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來不及了!
九月十五日,吐蕃十萬大軍逼近奉天,與此同時,李豫在長安做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舉動:命令宰相及各司長官在西明寺上香、擺素宴、奏樂、禱告。
以此乞求上天,打退吐蕃的進攻!
此舉跟王莽臨近滅亡時率領大臣痛哭退敵有一拚!
事實證明,打退敵人靠的不是天,也不是佛,而是人。
率先發起衝鋒的是朔方兵馬使渾瑊,當時他率軍駐守奉天。渾瑊率領二百名騎兵向吐蕃大軍進攻,他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麵,一番衝鋒下來,渾瑊生擒吐蕃一員大將,他麾下的二百名騎兵沒有一個掛彩,個個全身而回。
渾瑊創造的奇跡給整個奉天守軍帶來了信心,這個時候,信心比黃金還寶貴。
接下來幾天,奉天守軍擋住了吐蕃大軍的進攻,並且不斷出擊,僅渾瑊一部,就與吐蕃軍隊交戰二百餘回,斬首五千。吐蕃軍隊進攻不利,引軍退到邠州,就地等待回紇軍隊的增援。
這時,長安城中的李豫不知搭錯了哪根筋,居然準備禦駕親征。
說起來,很有意思,在李豫之前,唐朝皇帝真正敢禦駕親征的也就李世民一人,其餘無論高宗李治,還是玄宗李隆基,他們都曾經喊出禦駕親征的大話,但到最後都無疾而終。
李豫這一次呢?
借著李豫“禦駕親征”,魚朝恩忙活了起來,他確實是個天才,僅僅用了三招,就把長安城搞亂了。
第一招:搜羅官員百姓家裏的馬匹,用作戰馬。
第二招:長安城中的全體壯年男子一律身穿黑衣,組成國民衛隊。
第三招:城門門洞堵住兩個,隻留一個來回出入。
本來長安百姓還處之泰然,三招一出,長安亂了!
百姓嘩然,紛紛逃命,要麼翻牆而出,要麼在城牆中間挖洞而出,整個長安城,一片慌亂。
魚朝恩也傻了,看來自己真不是那塊料。
魚朝恩華麗地一轉身,不再忙活之前的三招,而是劍走偏鋒,想出一個高招:保護李豫到河中(今山西省永濟市)避難。
高,確實是高!
問題是這餿主意還用想嗎?
不過,讓李豫到河中避難並不容易,至少需要得到百官認可,不然百官不跟隨而去,李豫又成了孤家寡人。
魚朝恩決心試探一下。
一天早上,文武百官列隊完畢,等待上朝,然而入朝的大門始終未開,百官竊竊私語,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突然,魚朝恩率領十幾個禁軍士兵拿著明晃晃的大刀走了出來,大聲說道:“吐蕃屢次進犯京畿,皇帝準備移駕河中,諸位意下如何?”
百官一時失語,不知如何應對。
這時,一名不起眼的侍禦史站了出來,遺憾的是,史書上隻記載他姓劉,並沒有留下他的名字。侍禦史劉某大聲質問道:“敕使(唐代宦官統稱)是要造反嗎?如今大軍雲集,不想著戮力同心抵禦敵寇,卻想脅迫天子棄宗廟社稷而去,不是反是什麼!”
小人物,大英雄!
侍禦史的一席話戳漏了魚朝恩,魚朝恩啞口無言,訕訕而退。
一次醞釀中的放棄長安無疾而終,不然李豫將會創下一個紀錄,登基三年,兩度放棄國都。
時間走到十月九日,局勢發生了微妙變化:吐蕃、回紇軍隊得到了仆固懷恩去世的消息,開始爭奪聯軍領導權。
仆固懷恩在世時,他是聯合戰線的締造者,自然是最高領導。現在仆固懷恩去世,群龍無首,回紇、吐蕃開始爭權。
爭權一旦展開,便無法停止,兩軍的關係頓時緊張起來,以往還聯合宿營,現在則劃開界限,各自紮營。
這一幕郭子儀看得真切,他頓時悟到了退敵良策:以回紇打吐蕃!
老於兵事的郭子儀知道,以目前唐軍的實力,不是回紇、吐蕃的對手,即使勉強頂住回紇、吐蕃的進攻,也將陷入曠日持久的苦戰,那樣不僅勞民傷財,內部軍心也有可能產生變化。為今之計,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回紇打吐蕃,不僅省力,而且節省開支。
郭子儀馬上出招,派牙將李光瓚前往回紇大營遊說。
出乎郭子儀意料,第一炮啞了。
回紇人根本不相信李光瓚說的話,而且放出話來:“郭公真的在這裏?別逗了,你騙我們!如果郭公真的在,能否跟我們見上一麵?”
