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宏的“皇帝”生涯很短暫,前後不到半個月,從登基開始便進入了倒計時。
為李承宏按下倒計時秒表的是郭子儀,正是他設計收複了長安。
值得一提的是,當郭子儀決心收複長安時,他的手下依舊寒酸得可憐,居然隻有三十名騎兵。
郭子儀並不以為意,他把目光投向商州(今陝西省商州市),商州將是郭子儀反攻長安的重要橋頭堡。郭子儀看重商州不為別的,隻為這裏有很多潰散的禁軍士兵,隻要前往商州將這些士兵收攏,反攻長安的兵馬就有著落了。
果不出郭子儀所料,當他抵達商州時,潰兵正在商州城裏閑逛。郭子儀一聲令下,潰兵紛紛響應,一天的工夫已經雲集了數千人,再加上其他地方收攏過來的兵馬,總數達到了四千人,已經初具規模。
這時,李豫的詔書傳到商州,征召郭子儀前往陝州晉見。
郭子儀沒有應召,他給李豫回了一道奏疏:
臣不收複長安無以見陛下,臣準備從藍田出兵,屆時吐蕃兵必然不敢東下。
說幹就幹,郭子儀派左羽林大將軍長孫全緒(出自長孫無忌哥哥一脈)率領二百騎兵從藍田出發,觀察敵情。
長孫全緒雖然名不見經傳,但也是一個軍事奇才,他率軍挺進藍田北部的韓公堆時,就率領二百騎兵拉起大旗,扯起虎皮。
白天,二百騎兵在韓公堆附近廣張旗幟,擂動戰鼓;夜晚,二百騎兵在那裏點起無數堆篝火,遠遠望去,似乎有大軍駐紮。
與此同時,前光祿卿殷仲卿也行動了起來,他自己招募了一千人的民兵部隊,然後率領二百騎兵渡過滻水,作出一副進逼長安的態勢。
長孫全緒和殷仲卿的兵都不多,但他們自己知道,吐蕃人並不知道。
長驅直入的吐蕃人心裏一直在打鼓,他們知道,自己孤軍深入,一旦唐軍組織反撲,他們就有可能陷入唐軍的重重包圍。
長安百姓在此時也體現出相當高的軍事素質,他們故意在吐蕃士兵麵前聊天:“知道嗎?郭子儀已經在商州集結大軍,聽說部隊不計其數,不日就將反攻長安!”
小道消息迅速在長安蔓延,吐蕃士兵都知道了這個可怕的消息,心中惴惴不安,歸心似箭。夜裏,精神緊張的吐蕃士兵好不容易進入夢鄉,長安城中傳來了陣陣鼓聲,連綿不絕。鼓聲夾雜著呐喊聲,吐蕃士兵個個都繃緊了神經。這一切都是長孫全緒的疑兵之計,他派神箭侍衛官王甫潛入長安城結交了數百名長安惡少,夜間的鼓聲就是他們的傑作。
所有不利的消息彙總到一起,二十萬吐蕃大軍坐不住了,他們感覺唐軍已經從四麵八方向他們逼來,再不離開長安,他們就會被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到此為止,真正準備反攻長安的唐軍並沒有多少,遠在汾州的仆固懷恩與遠在淮西的李光弼都沒有任何動靜,他們都手握大軍,而且接到了率軍勤王的詔書,然而他們都按兵不動。
整個崤山以東的節度使,沒有發一兵一卒勤王。
吐蕃人並不知道這些,他們隻知道唐軍正向他們襲來。
在錯覺的指引下,十月二十一日,吐蕃大軍打開城門,向西撤去,曆時十二天的占領就此結束。
吐蕃人走了,“唐奸”高暉慌了手腳。他不僅慌了手腳,而且錯亂了方向。
按道理說,吐蕃人撤走,高暉理應跟隨吐蕃人往西逃亡,他卻不然,率領三百騎兵向東逃竄!
