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陽大戰告一段落,以史思明一敗塗地收場。
憑借河陽大戰的勝利,李光弼走上了人生的巔峰,公元760年正月十九日,李亨又為李光弼加了兩頂帽子:太尉兼中書令,其他原有帽子保持不變。
此時李光弼是李亨眼中最紅的紅人,李亨指望他收拾山河,就像當年指望郭子儀一樣。
走上巔峰的李光弼沒有讓李亨失望,他帶著高昂的鬥誌進入與史思明的纏鬥之中。
李光弼鬥誌高昂,史思明也不含糊。
盡管河陽大戰沒能從李光弼那裏討到便宜,史思明也不以為意,他權衡再三還是住進了洛陽皇宮,他要以這裏為起點,向西一直打到長安。
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差距,史思明設想得不錯,不過由於李光弼擋在前麵,他很難向西前進一步。
深諳軍事的史思明變通很快,他馬上調整部署,向南、向東用兵,他派出將領向淮西、山東方向進軍,既然短時間內不能攻陷長安,那就先多攻點城,掠點地,反正不能閑著。
整個公元760年,史思明和李光弼成為中原大地上最忙碌的兩個人。
在史思明、李光弼忙碌的同時,有一個曾經的忙人正在長安城中百無聊賴,他有一身殺敵的本領,隻可惜別人不給他殺敵的舞台。
不用問,此人正是郭子儀。
從去年七月被調回長安後,郭子儀就過上了退居二線的生活,朝廷事務基本與他絕緣,偶爾用到他,也是用一下他的名字,而不是他本人。
公元760年正月,黨項部落叛亂,蠶食唐朝邊境地區,眼看戰火即將燒到京畿地區,李亨坐不住了,連忙從邠寧戰區分割出一個渭北戰區,這兩個戰區成為迎擊黨項部落的主要部隊。誰帶領這兩個戰區出征呢?
郭子儀!
得到消息的郭子儀激動不已,終於等到重新掛帥出征的機會了。
不久,郭子儀發現,白激動了。
所謂郭子儀掛帥邠寧戰區和渭北戰區,隻是一個廣告,用一下“郭子儀”這三個字,跟郭子儀本人沒有關係!
相當於貼牌,郭子儀,這下你明白了嗎?
郭子儀的賦閑就這樣一直繼續,直到有人給李亨提了一個醒:天下還沒有平定,不應該把郭子儀放在閑散的位置上。
李亨何嚐不知,隻是他陷於兩難之中,一方麵他想重用郭子儀,另一方麵他又怕郭子儀水漲船高將來成為又一個安祿山。既想用,又害怕,李亨在心中不斷上演著“自相矛盾”。
不久,李亨不“矛盾”了,因為他已經被黨項部落攪得心煩,於是一狠心,壯著膽子把郭子儀派出了長安,前往邠寧戰區鎮守,迎擊黨項部落。
事實證明,原裝和貼牌就是有本質區別。
郭子儀到邠寧戰區鎮守之前,黨項部落騷擾不斷,怎麼打都不退;郭子儀到任之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僅僅幾天,黨項部落停止騷擾,收兵而去。
看來,黨項部落怕的是郭子儀這個人,而不是“郭子儀”這個牌。
隨著郭子儀複出首秀成功,李亨又動了重用郭子儀的念頭,他想讓郭子儀帶兵直撲史思明的老巢——範陽。
李亨此舉,可能是延續李泌彭原對策的思路,把叛軍的老巢連根拔起,那麼叛軍就鬧騰不了幾天。
公元760年九月二十一日,李亨下詔:
郭子儀率各戰區軍隊從朔方出發,直取範陽,取完範陽,再回師平定河北叛亂。在此期間,英武軍等禁軍以及朔方、渭北、邠寧、涇原等戰區番族、漢族士兵共七萬人,全歸郭子儀指揮。
如果這個詔書的內容得以實現,李亨有望在有生之年結束安史之亂。
隻可惜,他是一個軟耳朵。
李亨詔書下達後,立刻有一個人上躥下跳起來,這個人就是死太監魚朝恩。
前麵說過,正是魚朝恩忌妒郭子儀,把鄴郡大戰失利的責任全推到郭子儀頭上,最終導致郭子儀被罷免兵權。現在,郭子儀即將東山再起,魚朝恩豈能坐視不理。
這時,魚朝恩與李亨的距離起了關鍵作用。
自古以來,宦官與皇帝親密無間,相比之下,大臣與皇帝,那就是山高水長了。一般情況,大臣與宦官鬥,最終輸的都是大臣。
距離產生美,距離同時也是生產力。
十幾天後,郭子儀意識到,自己又輸了,因為李亨的詔書下達之後,再也沒有下文了。
郭子儀又歎了一口氣,或許這就是命。
在此期間,李光弼輾轉聽說了郭子儀的遭遇,作為曾經的同僚,他很是同情,然而他也無能為力,有那個死宦官橫在前麵,縱使你有心殺賊,又能如何?
