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367280404929203225,7220732984595319869,7291883550054288410,6838936284967209991,7340532056658562110,7229549815930031104,7316431506421845046,7316405929690270731,7233628637570796605,7023706537877064711,7294566464411929638,7316473099237461027,7329735883911875646,7330960936032816190,7316402344155941940,7314152210248502310,7315371278485949449,7340539045157555262,6890728370670144526,7316100908373249064,7296713351134972937,7229640720594766906,7314152214212119564,7329749604654648382,7230760655383432226,7330952048503950398,7078184356296002568,7227019292074576928,7311275528663600178,7340854275628616766,7324905191474465854,7345722433933937726,7329749881424202814,7257453146853608507,7257408041996258344,731127552656225386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史思明春風得意,唐朝境內,兩位節度使正在暗自歎息。

淮西節度使魯炅是其中的一位,他的鬱悶無以複加。

鄴郡大戰時,他被流箭射中,然後不打招呼便退出了戰鬥,他一退導致六十萬大軍慘敗。更令他難堪的是,撤退路上,九大節度使麾下士兵都有燒殺搶掠的記錄,相比而言,他的士兵最為嚴重。

魯炅不斷歎息,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就在魯炅內疚萬分時,他又聽到了進一步的消息:郭子儀率軍回到黃河北岸集結,李光弼率軍全建製返回太原。

魯炅內疚到了極點,唉,看看人家!

又氣又惱的魯炅最終沒有邁過這道坎,一狠心,自己服毒自盡,享年五十六歲。魯炅的離去,是因鄴郡大戰而去的第二位節度使,第一位是在軍中病逝的李嗣業。魯炅之後,又一位節度使因鄴郡大戰落馬了,這個人居然是朔方節度使郭子儀。

他被人打了小報告。

打小報告的不是別人,正是死太監魚朝恩。

魚朝恩此前出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就是因為他的阻攔,李光弼沒能下成牽製史思明的活棋。現在鄴郡大戰失敗,魚朝恩想找一隻替罪羊,選來選去,郭子儀最合適。

魚朝恩選郭子儀可謂一箭多雕:第一,他本來就討厭郭子儀,覺得郭子儀出風頭太多;第二,郭子儀當替罪羊,就能推卸自己的責任;第三,也是最關鍵的,郭子儀功高震主。

久在李亨身邊,魚朝恩知道李亨的心思,雖然郭子儀是中興名將,但李亨對郭子儀忌憚得很,不然,鄴郡大戰不會不設主帥,導致群龍無首。

小報告打到李亨那裏,效果立現,李亨馬上征調郭子儀從洛陽返回長安,另有任用。(注:史思明沒有趁勢攻打洛陽,郭子儀當時率軍駐守洛陽。)

調令傳到洛陽,郭子儀歎息一聲,假的,什麼都是假的。回想當年兩京光複時,郭子儀率軍返回長安,李亨握著郭子儀的手激動地說:“朕的家國,你有再造之功。”

聲猶在耳,境遇卻已天差地別。

歎息過後,郭子儀把失落深埋在心底,多年的曆練早已讓他養成凡事不動聲色的本領,他從容應對,“欣然”領命。郭子儀淡定,手下士兵卻不淡定,聽說郭子儀要征調回京,將士們都哭了,他們攔住郭子儀和傳旨宦官,強烈要求郭子儀留下。

郭子儀依然很從容,他對士兵說:“我隻是給傳旨的宦官送行,我並不走!”眾人信以為真,便讓開道路,郭子儀見狀,提馬衝了出去,頭也不回,直奔長安而去。郭子儀走了,朔方節度使的位置空了出來,李亨轉手把這個位置給了李光弼,同時任命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元帥。

李光弼接受了前者,拒絕了後者。

太紮眼了,還是讓一個親王當元帥吧!

李亨同意了李光弼的提議,轉而任命自己的兒子李係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這個任命是郭子儀、李光弼二人的分水嶺,從此,郭子儀被迫退居二線,當起配角,李光弼則成為平叛的第一主角。

公元759年七月十七日,新任朔方節度使李光弼走馬上任,他率領五百名河東騎兵進入洛陽,連夜闖入朔方兵團司令部接收兵權。

李光弼一上任,便體現出與郭子儀的不同,在他的要求下,朔方兵團麵貌煥然一新。

李光弼和郭子儀雖然都是中興名將,但治軍理念卻有很大不同,李光弼治軍嚴整,郭子儀治軍寬鬆,兩人恰好針鋒相對。

曆史上身處同一時代而治軍理念針鋒相對的名將不少,比如漢朝的程不識與李廣,程不識治軍嚴格,李廣則治軍寬鬆,很難說兩人誰高誰低,因為兩人都是常勝將軍。或許條條道路通勝利。