咋想的呢!
是不是因為沒有指南針呢!
逃錯方向的高暉注定了悲慘的結局,他一路狂奔到潼關,雙腳踏入了地獄之門。
潼關守將李日越將他拿下,當場誅殺,唐朝“吳三桂”就這樣結束了自己賣國求榮的一生。與吳三桂相比,高暉太慘了,人家吳三桂賣國後怎麼說也風光了一些年,高暉呢?
前後不到一個月!
同樣是賣國賊,差距還是蠻大的。
長安就這樣戲劇性地回到郭子儀手中,連郭子儀本人都沒有想到會如此順利。
郭子儀率軍從商州返回長安,這次返回,他又遇到了幺蛾子。
鬧出幺蛾子的是神箭侍衛官王甫,不久前他奉長孫全緒之命潛入長安結交惡少半夜擊鼓。原本吐蕃驚走後,王甫便完成了任務,然而,王甫卻不這樣認為,他居然糾集了兩千多名部眾,然後自己給自己任命為“京兆尹”(長安特別市市長)。
想官想瘋了。
王甫不僅自己當“京兆尹”,手下還配置了一些官員,在吐蕃兵撤走、郭子儀還沒入城的這段時間裏,王甫的山寨版政府在長安城裏橫行無忌。
但凡有點智商的人過把癮後就會迅速離開,王甫卻不,他一直堅持,直到郭子儀重返長安。郭子儀抵達長安城下,王甫依舊在死扛,他不想就此放棄自己的“京兆尹”夢想。
郭子儀率領三十名騎兵緩緩前行,再一次向王甫發出了征召令。
可能是被郭子儀的氣場鎮住了,這一次王甫乖乖地應召,跪倒在郭子儀馬前行見麵禮。
郭子儀疑惑地看了看王甫,就你,京兆尹?
郭子儀一聲令下,王甫身首異處,從此隻能在地下做自己的京兆尹夢了。
王甫身死,兩千部眾膽戰心驚,一哄而散,“官”不要了,命要緊!
一個月後,東巡陝州的李豫重返長安,郭子儀率領文武百官及各路人馬出城迎接。
郭子儀雙膝跪地,等候李豫“定罪”。所謂“定罪”,是自謙之詞,說白了,不但沒罪,而且有功。
李豫走到郭子儀的麵前,雙手扶起郭子儀,感慨地說道:“沒有早點用你,以至於到了這個地步!”
皇帝說話,雖然是金口玉言,但不能全信,如果全信你就是傻子!
對於皇帝的話,聽一半,扔一半,別太當真。
吐蕃入侵在亂哄哄中開始,又在亂哄哄中結束,長安城失而複得,一切看上去與以前並沒有太多不同,隻是長安城先失後得,就注定有人要付出代價,而且是沉重的代價。
要付出代價的不是別人,正是此前當紅的宦官程元振。
自從一年前接替李輔國的職位後,程元振在李豫麵前便風生水起,不僅被任命為元帥府代理司馬,還被封為驃騎大將軍,走紅態勢不言而喻。
與李輔國相比,程元振的手更長,心更黑,害死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就是他的得意之作。不過,跟李輔國相比,程元振的智商似乎不太夠,他居然敢把十萬火急的軍情當成兒戲,僅此一點,就足以證明他是一個低能兒。
程元振總以為自己可以一手遮天,卻沒有想到,紙總有一天會包不住火,當長安淪陷已經近在眼前,你還瞞得下去嗎?從李豫逃出長安那一刻起,程元振下台的伏筆便埋下了。沒有一個皇帝會容忍程元振這樣的宦官,欺上瞞下不是不可以,但欺上瞞下到了國都都要失守的地步,再大度的皇帝也包容不了。
李豫忍而不發,他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
李豫一行抵達陝州後,彈劾程元振的奏疏到了,上奏人是太常博士(祭祀部祭祀官)柳伉。奏疏中,柳伉詳細羅列了程元振的罪行,並且一針見血地指出程元振導致的惡果:崤山以東沒有一個節度使率兵勤王。
奏疏寫得洋洋灑灑,李豫讀得戰戰兢兢,柳伉的筆鋒已經觸及他的內心深處,這些問題他自己也曾想過,隻是沒有想得那麼深刻。
現在來看,這一年多來重用程元振完全是一個敗筆。他不僅一手遮天,而且殘害忠良,以致關鍵時刻崤山以東居然沒有節度使勤王,這不是要把皇帝推進孤家寡人的境地嗎?