李光弼怎麼也不會想到,不久之後,死宦官居然纏上了自己,進而影響了自己的一生。
死宦官魚朝恩纏上李光弼,是由一則謠言而起。
謠言內容如下:
據守洛陽的叛軍士兵都是燕趙人,他們出征日久,思歸之心非常迫切,目前已經上下離心,軍心不穩,如果政府軍加以猛烈攻擊,洛陽城一定能攻破。
這則謠言不知何時何地出於何人之口,卻晃晃悠悠地在唐軍士兵口中傳播,又晃晃悠悠地晃進了魚朝恩的耳朵裏。
魚朝恩當時駐守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身份還是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聽到這則謠言,魚朝恩眼前一亮,這不正是天賜良機嗎?此時不攻,更待何時?
宦官這個群體啊,像蔡倫、鄭和那樣有追求的畢竟是鳳毛麟角,多數還是像魚朝恩這樣,文化偏低,智商偏低,隻是因為善於琢磨皇帝心思,就得到沒有理由的恩寵。
智商不高的魚朝恩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李亨,李亨心裏便長了草,他早就想收複洛陽了,做夢都想!魚朝恩幾次遊說之後,李亨徹底動心了。
李亨動心,一是因為洛陽是兩京之一,不得不收,另外一個原因是,他想早點畢其功於一役,然後讓李光弼交出兵權。
因為李光弼已經功高震主了。
如果成功收複洛陽,打敗史思明,進而攻取史思明的老巢範陽,那麼李光弼這隻蒼鷹也就用不上了,可以跟郭子儀一樣閑置了。
沒有在安史之亂的環境中生活過,便很難體會李亨複雜的心情,一方麵他渴望大將們幫自己完成中興大業,另一方麵他又怕大將們成為新的安祿山、史思明,他已經見識了安史之亂的巨大殺傷力,因此對大將忌憚就成了生命中的主題。
現在他不想夜長夢多,隻想早一點結束讓他整日惴惴不安的戰爭。
李亨下詔,命令李光弼等人做好進攻洛陽的準備。
詔書下達不久,李光弼的奏疏到了:“叛軍兵鋒還很銳利,不可輕易進攻!”
李亨煩躁地將李光弼的奏疏扔到一邊,他不想聽這樣的話。
難道就沒有將軍支持朕的決定?李亨自問道。
就在李亨惆悵之時,一封奏疏不期而至,這封奏疏是主張進攻洛陽的。
奏疏是仆固懷恩寫的。
按理說,仆固懷恩是李光弼的下屬,他應該擁護李光弼的決定,而不是跟李光弼唱反調。
仆固懷恩為什麼要這麼做?
因為他是郭子儀的老下屬,他看不慣李光弼的做派。
前麵說過,郭子儀治軍寬鬆,李光弼治軍嚴整,這一正一反,就讓仆固懷恩一直看不慣李光弼。
仆固懷恩早就習慣了郭子儀的寬鬆,他根本無法適應李光弼的嚴整,時間長了,仆固懷恩與李光弼的關係成了滿擰,盡管麵和,但心是不和的。
這次在進攻洛陽的問題上,仆固懷恩就跟魚朝恩站到了一起,他也主張向洛陽進軍。
仆固懷恩的加入,讓魚朝恩和李光弼的爭執立刻分出了勝負,本來李亨就傾向魚朝恩,現在又加上仆固懷恩,李亨的東征之心再也攔不住了。
同父親李隆基一樣,李亨向李光弼下達了進軍洛陽的詔令,他派出傳旨的宦官也是絡繹不絕,項背相望,手一搭,就能“突突突”開火車!
