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423005654029,7327843985441967166,7294567284729711625,7315417070026361866]}],\"25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2,\"start_container_index\":25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6},\"quote_content\":\"《醉打金枝》reference_book_ids\":[7277776764749745212]}],\"2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25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醉打金枝》reference_book_ids\":[7277776764749745212]}],\"27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start_container_index\":2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醉打金枝》reference_book_ids\":[72777767647497452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start_container_index\":2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6},\"quote_content\":\"《醉打金枝》reference_book_ids\":[72777767647497452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start_container_index\":2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醉打金枝》reference_book_ids\":[72777767647497452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start_container_index\":2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6},\"quote_content\":\"《醉打金枝》reference_book_ids\":[7277776764749745212]}],\"2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27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醉打金枝》reference_book_ids\":[7277776764749745212]}],\"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3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新唐書》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423005654029,7327843985441967166,7294567284729711625,731541707002636186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公元764年,對於李豫而言又是一個多事之秋。

這一年也是三位名將的人生分水嶺,郭子儀、李光弼、仆固懷恩,在這一年各有各的故事。

相比而言,李光弼的故事最少,不如先交代一下。

前麵說過,由於反攻洛陽失敗,李光弼從人生巔峰摔下,從此與中心舞台漸行漸遠,雖然在新鎮守的區域也有戰績,但已經於大局無補,成為一個相對邊緣的人物。

李豫倉皇東巡陝州時,向天下節度使發出帶兵勤王的詔令,這本是李光弼改善關係、重登中心舞台的大好機會,然而,他猶豫了,他看到程元振依然在皇帝身邊活躍,他更怕自己勤王後遭遇與來瑱一樣的結局。

猶豫再三,李光弼錯過了救駕的大好時機,也錯過了重返中心舞台的絕佳時刻。

說到底,由於程元振的攪和,李光弼對李豫充滿了戒心。

長安收複之後,李豫回想起眾多節度使不肯勤王的尷尬往事,他不想日後再發生同樣的事情,便想做一點工作,緩和一下跟節度使們的關係。

李豫重點做的是李光弼的工作,他知道,這位名將以前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上次卻召而不來,說明他心中有芥蒂。

為了消除李光弼心中的芥蒂,李豫作出了一個試探:委任李光弼為東都留守。

東都留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職位,等於將東都洛陽托付給你,這表明皇帝對你比較信任。然而,李光弼沒有接李豫拋出的橄欖枝,他斷然拒絕了。

李光弼說:“我的部隊必須遷就江淮地區的糧食運輸,不然會供應不上!”

這個理由很牽強,牽強的理由背後,隱藏的是李光弼對皇帝不信任的心。

李豫無奈地搖了搖頭,看來,程元振給李光弼留下的後遺症太嚴重了,一時難以根除。

李豫沒有放棄,不久又拋出了橄欖枝。李豫將李光弼的母親接到長安,用非常高的生活標準奉養起來,同時,李豫又把李光弼同父異母的弟弟李光進調到長安,出任禁軍將領。

這一切都是為了向李光弼示好。

麵對李豫的示好,李光弼惴惴不安,他甚至有了去長安朝見的衝動,但他又忍住了,他看到李豫身邊還有一個人——魚朝恩!

魚朝恩也是李光弼的老相識了,當年圍攻安慶緒時,他曾經阻止李光弼分兵阻擋史思明,反攻洛陽時,又是魚朝恩說服李亨,愣是逼著李光弼在時機不成熟時反攻洛陽。

兩件事累加到一起,兩人的矛盾已經化解不開,現在魚朝恩正當紅,李光弼自然要對他敬而遠之,進而與李豫若即若離。

多種因素累加到一起,李光弼對長安充滿了複雜情感,在他自己的心裏,給自己一個新的定義:不忠不孝。

對皇帝,不能於危難時刻率兵勤王,不能算作忠;

對母親,不能在其年老時膝前盡孝,不能算作孝。

雖然兩件事李光弼都有苦衷,但他還是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人生一世,怎麼到了“不忠不孝”的田地?令李光弼更加鬱悶的是,由於他沒有及時奉詔勤王,他在部將麵前的威信也大打折扣,以田神功為代表的部將開始對他陽奉陰違,有些事情甚至不通過他便自行決定。

放在以往,李光弼會火冒三丈,予以軍法處置,但放在現在,他隻能苦笑著搖搖頭,上行下效,他還有什麼資格說他們呢?

鬱悶的心情一直難以排解,李光弼漸漸疾病纏身,即將走到生命盡頭。

彌留之際,部將問他,有什麼事情需要交代?

李光弼淒涼地說道:“我久在軍中,不能奉養老母,已經是不孝子,還有什麼話可說!”

說完,李光弼交代左右,取出三千匹絹、三千貫錢分給士兵,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如就讓生者去消受它吧!

