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個因素,跟隨史思明的人常年活在恐懼之中,他們都擔心有一天會莫名其妙地死在史思明手中。

相比而言,史思明的長子史朝義口碑非常不錯,他為人謙虛謹慎,禮賢下士,愛護士卒,將士們更願意跟他親近,為他效力。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深受將士愛戴的長子,居然不受史思明待見。

根子出在史思明的皇後辛氏身上。

辛皇後是史思明最寵愛的女人,她比史朝義的母親更受寵,因而她的兒子史朝清也水漲船高,成為史思明最喜歡的兒子。

生於改革開放之後的人,很難理解,為什麼同是自己的骨肉,父母會厚此薄彼。其實,厚此薄彼在孩子眾多的家庭是普遍現象,這樣的家庭中一般都會有一個最受寵的孩子,同時也會有一個最不受寵的孩子。同樣是父母的骨肉,有些父母確實無法做到一碗水端平。

史思明就是這樣的父母,他總覺得史朝清比史朝義好,這個想法根深蒂固,一直延續到他“稱帝”之後。

如果史思明僅僅是一個將軍,他不需要過多考慮繼承權,而現實的問題是,偏偏他是“皇帝”,繼承權馬虎不得。“登基”之後,史思明就在想繼承權問題,思來想去,他還是想立史朝清為“太子”,他跟這個兒子有感情。

史思明順著這個思路延伸下去,他發現問題沒那麼簡單。

如果立史朝清為“太子”,史朝義恐怕不會善罷甘休,古往今來,皇子之間你死我活爭奪繼承權的例子太多了,安全起見,就得殺了史朝義,免得將來成為史朝清的禍患。

盡管史思明是狼王,但他依然下不去手,虎毒不食子,況且他是人。

史思明的猶豫一直在持續,漸漸地,消息不脛而走,史朝義知道了史思明的心思。

史朝義表麵不動聲色,但心中充滿了芥蒂,忍而不發。

洛陽邙山大勝之後,史思明想乘勝攻克潼關,便兵分兩路,一路由史朝義率領,從北道突襲陝州城,一路由史思明親自率領,從南道進軍。

公元761年三月九日,史朝義率領先鋒部隊抵達了礓子嶺(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南),本想打一個開門紅,沒想到卻遭到唐軍神策節度使衛伯玉的迎頭痛擊,立足未穩的史朝義很快敗下陣來。

史朝義連續幾次組織反擊,都被衛伯玉擊敗,隻好引軍撤退。

史朝義出師不利讓史思明非常惱火,因為這一下便打亂了他的行軍部署。考慮到唐軍已經有了準備,史思明隻能暫時中止西進計劃,引兵退到永寧(今河南省洛寧縣)。

兩支部隊會師,史思明看到了“不成器”的史朝義。在他看來,史朝義就是膽怯懦弱,沒有大將之才,史思明對左右說道:“他啊,終究難成大事!”

史思明的心裏起了殺機,他想將史朝義及其部將一起軍法從事。

轉念一想,正是用人之際,不如權且寄存他們的項上人頭。

時間走到三月十三日,史思明又交給史朝義一個任務:建造一座三角城。

三角城是靠山而建的戰術城堡,史思明準備用來儲備軍糧,他給史朝義的工期是一天。

太陽偏西,史思明來驗收工程,到現場一看,主體都完工了,但牆體還沒有抹泥。

史思明動了肝火,效率太低了,整整一天都沒幹完,居然連泥都沒抹!

史思明命令左右就在現場監工,督促抹泥。

不一會兒工夫,泥抹完了。

史思明依然難消心頭之火,衝著史朝義說道:“等拿下陝州,一定斬了你這個狗東西!”