接手朔方兵團之前,李光弼已經做好思想準備,他預感會遭到強烈排斥,卻沒想到,朔方兵團的排斥會那麼強烈,居然有將領想把他驅逐出境。

想把李光弼驅逐出境的是朔方左翼作戰司令張用濟,當時他正率軍駐防河陽,李光弼命他到洛陽晉見。接到命令,張用濟非常不悅,他已經聽說了李光弼夜闖朔方兵團司令部奪權的事情,對此他非常不滿。張用濟說道:“朔方兵團不是叛軍,李光弼卻趁夜收權,對我們朔方兵團何至於猜忌到這種程度。”

張用濟越想越氣,他忍不下這口窩囊氣。張用濟召來諸將商量,大家一致決定,率領精銳部隊突入洛陽,驅逐李光弼,請回郭子儀。

說幹就幹,張用濟下令開始準備。

千鈞一發之際,朔方兵團總作戰司令仆固懷恩來了,仆固懷恩勸阻道:“鄴郡潰敗時,郭公的部隊先潰退(其實是魯炅的部隊先潰退),朝廷問責,收回兵權是正常的。如今你們想強行驅逐李光弼請回郭公,這是違抗軍命,是謀反,你們自己覺得可行嗎?”右翼攻擊司令康元寶也提醒道:“你以將士的名義請郭公回來,朝廷必定懷疑是郭公指使你幹的,你這是要讓郭公家破人亡啊。郭家上百口老少有什麼地方對不起你,你要陷他們於死地!”

兩人的話提醒了張用濟,張用濟隻能按下驅逐李光弼的念頭,乖乖地去見李光弼。為了表示自己的順服,張用濟沒有帶隨從,一人一馬去見李光弼。

壞就壞在一人一馬上。

李光弼當時正率領數千名騎兵在汜水視察,這時,張用濟來了。

李光弼看了張用濟一眼:“接到我的命令,為什麼不立刻動身?”

張用濟正想解釋,李光弼說道:“推出去,斬!”

一人一馬的張用濟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旅程。

斬完張用濟,仆固懷恩又來晉見,李光弼招呼仆固懷恩坐下,兩人閑談起來。不一會兒工夫,看門人在李光弼耳邊低聲說道:“門口來了一批渾部落騎兵,足足有五百人!”李光弼臉色大變,仆固懷恩想幹什麼!

仆固懷恩早知其中原委,連忙走到大門口,故作生氣地對領頭將領責怪道:“告訴你們不用來,怎麼就不聽命令呢!”李光弼倒打起了圓場:“士兵追隨將領,何罪之有!”

兩人打著哈哈回到屋內,酒宴不在話下。

張用濟、仆固懷恩,同樣是晉見李光弼,結果一個悲劇,一個喜劇:張用濟的悲劇是因為他一人一馬,仆固懷恩的喜劇在於他率領了五百名騎兵,因此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張用濟、仆固懷恩的不同境遇說明,到安史之亂時,唐朝軍隊內部已經非常不正常,士兵效忠的不是朝廷,而是具體的某位將軍,安祿山的部隊如此,史思明的部隊如此,就連郭子儀的部隊也有同樣的情況。如果張用濟也像仆固懷恩一樣帶上五百名騎兵,或許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結局。

說白了,戰亂年代最終還是靠刀把子、槍杆子說話!

一個月後,李亨又給李光弼加了官:幽州長史、河北節度使。

到此時,李光弼已經徹底超越郭子儀,成為大唐王朝最紅的人。

又過了一個月,考驗李光弼的時刻到了,他的老對手史思明打上門來了!

史思明一直想唱一出大戲,現在他給自己拉開了帷幕。

史思明命兒子史朝清鎮守範陽,命屬下各郡太守各自領兵三千跟隨自己南下,大軍分成四路渡河,渡河後於汴州(今開封)城下會師。

史思明大軍南下的消息傳來時,李光弼正沿著黃河巡查各營,聽到消息,他不敢怠慢,帶著麾下騎兵便進了汴州城。

李光弼對汴滑節度使許叔冀囑咐道:“你如果能在汴州堅守十五天,我一定帶兵來救你!”許叔冀拍著胸脯打包票說:“大人放心,我一定堅守十五天以上!”

李光弼點了點頭,便離開汴州趕赴洛陽。

對於許叔冀,李光弼還是有點擔心,他能堅守十五天以上嗎?轉念一想,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既然承諾了,或許就能做到。李光弼沒有想到,他和許叔冀對於馬的理解是不同的,李光弼以為“駟馬難追”的馬是良馬,而許叔冀說的,是瘸馬!

李光弼走後不久,史思明到了汴州城下。

許叔冀想打史思明一個立足未穩,馬上率兵出擊,打了幾個回合,許叔冀發現沒有勝算,便收拾人馬退回了汴州城內。

許叔冀盤算了一下自己手中的籌碼,怎麼算也不是史思明的對手,拿這些籌碼如何支撐十五天?再說了,十五天後,如果李光弼不來怎麼辦?

仗還沒怎麼打,許叔冀自己先泄氣了!

這一泄氣,便把對李光弼的承諾拋在腦後了。不打了,開門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