公元764年七月十四日,李光弼病逝,享年五十六歲。

李光弼去世後,部下將他的靈柩護送回長安,有生之年他沒能重返長安,現在他回來了。

李豫聞聽,痛心不已,為此輟朝三日,追贈李光弼為太保,諡號武穆。

《新唐書》對李光弼如是評價:

光弼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眾。治師訓整,天下服其威名,軍中指顧,諸將不敢仰視。初,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按照《新唐書》的說法,平定安史之亂,李光弼功居第一。然而,時至今日,世人隻知郭子儀,很少有人知道李光弼,這是李光弼的悲哀,也是中國曆史的悲哀。

回溯根本原因,或許還是因為李光弼的性格。

李光弼性格剛烈,為人直率,因此決定他適合帶兵打仗,卻不適合官場;

郭子儀性格柔和,為人圓滑,因此決定他既能帶兵打仗,同樣適合官場。

或許,郭子儀用兵與李光弼相去甚遠,然而郭子儀的處世哲學卻高出李光弼一截,正是後一因素,讓郭子儀屹立四朝不倒,而李光弼,卻在小人的指指點點下與中心舞台漸行漸遠,令人不勝惋惜。

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成就,性格甚至決定你為後世所傳誦的程度。

在李光弼之後,中心舞台上的名將隻剩下兩位,一位是郭子儀,一位是仆固懷恩,以往他們並肩作戰,接下來,他們針尖對麥芒。

同爭取李光弼一樣,李豫對仆固懷恩也曾作出努力。

公元764年正月,李豫準備派遣檢校刑部尚書顏真卿前往前線慰問仆固懷恩,以此改進雙方關係。

顏真卿搖了搖頭,對李豫說:“晚了,時間不對!”

李豫不解,為什麼?

顏真卿分析道:“陛下巡幸陝州時,臣曾建議征召仆固懷恩勤王,陛下沒有同意。如果那時臣去征召,用忠義召喚他,讓他帶兵勤王,他還有可能來;如今陛下已經還宮,仆固懷恩進不能勤王,退又不願交出兵權,如今去召喚他入朝,他怎會答應?況且說仆固懷恩會反的隻有辛雲京、駱奉先、李抱玉、魚朝恩四人而已,其餘百官都說仆固懷恩冤枉。陛下如果用郭子儀取代仆固懷恩,那麼可以不戰而收複朔方之眾!”

顏真卿的話合情合理,句句都在點上,在顏真卿看來,李豫已經錯過與仆固懷恩化解誤會的最佳時機,眼下隻能著手做好補救措施,防範仆固懷恩謀反,而最好的方法莫過於用郭子儀取代仆固懷恩。

顏真卿一席話又將郭子儀推上了舞台的正中央,對付仆固懷恩,非他不可,他是收複朔方之眾的一味藥!

李豫連連點頭,準備照方抓藥。

還是晚了一步,仆固懷恩父子的叛亂突然爆發了。

仆固懷恩對河東節度使辛雲京一直懷恨在心,曾經數次上疏,請求李豫誅殺辛雲京,然而李豫沒有答應。

心緒難平的仆固懷恩決定自己動手,拿下太原城,誅殺辛雲京。

仆固懷恩在辛雲京手下發展了一員大將做內線,準備裏應外合。不料仆固懷恩的小動作被辛雲京察覺,辛雲京提前動手將變節大將誅殺,一下子讓仆固懷恩的計劃胎死腹中。

仆固懷恩索性徹底翻臉,命令兒子仆固瑒帶兵攻打太原城,這次攻打,仆固瑒沒能得手,反而被早有準備的辛雲京打得大敗。慘敗的仆固瑒不敢在太原城下過多糾纏,轉而引兵攻打榆次,仆固懷恩父子的叛亂從此拉開了序幕。

李豫並不慌亂,他手中有顏真卿開出的藥方,隻要把郭子儀推上前台,一切將迎刃而解。

李豫對郭子儀說道:“仆固懷恩父子辜負了朕。朕聽說朔方將士思念你如同久旱望雨,那你就為朕鎮撫河東,隻要你出馬,駐紮汾州的部隊就不會參與叛亂。”

公元764年正月二十日,李豫任命郭子儀為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郭子儀與仆固懷恩的針尖對麥芒正式開始。

任命消息傳到汾州,立刻產生了積極影響,將士們感歎道:“我們跟隨仆固懷恩做不義之事,還有何麵目再見汾陽王!”人未到,影響先到,“郭子儀”品牌先行發揮作用,一下子將駐紮汾州的將士拉到唐朝一邊,而留給仆固懷恩父子的,隻能是凶多吉少。

最先遭殃的不是仆固懷恩,而是他的兒子仆固瑒。

仆固瑒遭殃與他的性格有關,他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做了一件錯誤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