李豫搖了搖頭,程元振,到你下課的時候了。
換作別人,李豫可能會追加一紙詔書:賜死,就像當初他對待李輔國一樣。(李輔國還沒撈著“賜死”,而是被砍死!)
然而,對於程元振,他下不去手,畢竟程元振當年擁立有功,而且沒有李輔國那麼跋扈。還是網開一麵吧!
公元763年十一月二日,李豫下詔,解除程元振所有官職,遣送回老家(今陝西省三原縣)安置。
到這一步,程元振就該安靜地走開了,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程元振並不甘心,遣送回老家後,他又鬧出了一段插曲。
在聽說李豫重返長安後,程元振喬裝打扮,男扮女裝,悄悄地從三原溜進了長安城。按照他的設想,他準備在皇宮上下活動一番,爭取複出,為皇室繼續發揮餘熱。
程元振以為自己做得很隱秘,不料還是被京兆府察覺了,一心準備複出的程元振又被抓了起來,等待李豫的進一步處理。
李豫得知消息,有些惱火,便下令將程元振永遠流放溱州(今重慶市綦江縣)。
然而,李豫終究念及程元振有擁立之功,不久,再次下詔,將程元振貶到江陵安置。
到此時,程元振徹底退出曆史舞台,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同行繼續在那個舞台上表演,而他,徹底淪為一個有心無力的看客。
如果能跑到時間的前麵,他的繼任者應該羨慕程元振,因為繼任者的人生結局還遠不如程元振呢!
隻是當局者迷,他們看不到未來,隻看得到現在。
接替程元振的是個熟人,宦官魚朝恩。
在程元振接替李輔國時,我的評價是“烏鴉換崗”;現在魚朝恩接替程元振,評價延續,依舊是烏鴉換崗。
魚朝恩之所以能順利接替程元振,還得感謝李豫的倉皇東巡。
李豫從長安倉皇逃出後,先到了華州(今陝西省華縣),在華州,李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隨行官員一哄而散,沒有一個官員來照顧李豫的飲食起居;隨行的士兵即便勉強在崗,也是一個個強忍饑餓,麵露不滿。
經曆過七年前的逃難,李豫知道自己正處在危險的邊緣,一旦禁軍中有人趁機作亂,他這個皇帝隨時可能發生危險。
李豫不敢多想,隻能乞求一路平平安安,順利抵達陝州。
就在李豫饑寒交迫、心驚膽戰時,魚朝恩出現了,他率領神策軍前來接駕。魚朝恩的出現,一下子幫李豫解了圍,李豫當晚便入住魚朝恩的神策軍大營,心中不由得對魚朝恩產生了好感。
關鍵時刻,一句頂一萬句;關鍵時刻,一件好事頂一萬件。
魚朝恩憑借迎駕這一件“大功”贏得了李豫的絕對信任,在程元振落馬後,李豫將魚朝恩扶上了馬,出任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掌管皇家禁軍。魚朝恩一躍成為皇宮之中最紅的宦官,超過了李輔國,也超過了程元振。
自古以來,皇帝就是如此悲哀,他們最信得過的隻有宦官,當對一個宦官失去信任,他們隻能去尋找下一個,如同黑瞎子掰玉米一樣,一個接著一個。
重返長安的李豫以為自此會與好運相伴,然而,這隻是一廂情願。
不久,戰事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