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99040156726,7072569318382259230,7321966342532254782,7314161040978086927,7316123644789263386,7340508629734280254,7332307749264428094]}],\"2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7,\"start_container_index\":2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316405929690270731,6838936284967209991,7316100908373249064,7220732984595319869,7329749881424202814,7340854275628616766,7311275526562253864,7316431506421845046,7345722433933937726,7257408041996258344,7330960936032816190,7229640720594766906,7023706537877064711,6890728370670144526,7314152214212119564,7296713351134972937,7294566464411929638,7329735883911875646,7316473099237461027,7257453146853608507,7311275528663600178,7324905191474465854,7316402344155941940,7329749604654648382,7330952048503950398,7340539045157555262,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7340532056658562110,7315371278485949449]}],\"1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唐才子傳》reference_book_ids\":[7298977765577985063,7337973998283672638]}],\"1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start_container_index\":1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quote_content\":\"《唐才子傳》reference_book_ids\":[7298977765577985063,733797399828367263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1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新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294567284729711625,7315417070026361866,6883424423005654029,73278439854419671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1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316124699040156726,7072569318382259230,7321966342532254782,7314161040978086927,7316123644789263386,7340508629734280254,7332307749264428094]}],\"1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1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新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294567284729711625,7315417070026361866,6883424423005654029,732784398544196716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李亨還在平涼逗留,朔方的官員們卻再也坐不住了,因為他們看到了一個天大機會:擁立新君。

古往今來,擁立新君都是一件讓人夢寐以求的事情,朔方的官員同樣不能免俗。

朔方留後杜鴻漸與六城水運使魏少遊等人一起開了一個會,會上得出一個結論:平涼地勢開闊,不易屯兵,靈武(朔方戰區總部所在地)士兵糧食都非常充足。如果迎接太子到此,向北召回正在作戰的士兵,向西征發河西、隴右勁旅,向南平定中原,這可是萬世難得的機會。

杜鴻漸等人的結論還比較公允,隻是這樣的結論一半為公,一半為私,在一切為公的旗號下,杜鴻漸他們公私兼顧,打一點自己的小算盤。

嚴格來說,杜鴻漸的做法是越權的,因為此時朔方節度大使是郭子儀,而杜鴻漸隻是在郭子儀外出期間臨時主持工作,現在杜鴻漸拍板迎接李亨,這就是慷郭子儀之慨,搶了郭子儀的功。

隻是擁立新君的機會太誘人了,他已經戰勝不了自己的心魔。

杜鴻漸火速派使者到了平涼,與使者一起到達的還有邀請李亨到朔方的奏疏以及朔方戰區士兵、馬匹、兵器、糧食、軍用物資名冊,這一切都是杜鴻漸用來表示誠意的道具。

看到奏疏和名冊,李亨一直忐忑不安的心終於放下了,朔方戰區還真是識時務,想什麼就來什麼。

這時,河西戰區司馬裴冕正好路過平涼,正趕上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原本,裴冕要到長安出任禦史中丞,現在安祿山叛亂,李隆基入蜀,裴冕當機立斷,不再抱李隆基的粗腿,他要改換門庭,投到李亨名下。

裴冕對李亨說:“殿下,別猶豫了,去朔方吧!”

李亨就此堅定了決心。

李亨還沒出發,朔方留後杜鴻漸已經迎到了平涼北境,同他的奏疏一個口吻:殿下,去朔方吧!

幾股力量交集到一起,李亨索性順水推舟,他知道轎子已經被抬起來了,此去朔方,他注定要由“殿下”升級為“陛下”了,不然群眾都不答應。

七月九日,李亨抵達靈武郡,他的登基大典同時進入倒計時。

一進入靈武,裴冕和杜鴻漸便忙碌起來,他們已經把李亨的轎子抬了起來,便計劃著再進一步:勸說李亨稱帝。

勸說李亨稱帝,是一件既簡單又困難的事情,簡單是因為李亨早想稱帝,不用勸都想;困難是因為李亨明明想稱帝,卻要裝出一副不想稱帝的樣子,旁邊的人還要表示理解,跟著演戲,“求您了,配合一下吧,您就委屈一下自己吧!”

做作程度,直逼趙匡胤的黃袍加身。

裴冕、杜鴻漸對李亨說:“將士們都是關中人士,日夜思念家鄉,他們之所以不遠萬裏跟隨殿下來到邊塞,就是想立下尺寸之功。倘若陛下寒了他們的心,以後再想收攏人心就難了。請陛下就勉強滿足眾人的心願吧,這也是為江山社稷著想!”

李亨搖搖頭,不,我不能答應你們!(好演員)

裴冕、杜鴻漸馬上入戲,既然李亨不答應,我們接著請願。

請願書一上再上,總共上了五回!

第五回請願書終於起到了效果,李亨終於有了回複:我願意!(自己繃不住了吧!)

