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楊國忠的美好時代(1 / 3)

《開元盛世》reference_book_ids\":[722707320868648041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天寶十一載十一月十七日,楊國忠終生難忘。

這一天是他的幸運日,在這一天他終於官拜宰相,出任中書令,同時兼任吏部尚書,同時兼任大大小小四十餘個官職。

四十餘個官職中,最小的是侍禦史,最大的是中書令,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別人一個腦袋隻頂一個官帽,而他一頂便是四十多個,即便李林甫最紅時也沒有如此多的帽子,新舊對比不難發現,楊國忠後來居上,比當年的李林甫更紅。

楊國忠首先是中書令,這保證了他王朝第一宰相的地位;

其次是吏部尚書,這保證了他握有官員的任免權;

最後他兼任諸多經濟領域職務,這保證了他握有王朝的財政大權。

三者疊加到一起,楊國忠自然便成了王朝中最紅的人,紅得發紫,紅得奪目,隻是紅能夠維持多久呢?

楊國忠沒有去想,但他有個初步判斷,隻要楊貴妃依然受寵,自己就能在這棵大樹底下乘涼,從目前的態勢看,貴妃的受寵還會繼續,看樣子,沒有盡頭。

此時如果有人告訴楊國忠:你的好日子還剩下五年,估計楊國忠會馬上暴跳如雷,打此人一個生活不能自理。

什麼時候,說實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真的,小楊子,你的好日子還剩下五年,短短的五年!

五年之限,隻有後來人知道,當年的楊國忠隻知道,這是一個屬於自己的美好時代,他要牢牢把握住這個時代。

於是,楊國忠卷起了袖子,握住了手腕,一生中最習慣、最愜意的姿勢終於可以擺出來了,這是他年輕時最習慣的動作,雖經多年,習慣不改。隻是如此一來,當年的小混混就在大唐王朝宰相的身上靈魂附體,明白人知道,這是因為楊大人當年是小混混出身,不明白的人還以為小混混想打架找錯了地方,誤入大唐王朝的宰相辦公廳。

然而,無論別人如何心裏暗自偷笑,抑或是對自己嗤之以鼻,楊國忠都不在乎了,他已經是大唐王朝的第一宰相,不需要再看別人的臉色,而隻需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僅此而已。大權在握,所有人在他眼中都成了下級,無論是三公,還是各部尚書,在他麵前都是被呼來喝去的命。時間不長,楊國忠便把眼前的芸芸眾生分為兩類,一類是聽話的,一類是不聽話的,聽話的,可以有賞,不聽話的,一定有罰。

不久,一批官員便莫名其妙地遭到了貶黜,其中不乏有才有德、聲名不錯的官員,這些人的被貶讓官場中人有些疑惑,為什麼呢?腐敗啦?

原因很簡單,他們被楊國忠蓋上了“不聽話”的戳。

僅此而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壞”榜樣的力量同樣無窮。

有這批“倒黴”的官員在前,官場中人被深深觸動,紛紛削尖了腦袋去走楊國忠的門路。此時的楊國忠已經不是楊國忠,而是不少人眼中的靠山,千年不倒、萬年不爛的靠山。

投靠楊國忠的風氣迅速在社會上大肆傳染,很快傳到陝郡進士張彖這裏。

有人對張彖說:“趕緊,去拜會一下楊國忠,富貴立馬就有!”

