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reference_book_ids\":[7345722408176733246,7217765721718131716,7294567291033750555,7321966355425528894,7316124684070685735,7356073550274382910,7314203137659636772,7330886976624675902,731612365322820306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衝動的李隆基將高仙芝、封常清問斬之後,潼關群龍無首。
李隆基臨時將高仙芝的部將李承光推上前台,但這是權宜之計。李隆基知道,李承光無法服眾,想要統禦潼關守軍,還需一個眾望所歸的人物。
李隆基思來想去,想到了一個人——哥舒翰。
原本,在楊國忠遏製安祿山的計劃中,哥舒翰是重要一環,哥舒翰身兼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勢力不在安祿山之下,以哥舒翰對安祿山,正是楊國忠的如意算盤。
然而,千算萬算,楊國忠還是有一樣漏算。
楊國忠漏算的是身體狀況。
如果沒有意外發生,哥舒翰的身體狀況遠在安祿山之上,因為安祿山的身體不是一般的差。
安祿山很胖,當年為張守珪效力時,因為張守珪嫌他胖,安祿山每頓飯都不敢多吃,隻能吃個半飽,這樣才能勉強達到張守珪的要求。張守珪倒台之後,安祿山漸漸發跡,這時再也沒有人嫌安祿山胖了,安祿山終於能吃頓飽飯了。
這一吃,就吃成了重達三百多斤的胖子。
這一胖就給安祿山帶來了很多煩惱,比如騎馬,別人隻需要一個馬鞍,他卻需要兩個,兩個馬鞍一前一後,各有分工,後麵的馬鞍放屁股,前麵的馬鞍則放安祿山的肚子。久而久之,給安祿山買馬成了一件極困難的事,因為要找到一匹能承受安祿山重量的馬非常不容易。後來買馬的人總結出經驗,買馬之前,先給馬做壓力測試,他們先在馬身上碼放幾百斤的沙袋,如果馬能承受得住,二話不說,立刻買下。如果承受不住,趕緊牽走,別瞎耽誤工夫。然而,即便如此,安祿山的戰馬也需要及時更換,每到一個驛站必須換馬,換晚了馬就有危險,不是被壓出腰椎間盤突出,就是被壓成了駱駝。
人一胖,就容易多病,肥胖的安祿山也不例外,很快他就被糖尿病纏上了,雖然糖尿病不至於致命,但長期如影隨形,容易引發多種並發症。從安祿山生命後期的症狀來看,範陽起兵時,他的糖尿病已經接近晚期。
因此,正常情況下,哥舒翰的身體比安祿山好得多。
遺憾的是,哥舒翰出現了意外。
天寶十四載,哥舒翰從駐地前往長安晉見,去長安的路上,哥舒翰順便視察了一處駐軍,這次視察出現了意外。
在這次視察中,有些貪酒、有些好色的哥舒翰可能酒色都沾了,然後又帶著渾身酒氣進入了浴室。
現代人都知道,喝酒之後千萬不能蒸桑拿,而那時的哥舒翰並不知道。
喝高了的哥舒翰進入熱氣騰騰的浴室,本來興致很高,不一會兒便倒地不省人事。
許久之後,哥舒翰醒了過來,這時他才發現,身體不對勁了。
中風了!
