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了幹部的問題,李隆基以為可以出發了,沒想到,士兵們又有了新想法。

士兵們說道:“楊國忠謀反,我們把他殺了,現在卻要去楊國忠的地盤——蜀郡,他的舊將故都在那裏,肯定會對我們不利,所以蜀郡不能去。”

不去蜀郡?還能去哪裏呢?

眾人開始七嘴八舌。

有人建議去河西、隴右,有人建議去靈武,有人建議去太原,有人的建議很有才——回長安!

聽著眾人七嘴八舌的建議,李隆基心中暗暗叫苦,此時此刻他隻想直奔蜀郡,其他地方都不是他的理想之地,至於回長安,那更不可能了,剛從長安逃亡出來,怎麼可能再回去呢?

放在以往,李隆基必定會大喝一聲,表明自己的態度,然而現在他不敢了,昨天剛發生一場兵變,他依然心有餘悸。

剛剛火線提拔的韋諤看懂了李隆基的心思,便提出一個折中建議:“返回長安,需要有抵禦叛軍的準備。如今兵力太少,所以不能再回長安了。不如暫且前往扶風,再慢慢商量去處。”

折中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一行人便準備往扶風郡進發。

就在這時,附近的百姓擋住了去路,他們攔住了李隆基的馬頭,說道:“皇宮,陛下的家;陵寢,陛下的百年之所,如今陛下舍棄這些,又將去哪裏呢?”

李隆基啞口無言,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索性將難題留給太子,讓太子李亨斷後,安撫群情激昂的百姓。

百姓攔住太子李亨的馬頭說道:“皇上既然不肯留下來,我等願意帶領子弟跟隨殿下一起破賊,收複長安。倘若殿下和皇上都到了蜀郡,誰來給中原百姓做主呢?”

說話間,人越聚越多,轉眼已經有數千人的規模。

接下來的描述,來自《資治通鑒》:

太子李亨搖了搖頭,沒有答應百姓的請求。李亨說:“皇上遠赴蜀郡,我怎麼忍心不陪伴在左右?況且現在我還沒有跟皇上當麵告辭,總得跟皇上見一麵,然後再定去向。”

李亨撥馬欲走,他的兒子建寧王李倓和宦官李輔國攔住了馬頭,說道:“安祿山作亂,四海分崩離析,不收拾人心,如何恢複山河?如果殿下跟隨皇上入蜀,叛軍燒斷進出蜀郡的棧道,那麼中原之地就等於拱手讓給叛軍了。人心一旦渙散,就無法收複,再想有今天的局麵,也辦不到了。如今之計,不如集結西北守衛邊防的士兵,同時召回正在河北討賊的郭子儀、李光弼,然後聯合進軍,向東討伐安祿山,收服長安、洛陽,使社稷轉危為安,宗廟得以重建,到那時打掃幹淨皇宮,迎接皇帝歸來,豈不是人間最大的孝?何必拘泥於日常的噓寒問暖,像小孩子一樣呢!”

李輔國和李倓說完,李亨的長子、廣平王李俶也加入了遊說行列,李亨猶豫了。

這時百姓上來,抱住了李亨的馬,李亨徹底走不動了。

李亨無奈,隻好命李俶飛馬報告李隆基:百姓熱情高漲,不肯放李亨走!

李隆基聞言,說了一聲:“天意啊!”

隨後李隆基分出兩千士兵以及飛龍廄的禦馬交給李亨,同時宣布要傳位給李亨,然而李亨堅決拒絕了。

謝天謝地,這段描述終於寫完了。

不知道大家看完什麼感覺,我看完的第一感覺是嘔吐,因為這段描述水分太大。

僅從描述來看,李隆基、李亨父子絕對是古今父子關係的典範——父慈子孝。然而,真實的史實卻並非如此,李隆基與李亨之間一直藏著深深的芥蒂,父子倆一直處於相互猜疑、相互戒備的狀態,從來沒有真正的父慈子孝。

之前馬嵬坡兵變,背後便有李亨的影子,倘若沒有李亨背後支持,陳玄禮絕對沒有膽量誅殺楊國忠一族。

現在馬嵬坡百姓擋路,正好給了李亨與父親分道揚鑣的借口,他不想再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下,他想開辟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試想,如果李亨跟著李隆基去蜀郡,那麼他將依然生活在李隆基的陰影下,當了二十年太子的他,不想再重複以前的生活了。

於是,李亨決定與父親分道揚鑣,走一條與父親不同的路。

李亨的想法並沒有錯,隻是他一味強調自己的仁孝就讓人作嘔了,想當皇帝就說想當皇帝唄,何必遮遮掩掩,何必給自己找那麼多理由?

古代的皇帝,就是做作!