中國曆史就是這樣,有時做作得令人發指。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權臣篡位,明明要篡前朝的位了,還裝作一副忠君愛國、至死不渝的樣子,麵對前朝皇帝的禪讓詔書,還得連續推辭三回,三回推辭完了,再裝出一副不情不願的樣子:討厭死了,我就勉為其難吧。

做作也好,演戲也罷,李亨終於邁出了登基的關鍵一步。

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城南樓登基稱帝,尊父皇李隆基為上皇天帝,赦免天下,改年號為至德。

至此,李隆基的天寶過時了,從七月十二日開始,年號:至德!

此時中國大地上有三個皇帝,一個叫李隆基,一個叫李亨,一個叫安祿山。

李隆基、李亨都是李唐王朝的皇帝,安祿山則是山寨版的大燕皇帝。

嚴格意義上說,李亨這個皇帝並不合法,因為他在自說自話,連傳國玉璽都沒有,你見過沒有傳國玉璽的皇帝嗎?

隻是,李亨已經被架上去了,有沒有傳國玉璽,他都必須當這個皇帝。因為他的皇帝頭銜對屬下而言就是一道黏合劑,失去這道黏合劑,等待他的必將是分崩離析。

李亨在靈武不聲不響稱帝,遠在蜀郡的李隆基渾然不覺,他一如既往地行使著皇帝的權力,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兒子口中的“太上皇”。

拿過全國地圖,李隆基開始切帝國的蛋糕,他要把全國分成N塊,讓多個兒子利益均沾。在李隆基看來,把雞蛋放在幾個籃子裏,要比放在一個籃子裏保險得多。

李隆基的分割如下:

太子李亨任天下兵馬元帥,同時兼任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南取長安、洛陽;

永王李璘出任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使;

盛王李琦出任廣陵大都督,同時兼任江南東路及淮南、河南等路節度使。

豐王李珙出任武威都督,兼任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路節度使。

在李隆基的布局中,太子李亨隻是領到了最大的一塊蛋糕而已,與他一起領蛋糕的還有三個弟弟,李璘、李琦、李珙。

所不同的是,李琦、李珙的頭銜都是虛的,他們並不實際到任,隻是穿一個節度使的馬甲而已,李璘的頭銜卻是實打實的,他不僅穿上了四道節度使馬甲,還親自到總部赴任。

不經意間,李隆基成為李亨新政權的攪局者,因為他的權力分割,為李亨培養出另外一個攪局者——永王李璘。

李璘是李隆基的第十六個兒子,自幼聰敏好學,不過也有明顯的缺點:長得不是一般的醜,而且視物不正,可能是鬥雞眼!

從個人情感而言,李亨和李璘的關係原本不錯。李璘幾歲時,生母去世,李亨便擔負起照顧李璘的任務,在李璘小的時候,李亨夜裏還抱著他睡覺,哥倆的感情基礎相當深厚。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李亨和李璘還會繼續著“兄友弟恭”的佳話,可惜安史之亂橫空出世,刺破了他們的“兄友弟恭”。

李亨趁亂自說自話地在靈武稱帝,大唐王朝的皇權遭遇了非典型更迭。對於這個結果,李璘原本是欣慰的,畢竟大哥李亨多年媳婦熬成婆,作為關係甚篤的弟弟,他替李亨感到高興。

可能是上天覺得李亨繼位太順利了,於是故意給他製造一點難題,造化弄人,這個難題居然由與李亨關係最好的李璘完成。

生活是最好的編劇,生活讓李璘在不經意中有了對抗李亨的資本。

李璘管轄的四道總部位於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安史之亂後,江淮各地運往朝廷的貢品以及田賦全部經江陵中轉,這樣李璘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對貢品和田賦的控製權,手中有了錢。

如果說有了錢還不可怕,不久,李璘手中又有了兵。

當初為了平定叛亂,李隆基允許李璘在江陵招募兵馬,這樣經過招募,李璘手裏已經有了相當規模的兵馬,這時再讓李璘乖乖地對李亨俯首稱臣,就有點難度了。

畢竟大家都是皇子,誰不對紮眼的皇位心馳神往呢?

李璘從此動了心思,不過心中還在猶豫,畢竟皇位看上去尊貴,坐上去卻難,這裏麵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李璘本人還在猶豫,他的兒子襄城王李瑒卻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心,既然太子李亨能自說自話地在靈武繼位,同是皇子,父親李璘為什麼不能繼位呢?

襄城王李瑒心裏充滿了不平衡。

同有人抬李亨上轎一樣,在李瑒身邊,同樣有一批人想抬李璘李瑒父子上轎,畢竟擁立新君可是千載難逢的奇功。

這些人替李瑒作了規劃:

安史之亂後,北方烽煙四起,南方大體平靜,此時永王手握四道兵權,控製的疆域有數千裏,如果順勢占領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自立政府,正是比擬東晉王朝的基業。

所謂規劃,就是遠期目標,目標宏大得足以讓人熱血沸騰,李瑒就被所謂的規劃迷住了雙眼,他想把規劃變成現實。

經過李瑒的遊說,歲數很大、閱曆很淺的李璘同意了,常年長在後宮的他並不知道人世間的艱苦,他以為開創帝業隻是“灑灑水”的事情,或許在他看來,把規劃變成現實,隻是“Ctrl+C”加“Ctrl+V”,卻不知道,規劃和現實之間,有著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