李光弼被悲憤籠罩了,此刻他比誰都能理解當年被迫出征的哥舒翰,當瞎指揮撲麵而來時,你除了悲憤,還能幹什麼呢?
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上,李隆基、李亨父子,在偏執方麵真是一脈相承,絕對是親爺倆,用不著親子鑒定。
百般無奈,李光弼隻能硬著頭皮出征,他命令鄭陳節度使李抱玉鎮守河陽,自己則會同魚朝恩、神策節度使衛伯玉一起進攻洛陽。
這次出征,從一開始就埋下了失敗的伏筆,因為李光弼是在以己之短,攻人之長。
李光弼的強項是城市攻防戰,野戰是他的軟肋,現在他要拿他的軟肋攻擊史思明的特長——史思明正在洛陽的邙山下等著他,正想跟他進行一場痛痛快快的野戰!
由此來看,此前的謠言可能就是史思明散布的,目的就是牽著李光弼的鼻子走。
公元761年二月二十三日,一個李光弼刻骨銘心的日子。
當天,李光弼率軍抵達洛陽城外的邙山,一看邙山的地形,李光弼立即決定依據邙山險要列陣。
不料,仆固懷恩表示反對,他想在平原列陣。
李光弼說:“依據險要列陣,進可攻,退可守,如果列陣平原,一旦戰事不利就會功虧一簣,史思明深諳軍事,不可小視。”
李光弼說完,再次下令,依據險要列陣。
仆固懷恩再次反對!
如果僅僅按照隸屬關係而言,仆固懷恩沒有資格跟李光弼叫板。然而這次不同了,仆固懷恩背後站著的是魚朝恩,那可是皇家特派員。
兩人爭執不下,互不相讓。
李光弼和仆固懷恩的爭執還在繼續,唐軍列陣於何地還在左右飄移,這時史思明嗅到了勝機,他要打唐軍一個措手不及。
史思明率軍向尚未來得及列陣的唐軍發起了攻擊,唐軍一下子就亂了,這時無論列陣險要還是列陣平原都來不及了,史思明的精銳騎兵已經不給機會了。
唐軍很快被衝得七零八落,李光弼根本無法指揮,隻能且戰且退。
一仗下來,唐軍戰死數千人,軍械、輜重丟棄殆盡,一場醞釀中的超級大戰,就因為一場針鋒相對的爭論泡了湯。
潰敗的李光弼和仆固懷恩引軍退守到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魚朝恩和衛伯玉則退到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這時,他們終於不爭論了。雪上加霜的是,鄭陳節度使李抱玉放棄河陽城出走,史思明打了半天沒有打下的河陽城就這樣到了史思明手中。
慘敗的消息很快傳到長安,李亨傻眼了,自己居然犯了與老爹一樣的錯誤:自毀長城,自亂陣腳。長安再次被戰爭的陰霾籠罩,李亨無奈,隻能往陝州增派軍馬,希望能擋住史思明西進的鐵蹄。
洛陽慘敗讓李亨過上了提心吊膽的日子,他擔心有朝一日史思明會打過潼關,挺進長安,如果那一天真的來臨,他就得跟父親李隆基一起再次逃出長安,重新品味四處流浪的滋味。
連李亨自己都沒有想到,警報居然自動解除了。
史思明死了。
同安祿山一樣,死於自己的兒子之手。
也同安祿山一樣,史思明的死與繼承權有關。
從發跡以來,史思明的軍事才能有目共睹,然而在卓越軍事才能的背後,是他的殘忍好殺,屬下略有不合他意的地方,他就會痛下殺手,甚至會株連整個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