與李亨分別後,李隆基一行來到了岐山,這時軍中傳起了謠言:安祿山的前鋒部隊已經尾隨而來。

謠言讓剛剛平複的軍心再次動搖,李隆基看在眼裏,心急如焚。

夜晚,李隆基入住扶風郡,這時士兵們已經心猿意馬,心思全不在守衛上,言談之中,對李隆基的不敬脫口而出,即便龍武將軍陳玄禮想製止都製止不住。

李隆基皺起了眉頭,照這麼發展下去,還能走到蜀郡嗎?

就在李隆基發愁時,從蜀郡運來的十萬匹彩綢抵達了扶風郡。這些彩綢激發了李隆基的靈感,他要用這些彩綢化解目前的困局。

李隆基命人將彩綢堆到院子裏,然後把禁衛士兵都召了進來。

靠著二樓的欄杆,李隆基開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演講:

朕近些年老了,所托非人,以至於安祿山作亂,朕還得遠遠躲避他的兵鋒。朕知道你等都是倉促出行,沒來得及與父母妻子告別,便跟朕跋山涉水來到這裏,一路勞累到了極點,朕對此深感慚愧。此去蜀郡道路險長,而且蜀郡偏小,人馬眾多,或許那裏供應不上,因此今天允許大家各自回家,朕自己與皇子、皇孫、宦官一起入蜀,想必也能走得到。今天就在這裏與大家訣別,諸位可以把這些彩綢分了,作為回家的路費。回到家裏,見到父母以及長安父老,替朕問好,請他們各自好好珍惜自己!

李隆基說完,老淚縱橫,淚水沾濕了衣襟。

李隆基的話推心置腹,一下子打動了禁衛士兵,在場的士兵都哭了,說道:“臣等生生死死都跟隨陛下,不敢有二心。”

良久,李隆基回應說:“是去是留,全由你們自己決定!”

無疑,這次演講是成功的。從此,軍心穩定了下來,一個多月後,李隆基平安入蜀。

李隆基那邊解決了路線問題,李亨這邊卻還不知道往何處去,天下之大,哪裏是他的龍興之地呢?

廣平王李俶打破了沉默:“天色漸晚,此地不可久留,大家說說咱們該往何處去?”

眾人一片沉默。

這時建寧王李倓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昔日殿下曾經當過朔方節度大使,每年過年時將帥們都會遞上拜年的帖子,我依稀記得他們的名字。況且朔方離這裏比較近,兵馬也非常鼎盛。現在安祿山叛軍剛進入長安,一定忙於搶掠,無暇他顧,我們就趁這個機會前往朔方,到那裏之後,再圖謀大局。”

李倓說完,看著父親李亨,等他作最後決定。

李亨心裏何嚐有譜,二十年來他隻是做一個掛名太子而已,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曆練,現在聽兒子如此建議,那就不妨試上一試。

前往朔方的動議就這麼定了下來,李亨一行人開始趕路。

剛走出不遠,險情發生了,前麵居然出現了叛軍。

李亨不敢怠慢,急忙命令士兵迎戰。

敵我雙方打成了一團,許久之後,隻聽一聲大喊:“都別打了,自己人!”

這時,大家停下手,仔細一看,確實是自己人,對方不是叛軍,而是從潼關撤下來的敗兵。

李亨擦了擦頭上的冷汗,既然是自己人那就合兵一處吧,前往朔方。

兩軍瞬間合並,一起開拔。

行不多遠,又遇到了一道坎。

這道坎是一條河,名字叫渭河,李亨一行人就被渭河攔住了去路。

渭河上沒有橋,要想過河隻能蹚水。

然而,河水很深,不會遊泳的人根本過不去,如果強行過河,後果跟秤砣一樣——沉底。

李亨無奈,隻能把人馬分成兩撥,有馬的一撥,沒有馬的一撥,有馬的由馬馱著過河,沒馬的,原路返回,該幹嗎幹嗎。

僅此一分,李亨的籌碼少了一大半。

過了渭河,李亨的籌碼繼續減少,由於擔心安祿山追擊,李亨采取了一路狂奔的方式,一日一夜急行三百餘裏,等到宿營地一看,跟上來的士兵隻剩下幾百人。

就拿這麼點人開始創業?真把自己當努爾哈赤了(自吹靠十三副鎧甲起兵)。

還好,接下來的日子好過了一些。

李亨一行輾轉來到了平涼郡(今寧夏固原縣),這裏有皇家馬場,在這裏李亨挑選了數萬匹戰馬,同時招募了五百士兵,有這些人馬打底,李亨的軍事力量有了一點模樣。

與此同時,朔方的官員也沒有閑著,他們積極行動了起來,要給李亨一個大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