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reference_book_ids\":[7227019292179434529,6943539712799804447,6895687801254185992,7291888574067117097,729188857409228292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公元757年,激動的李亨再次流下熱淚。
十月二十二日,李亨一行抵達望賢宮(在今陝西省鹹陽市),在這裏,他收到了洛陽光複的消息,他隻想找一個人一起慶祝,這個人就是李泌。
然而,這個願望已經無法實現。就在幾天前,李泌向李亨辭行,他要重新開始自己的隱士生活。李亨苦留不住,隻能任由他離去,前往他選定的隱居地——南嶽衡山。為了最大程度補償李泌,李亨命令衡山所在郡的官員為李泌在山中建造館舍,每月按照三品高官的標準給予供應,李亨所能做的,隻有這麼多了。
李泌掛冠而去,留給李亨滿腹的惆悵。
同樣是生活在一起的人,做人的差距怎麼那麼大呢?
許久之後,李亨又打起精神,眼下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去做,還不是惆悵的時候。
公元757年十月二十三日,李亨重返長安,長安百姓出城迎接,人群綿延二十裏不絕,百姓中有人歡呼萬歲,有人喜極而泣,此情此景,讓李亨也有些動容。
造化真是弄人,一年前狼狽出逃時,何曾想過會有今天?
穿過歡迎的人群,李亨入住大明宮。
這時,禦史中丞崔器給李亨導演了一場認罪秀:
所有曾經接受過“大燕帝國”官職的前唐朝官員被勒令摘掉冠帽,赤著雙腳,集中於含元殿前,雙手捶胸,以頭磕地,高呼“有罪”。在他們高呼“有罪”的同時,行刑士兵手執兵器在一旁橫眉冷對,唐朝文武百官則在一旁看著這些前同事的蹩腳表演。
李亨眼角冷冷掃過,心底蹦出了兩個字:活該!
同樣的一幕在洛陽也曾上演,高呼“有罪”的人群中,有幾個熟人,比如陳希烈,比如張均,比如“詩佛”王維。
如何處置這些人呢?李亨在心裏問自己。這一問讓李亨頭疼不已,算了,暫且放下,日後再說,眼下最大的事是太上皇重返長安。
就在李亨重返長安的同一天,李隆基從蜀郡起駕,踏上返京之路。
一個月後,李隆基抵達鳳翔郡。一入鳳翔郡,李隆基便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隨行六百士兵將所有武器繳入鳳翔郡政府所屬軍械庫。
其實也不奇怪,這是李隆基主動解除武裝向兒子示好,表明自己此次回來隻為享受天倫之樂,不想其他。
具有對比意義的是,就在李隆基解除六百士兵武裝後,李亨派出的三千精銳騎兵抵達鳳翔郡接駕,他們負責太上皇的“安全”。
老子對兒子放心了,兒子開始對老子不放心了。
有點意思。
不放心歸不放心,戲還得繼續演下去。
十月二十三日,李隆基抵達鹹陽,李亨一行前往望賢宮迎駕。
李隆基先到一步,在望賢宮南樓稍作休息。這時李亨已經作好了準備,他脫下黃袍,穿上紫袍,這意味著他將以太子身份拜見李隆基。
李亨騎馬進入望賢宮,一看到南樓,翻身下馬,一路小跑前往南樓,在南樓門口,李亨跪地叩拜起來。李亨叩拜的當口,李隆基已經下樓迎了上來,他撫摩著李亨,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
眼淚包含著很多內容。
看李亨穿一身紫袍,李隆基頓時招呼起來,向李亨的隨從索要李亨的黃袍,隨從將黃袍遞到李隆基手中,李隆基伸手就要給李亨披上。
李亨跪在地上一個勁地拒絕。
李隆基對李亨說:“天數、人心都已經歸你了,隻要使朕能頤養天年,就是你盡到孝道了。”話說到這個份上,李亨“勉強”接受了黃袍。
到了登殿的時候,李隆基遲遲不肯登入正殿,推辭說道:“這是天子的座位。”言下之意,朕已經是太上皇,不能再登正殿了。
好說歹說,李亨才把李隆基讓進了正殿,父子倆的“父慈子孝”相得益彰。
第二天,李隆基、李亨準備從望賢宮起程,李亨親自為李隆基調好韁繩,然後把馬牽到李隆基麵前。李隆基翻身上馬,李亨牽著馬韁繩在前麵引路,走了數步,李隆基叫住了李亨,說什麼也不讓李亨再往前走了。
李亨隻好上自己的馬在前麵引路,身為皇帝的他,刻意避開隻有皇帝才能使用的禦用大道。李亨用此舉是向李隆基表明:在他的心中,李隆基才是真正的皇帝。
李隆基雖老,但心明眼亮,這時他恰到好處地感慨道:“朕當了五十年天子,從來沒有感覺到尊貴;今日當天子的父親,才感到無比尊貴!”
好演員!
強烈建議將李隆基的台詞向曆朝曆代的太上皇推廣!
“父慈子孝”的李隆基父子在一路歡樂祥和的氣氛中回到長安。當晚,李隆基入住興慶宮,時隔一年多的時間,他終於回到了長安宮城。
十二月二十一日,李隆基登上宣正殿,在這裏,他將傳國玉璽交給了李亨,李亨“百般推辭”後終於接受。
至此,“先上車後買票”的補票手續終於完成了,李亨成為貨真價實的皇帝。
在李亨成為真正皇帝的同時,李隆基的太上皇生涯也正式開始了,他成為繼高祖李淵、睿宗李旦之後唐朝第三位太上皇,他們都是被兒子提前搶班奪權,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從此,李隆基存在的價值就是為白居易的《長恨歌》提供素材,僅此而已!
補齊了當皇帝的全部手續,李亨開始秋後算賬。
秋後算賬,有賞有罰,於是有人哭,有人笑,有人哭笑不得。
賞罰之前,李亨宣布大赦天下,不過安祿山及其同黨、李林甫、王、楊國忠並不在被赦免行列,他們被李亨牢牢地釘在恥辱柱上。
接下來,是賞:
廣平王李俶晉封楚王;
郭子儀加封司徒;
李光弼加封司空;
高力士、陳玄禮等護送李隆基到蜀郡的官員,裴冕等跟隨李亨到靈武郡的官員全部加官晉爵;
忠於王事的李憕、盧奕、顏杲卿、袁履謙、許遠、張巡、張介然、蔣清、龐堅等一律追贈官職,同時授予他們的子孫官職;
陣亡將士家屬,一律免除田賦、勞役兩年。
長長的賞賜名單中,沒有當年的哥舒翰,也沒有當年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在以成敗論英雄的背景下,他們曾經的功勞都被遺忘了,他們的功績都被封存到曆史的雲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