被奸雄所縱容,被邪臣所迷惑,好占小利,聽信讒言,擅自更改律令,侵奪諸侯之地。他的征求日益增多,對善良之人的誅罰,也日益為甚。俗話說:‘舐糠及米’,吳與膠西是有名的諸侯,都同時被監查,今後的日子恐怕就不得安寧了。吳王因有絞心之症,不能入朝請安已經有二十餘年了,他常常擔心被猜疑,又無法表白自己。今天就是捆住肩膀和雙腿,去朝廷請罪,也恐怕得不到皇上的諒解。我聽說大王以前曾因賣爵之事出了問題,但這次削減諸侯之地,卻不是為了懲罰這件事,而這件事也將不會因為削地就此善罷幹休吧。”
膠西王說:“的確有此事,您以為應該如何辦呢?”
應高說:“憎惡相同的人應該互相幫助,興趣相同的人應該互相團結,處境相同的人應該互相成全對方,欲望相同的人應該互相靠近,利益相同的人應該互許生死。現在吳王自以為和大王您憂患相同,願意順應時機和事理,犧牲自己來為天下除害,您認為可以嗎?”
膠西王非常驚駭地說:“我怎麼敢這樣呢?今天皇上逼迫雖急,我本當隻有一死,怎敢不擁戴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