或許,史思明隻是說說而已。然而,史朝義卻不隻是聽聽而已。

正是這句話要了史思明的命。

當晚,史思明下榻於鹿橋驛站,給他擔任護衛的是心腹曹將軍;當晚,史朝義下榻於當地旅店,與他在一起的是部將駱悅和蔡文景。

史思明很快進入夢鄉,史朝義這邊卻睡意全無,他們都在琢磨史思明白天說過的話。

駱悅說:“我等與大王,不知道將來哪一天就會死。自古就是有廢有立,請大王召曹將軍來一起共商大事。”史朝義不敢表態,低著頭不作聲。

駱悅繼續說道:“大王如果不同意,我等今晚就去向唐軍投降,到那時,大王你想自保都難!”駱悅把史朝義逼到了牆角,他不得不表態。

史朝義哭了,他不想邁出那一步,然而他又不得不邁,一邊是要置他於死地的父親,一邊是威脅要離開他的部將,無論選擇哪一邊,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史朝義終於下定了決心,既然父不仁,就別怪子不義了。

史朝義說道:“你們好好去幹吧,別驚動聖人(當時稱呼皇帝為聖人)。”

這就是一句廢話,驚動的就是聖人,不驚動聖人,怎麼成大事呢?

得到史朝義的許可,駱悅派人召來了給史思明宿衛的曹將軍。

駱悅跟曹將軍一攤牌,曹將軍驚呆了,他下意識地想表示反對,但一看屋裏殺氣騰騰的氣氛,他腿軟了,眾怒難犯,看來人家已經準備好了。

曹將軍艱難地點了點頭,我同意!

半夜,駱悅帶著三百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包圍了史思明下榻的驛站。宿衛士兵看到這麼多人闖入,大為奇怪,然而一看領頭的居然有曹將軍,一個個都不敢動了,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進去。

在他們進去之前,史思明做了一個夢。

在夢中史思明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群鹿到水邊喝水,正要喝的時候,水中的沙上來了,水卻幹了,沒有喝到水的鹿一個一個都渴死,倒在了沙裏。

這個夢意味著什麼呢?

鹿,祿也,水幹鹿死,你的祿到頭了,你的路也到頭了!

從夢中醒來的史思明當時並沒有理解夢的含義,他迷迷糊糊地去了廁所。

就在這個當口,駱悅帶兵進來了。

駱悅一看史思明的床空了,頓時變了臉色,馬上持刀逼問史思明的近侍,近侍硬挺著不說。

駱悅一刀一個,連砍幾個。這時一個近侍用顫抖的手指了指廁所方向,駱悅一個箭步衝了過去。

此時,史思明已經意識到發生了兵變,他翻過圍牆,鑽進馬廄,裝好馬鞍,一翻身上了馬。隻要騎馬衝出驛站,他就能找到一條生路。

就在史思明準備騎馬衝出驛站時,駱悅的手下抬手射出一箭,正中史思明的臂膀,史思明應聲落馬,束手就擒。

史思明怒問道:“帶頭作亂的是誰?”

駱悅說:“奉懷王史朝義之命。”

史思明明白了,都是說話惹的禍。

史思明歎息一聲,說道:“我白天說錯話了,應該有這個報應。然而你們殺我太早了,為什麼不等我攻克長安呢?你們這樣終究成不了大事的!”駱悅沒有再給史思明解釋的機會,一行人把史思明押到柳泉驛站囚禁了起來,然後向史朝義彙報:“大事告成!”

史朝義明知故問道:“沒驚動聖人吧?”

駱悅回應說:“沒有!”

虛偽到家了!

擒住史思明,事情隻成功了一半,接下來是接收史思明所率領的後軍,此時後軍正由宰相周摯、許叔冀率領,駐紮在福昌(今河南宜陽縣西福昌鎮)。

史朝義先派許叔冀的兒子前去通知周摯和許叔冀兵變的消息,許叔冀毫無反應,周摯當場暈倒在地。

這次暈倒就要了周摯的命。隨後,史朝義率軍到了後軍大營,許叔冀和周摯出來迎接,史朝義順勢拿下了周摯,斬首!