回到長安,哥舒翰就開始了自己的養病生涯,從此,那個威風八麵的哥舒翰已經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病怏怏連自己身體都無法征服的哥舒翰。
李隆基知道哥舒翰的病很重,他本想讓哥舒翰安心養病,然而現在情況不允許了,潼關群龍無首,哥舒翰必須出山。
李隆基發布任命,任命哥舒翰為全國兵馬副元帥,率軍八萬,討伐安祿山。
這不是趕鴨子上架,而是趕病鴨子上架。
哥舒翰連忙辭讓,然而始終辭讓不掉,李隆基已經無米可炊,隻能拿哥舒翰這匹病馬當好馬騎了。
君命難違,哥舒翰硬著頭皮答應了。
考慮到哥舒翰身體欠佳,李隆基為哥舒翰配了兩個副手,禦史中丞田良丘出任行軍司馬(作戰參謀長),起居郎蕭昕任判官。
另外,驃騎大將軍火拔歸仁等率領各自部落的軍隊跟隨哥舒翰出征,這樣算下來,連同高仙芝舊部,潼關守軍達到二十萬。
乍看起來,潼關軍事布局已接近完美,有哥舒翰掛帥,又有二十萬大軍保底,對付安祿山應該不難。
一切也僅僅是乍看起來。
仔細一看,危機重重。
中風的哥舒翰身體奇差,連自己的身體都無法理順,更別提理順二十萬大軍了。
無法正常工作的哥舒翰隻能當名義上的領導,具體工作交給行軍司馬田良丘負責,要命的是,田良丘是文官出身,不懂軍事,再加上本人性格懦弱,萬事不敢負責,於是所有工作亂成一團麻。
雪上加霜的是,二十萬大軍也並非鐵板一塊,騎兵由兵馬使王思禮指揮,步兵由高仙芝的部將李承光指揮,兩人行政級別相同,誰也不買誰的賬。
就是這樣一個布局,承擔了李隆基幾乎全部的希望。
公平地講,如果策略得當,潼關的軍事布局也足以應付安祿山,隻要把安祿山擋在潼關之外,長安便固若金湯,那麼安祿山依然鬧騰不了多久。
因為接下來,安祿山將麵臨前所未有的困局:
進退兩難。
進駐洛陽城的安祿山沒有想到,他的幸福竟如此短暫。
就在他為攻下洛陽城欣喜不已時,他猛然發現,潼關防線已經固若金湯,想要越過潼關這條防線,短時間內已經沒有可能,這樣他的軍隊隻能被擋在潼關之外,前進不得。
如果僅僅是前進不得也可以接受,畢竟洛陽已在手中。
然而,接下來的消息讓安祿山大驚失色:有一對顏氏兄弟居然在河北大地舉起了反正大旗。
顏氏兄弟共有兩人,一個叫顏杲卿,一個叫顏真卿,兩人是同一個祖父的堂兄弟,值得一提的是兩人的五世祖叫顏之推,當過北齊的黃門侍郎,顏之推留給後人最津津樂道的是一本書——《顏氏家訓》。
顏真卿不是別人,正是與柳公權、趙孟、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的著名書法家,他還與柳公權形成一個組合——顏筋柳骨,此組合與肉筋排骨無關,隻與書法有關。
機緣巧合,安史之亂給顏真卿、顏杲卿兄弟一個前所未有的舞台。
安祿山範陽起兵時,顏杲卿時任常山(今河北省正定縣)郡守。
麵對安祿山來勢洶洶的兵鋒,顏杲卿知道死磕沒有意義,於是跟長史袁履謙一起拜見了安祿山。
這次拜見,安祿山很是歡喜,當場便賞賜“乖巧”的顏杲卿紫袍和金魚符,這表示安祿山將顏杲卿列入三品高官序列,算是不小的恩寵。
賞賜完畢,安祿山令顏杲卿繼續鎮守常山。
回常山的路上,顏杲卿指著身上的紫袍對袁履謙說:“我們穿這個玩意幹什麼?”袁履謙一看,頓時明白,兩人相視一笑,反正的大旗從此刻便在心中舉起。
相比顏杲卿,顏真卿早早便看出安祿山的不臣之心,時任平原郡守(今山東省陵縣)的他早在心中盤算應對之策,事有湊巧,一場大雨幫了顏真卿的忙。
當時陰雨不止,顏真卿便以“城牆年久失修,需要維護”為名在平原郡大興土木,他加高了城牆,挖寬了壕溝,充實了糧倉,清點了轄區內壯丁的數量,這一切都是為了備戰。
顏真卿修城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安祿山的耳朵裏,安祿山卻不以為然,在他眼中,顏真卿隻是一個不懂軍事的文官,哪裏懂得行軍打仗,修城就修吧!
這樣,在安祿山的眼皮底下,顏真卿完成了備戰,不久,範陽兵變。
兵變之後,安祿山給顏真卿發了一道指令,命他率領平原、博平兩地總計七千士兵駐守黃河渡口,為大軍渡河提供方便。
顏真卿接令,暗罵一句:“我守你個頭啊!”
顏真卿把安祿山的指令往廢紙堆一扔,然後伏案寫就一封奏疏,安排手下抄小路星夜送往長安。這封奏疏是範陽兵變後,李隆基接到的第一份正式報告安祿山兵變的奏疏。
奏疏到達長安之前,李隆基正被失望的情緒籠罩,幾天來,他連續接到郡守投降安祿山的消息,他不禁感歎:“河北道二十四郡的郡守,難道沒有一個忠君愛國的義士嗎?”
等顏真卿的奏疏到達長安,李隆基又是一聲長歎:“我連顏真卿長什麼樣都不知道,他卻能做得這麼好!”