張彖搖了搖頭,說:“你們把中書令楊國忠當成靠山,在我眼中,他卻是一座冰山。有朝一日,太陽出來了,冰山還會在嗎?”說完,張彖大步流星,絕塵而去,從此隱居嵩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並非所有人都像張彖這般明智,還是有很多人如飛蛾撲火一般撲向了楊國忠,楊國忠來者不拒,照單全收。

與此同時,楊國忠還不忘展示自己的“仁慈”,借用的工具是官員補缺製度。

按照以往慣例,當某一職位出現空缺時,吏部就會從候補官員中選拔,選拔時一般先看能力,後看資曆。這樣一些有才能的年輕人便脫穎而出,而在年輕人脫穎而出的同時,大批能力平庸但資格很老的人則被壓在了箱底。

現在楊國忠上台了,他要別具一格,展示自己的“仁慈”。

楊國忠規定:以後職位出現空缺時,選拔官員一律先看資曆,資曆老的先上,年輕的在後麵排隊等著。規定一出,立即得到了大批壓箱底官員的支持,他們為了等一個官職把頭發都快熬白了,現在終於等到了重見天日的一天,這一切都是托楊國忠的福。

小試牛刀,楊國忠贏得了廣泛的“聲譽”。在一片“讚譽”聲中,楊國忠卻保持著冷靜,因為他知道,有一件大事還沒有做。

楊國忠的大事與李林甫有關。

在上一部《開元盛世》中曾經說過,李林甫臨死前想除掉楊國忠,便想出了借刀殺人的計謀,他想把楊國忠推到劍南前線,借南詔王國的刀把楊國忠殺死。然而“借刀殺人”的計劃被楊國忠識破,楊國忠通過楊貴妃向李隆基求情,最後楊國忠隻是到劍南地區點了卯,轉身便回了長安,“借刀殺人”計劃無奈流產。

天寶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李林甫不情不願地離開了人世,再也不能針對楊國忠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楊國忠不再針對李林甫。

政壇的鬥爭就是這樣,你有權力喊開始,卻未必有權力喊結束,無論你的地位有多高,秉國有多久。

李林甫的生命結束了,而他與楊國忠的遊戲還沒結束,楊國忠要給這場遊戲送上一個高潮結尾。楊國忠細細分析了李林甫的一生,他要在李林甫人生軌跡上找漏洞,這個漏洞可以很小,小不怕,楊國忠自會放大,經過放大,這個漏洞就能顛覆李林甫的一生,讓他死了也不得安寧,蓋棺也不能定論。

很快,楊國忠找到了,漏洞的名字叫“阿史那阿布思”。

阿史那阿布思原是東突厥西親王,後來投降唐朝,被李隆基賜名為“李獻忠”。李獻忠非常勇猛,而且有謀略,憑借不斷積累的功績升遷到朔方節度副使,機緣巧合的是,當時遙領朔方節度使的正是李林甫,李林甫與李獻忠的人生就這樣產生交集。

作為朔方戰區的節度使和節度副使,李林甫與李獻忠相處得比較融洽,李林甫需要借重李獻忠的邊境影響力,李獻忠則需要借重李林甫在朝中的權勢,雙方正好互補。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與李獻忠互補,李獻忠跟安祿山便非常不對路,雙方都視對方為眼中釘。

天寶十一載,安祿山先出招了。

安祿山上書李隆基,聲稱要向奚和契丹部落發起攻擊,但苦於力量不足,需要李獻忠協同同羅部落的騎兵一起參戰。李隆基沒有多想就同意了,這樣李獻忠便接到了帶領本部騎兵與安祿山協同作戰的命令。

接到命令,李獻忠驚了,他當即意識到這是安祿山給自己挖的陷阱。

戰爭時期,一切從嚴,同時一切從簡,戰場之上,安祿山要整死李獻忠的辦法太多了,他既可以以“違抗軍令”為由將李獻忠斬立決,也可以借敵人之手殺李獻忠於無形。

李獻忠看到安祿山向自己張開了羅網,他無處可逃。困境中的李獻忠懇求留守朔方的唐朝官員向李隆基求情,免除協同作戰的任務,然而遭到了拒絕。

萬般無奈之下,李獻忠選擇了一條絕路:跟唐朝翻臉!

李獻忠率部襲擊了朔方糧倉,一番劫掠之後,絕塵而去,從此他不再是“李獻忠”,而是阿史那阿布思,唐朝管不著他了,安祿山更管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