誰叫你忠於史思明!

接收完後軍,駱悅馬不停蹄趕到了柳泉驛,史思明還在這裏苟延殘喘呢。

駱悅看了史思明一眼,他知道,自己已經把史思明得罪到家了,他多活一天,自己就危險一天,還是趁早解決吧!

駱悅下了死手,他用一根繩子結束了史思明波瀾壯闊的一生,然後用氈毯裹住屍體放到駱駝的背上,沒能馬革裹屍的史思明,就這樣氈毯裹屍,被駱駝馱回了洛陽。

如果從他跟隨安祿山範陽起兵開始算起,到此時,不過五年多的時間;

如果從他誅殺安慶緒算起,到此時,不過兩年時間;

如果從他自稱“大燕皇帝”算起,到此時,還不滿兩年。

現在,一切都結束了,那個自命不凡,與李光弼、郭子儀棋逢對手的史思明已經消失了,留下的隻是駱駝背上那具已經發硬的屍體。

這是安史之亂中死去的第三個“皇帝”,他們都沒能逃脫死亡接力棒上暗含的咒語。

接下來,還會有第四個,那個在洛陽稱帝的史朝義。

回到洛陽,史朝義登基稱帝,改年號為“顯聖”。

登基儀式結束,史朝義馬上著手一件大事,他要讓多年的鬱悶之氣一吐了之!

史朝義給“散騎常侍”張通儒下了一道密詔:誅殺史朝清、辛皇後以及其他數十位不聽命令的官員。

範陽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忠於史朝義的部隊,與忠於史朝清的部隊在範陽城中打成一團,足足打了數月,死了數千人,範陽才平靜下來。

惡戰的結果是,史朝清、辛皇後跟隨史思明而去,再也無法與史朝義爭奪“皇位”。

隨後,史朝義委任大將李懷仙為範陽尹、燕京留守,顯然,史朝義把李懷仙視作可以信任的人。他哪裏會想到,幾年後,就是這個李懷仙飛起一腳,將他狠狠踹進了地獄。

坐上皇位的史朝義長長出了一口氣,他再也不用過提心吊膽的日子了,那個時常想將他置於死地的父親已經去了,世上應該沒有人再能威脅他的生命。

他安全了!

真的安全了嗎?

未必!

此時的洛陽已經是一座孤城,方圓數百裏內,州縣都是廢墟,縱使史朝義想搶,也沒有可以下手的地方。

更糟糕的是,雖然他自稱“大燕皇帝”,但他這個“皇帝”的輻射半徑已經大大減小。

史思明在世時,還能勉強約束那些飛揚跋扈的節度使,史思明不在了,那些節度使根本不買史朝義的賬。試想,節度使們當年都是安祿山舊將,與史思明平級,隻不過史思明號稱二號狼王,他們才勉強聽史思明的差遣。

現在,二號狼王已經去世,二號狼王的狼崽子想拿雞毛當令箭,別做白日夢了。

自此,“大燕帝國”的節度使們多數不聽史朝義的指揮,隻是保持名義上的鬆散直屬關係。表麵看上去,“大燕帝國”還跟原來一樣龐大,但實際,已經風雨飄搖。

史思明臨終那句話發自肺腑:“你們這樣終難成大事!”

一語成讖!

如果從公元755年安祿山範陽起兵開始算起,曆史舞台上活躍著四個主要軍事人物,分別是安祿山、史思明、郭子儀、李光弼。

安祿山死後,主要人物就剩下三個。

現在,史思明也意外掛掉了,主要人物隻剩下兩個,郭子儀,李光弼,至於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他頂多算半拉主要人物,一般不帶他玩。

曆史總是充滿了玄機,在史思明發生意外之後,郭子儀和李光弼的生活也發生了意外,所不同的是,李光弼從此走上了下坡路,郭子儀則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