李隆基沒有想到,那個與他素未謀麵的顏真卿還能做得更好。
在李隆基長歎時,顏真卿已經開始了自己的行動,他向河北各郡派出親信,到處張貼討伐安祿山的檄文,河北的星星之火,被顏真卿點燃。
顏真卿開始招兵買馬,不到十天,就召集了一萬多人。
對著這一萬多人,顏真卿開始了自己的演講,他是一個很有口才的人,同時懂得如何打動聽眾。
顏真卿的話不長,但每一句話都飽含著情感,演講完畢,顏真卿淚流滿麵,在場的一萬多人熱血沸騰。
看著此情此景,顏真卿在心中告訴自己,民心可用。
顏真卿已經完成了戰前動員,不久,安祿山派來的使節又幫顏真卿加了一把火。
使節名叫段子光,奉安祿山之命前往河北各郡展示軍威,這一天段子光來到了顏真卿鎮守的平原郡,想讓顏真卿見識一下安祿山的軍威。
段子光用來展示軍威的不是軍隊,而是三顆人頭,三顆人頭的主人是洛陽淪陷時慷慨就義的李憕、盧奕、蔣清,段子光要用這三顆人頭告訴河北各郡,跟安祿山對抗就是這個下場。
顏真卿一下認出了盧奕,因為他們有過交情,但顏真卿不動聲色,反而跟屬下說:“別聽他的,那三顆人頭根本不是洛陽高官的,而是隨便弄了三個充數的。”
顏真卿如此說,是為了安撫人心。
耀武揚威的段子光以為達到了目的,卻沒有注意到顏真卿已經目露凶光。一聲令下,段子光被捆了起來,顏真卿沒跟他廢話,直接拉出去,腰斬!
斬完段子光,顏真卿才對屬下說了實話:“那三顆人頭是真的,我們應該給他們厚葬!”
顏真卿用蒲草紮成身子,給三顆人頭一一續上,然後裝入棺木安葬。
臨入棺時,顏真卿看到盧奕的臉上還有血跡,他想把血跡擦幹淨,卻又怕擦的過程中弄破盧奕的臉。
顏真卿俯身下去,用自己的舌頭舔淨了盧奕臉上的血跡,這時才在心裏對盧奕說,兄弟,你可以安息了。
三人的安葬場麵宏大,更激起了平原郡軍民同仇敵愾之心,平原郡頓時被複仇的怒火籠罩。
怒火是可以傳染的。
在顏真卿的帶領下,附近各郡紛紛行動起來,斬殺安祿山派遣來的郡守,大家眾誌成城,保衛自己的家園。
為了協同作戰,大家一起推選盟主,盟主正是眾望所歸的顏真卿。
顏真卿的舉旗震動了安祿山,安祿山不敢怠慢,馬上派出大將張獻誠率軍一萬包圍了饒陽郡。饒陽郡離平原郡不遠,打下了饒陽郡,就該進攻顏真卿的平原郡了。
安祿山沒有想到,一個顏真卿已經夠他頭疼了,緊接著,顏杲卿也發難了。
可能是兄弟間心有靈犀,在顏真卿大張旗鼓、招兵買馬時,顏杲卿也沒閑著,他不僅發展了一批起事的骨幹,而且派人與太原尹王承業取得了聯係,兩人相約屆時相互呼應,互為援軍。
這時,顏杲卿接到了顏真卿的來信,看完來信,顏杲卿拍了一下大腿。
顏真卿在信中建議,由他們哥倆聯手在河北發難,阻斷安祿山的歸路,這樣就能延緩安祿山進軍長安的步伐,減輕長安的壓力。
誰說顏真卿不懂軍事?安祿山你說的?
顏杲卿自語道,到底是哥倆,想到一塊去了。
顏杲卿馬上開始行動,他要在常山郡織一張網,把附近與安祿山有關的蟲子一網打盡。
最先掉進顏杲卿網裏的是李欽湊,事發前,他率軍駐防井徑關。
井徑關,太行八徑之一,是出入太行山的重要通道,卡住井徑關,就能擋住太行山以西的唐朝軍隊,這樣即使唐軍想前往河北平叛,也隻能舍近求遠。
現在顏杲卿要打開井徑關,就需要把李欽湊裝進網裏。
顏杲卿一笑,這個不難!
很快,顏杲卿給李欽湊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很誘人:
奉安祿山之命,常山郡特意為井徑關守將準備了一頓犒賞晚宴。
接到信的李欽湊興奮不已,沒等顏杲卿催第二遍,便帶著部將到常山郡赴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