回紇人把話說到這個份上,郭子儀不得不親自出馬了。
郭子儀沉思片刻,對眾將說:“如今敵眾我寡,難以力勝。昔日我跟回紇有幾分交情,不如我親自前去遊說,那樣就可以不戰而勝。”
眾將沒有主意,隻能聽郭子儀安排,不過為了安全起見,大家勸郭子儀帶五百鐵騎防身,以防不測。
郭子儀擺擺手:“不必了,五百鐵騎無濟於事,還有可能壞事。”
正說話間,郭晞攔住馬頭,對父親勸說道:“回紇人如狼似虎,大人,您是國之元帥,為何要把自己當成敵寇的誘餌呢?”
郭子儀一字一句回應道:“如果勉強應戰,咱們父子都得戰死沙場,國家將會更加危急。今日我去跟他們對話,如果他們聽從,那將是國家之福;如果不聽從,那麼我個人身死,但咱們家可以保全!”
郭晞還想苦勸,郭子儀舉起馬鞭抽到郭晞手上,大喝一聲:“走開!”
郭晞下意識躲閃時,郭子儀率領幾個騎兵衝出,奔向回紇人的大營。
臨近回紇人大營,隨行騎兵前去傳話:“郭令公前來拜訪!”
回紇人驚了,不敢相信是真的,元帥藥葛羅更是嚴陣以待,刀出鞘,箭上弦,虎視眈眈看著唐朝來客。
郭子儀翻身下馬,摘掉頭盔,解下鎧甲,放下武器,信步向藥葛羅走去。
郭子儀上前抓住藥葛羅的手,責怪道:“回紇對大唐有大功,大唐回報回紇也很豐厚,為何你們要背約,驅軍深入我國境內,侵犯京畿郊縣,棄前功,結新仇,背恩德,助叛臣,這麼做何其愚蠢!況且仆固懷恩叛君棄母,對你們國家又有什麼好處?我今天孤身前來,要殺要剮由你,不過在我死後,我的將士們一定會與你們血戰到底!”
聽郭子儀如此一說,藥葛羅明白了八九分,自己可能被仆固懷恩蒙蔽了。
藥葛羅解釋道:“仆固懷恩騙我,他說,天可汗(唐朝皇帝)駕崩了,郭令公也被誅殺了,中原無主,我這才跟他一起來。如今天可汗在長安,令公又在此統兵,仆固懷恩又遭天譴,我們怎麼可能還跟令公動兵!”
郭子儀一聽有戲,心中狂喜,他不動聲色,走出了關鍵的一步棋。
郭子儀點撥道:“吐蕃無道,乘我國內亂,不顧甥舅之親,吞噬我國領土,侵犯郡縣,掠奪財富不可計數,牛馬雜畜,漫山遍野,這些不正是上天賜予你們的嗎?保全自身軍隊與大唐交好,擊破吐蕃以獲得財富,從你的角度而言,還有比這更好的結果嗎?這可是千載難逢的良機,切莫錯過!”
一席話說完,郭子儀已經巧妙地拋出魚餌,靜等藥葛羅上鉤。
藥葛羅果然上鉤,對郭子儀說道:“我被仆固懷恩蒙蔽,辜負令公太多,今日請求繼續為令公效力,擊破吐蕃向令公謝罪!另外,我有一個不情之請,仆固懷恩的兒子,是我們可敦(皇後)的兄弟,願大唐網開一麵,不要誅殺!”
郭子儀痛快地點了點頭:“好說,好說!”
就在兩人相談甚歡之時,一直在圍觀的回紇人突然分為兩翼,向著郭子儀稍稍逼近,郭子儀隨行騎兵見狀,衝著對方迎了上去,現場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郭子儀從容地一揮手,退回去,不用緊張!
這時,藥葛羅命人把酒拿了過來,他要與郭子儀執酒盟誓。
郭子儀端起酒杯,把酒灑向大地,起誓道:“大唐天子萬歲!回紇可汗萬歲!兩國友誼萬歲!如有負約,殞命陣前,家族滅絕!”
郭子儀的盟誓把藥葛羅逼到了牆角,藥葛羅拿起酒杯,灑向大地,起誓道:“我的誓言與令公一樣!”
真會省事!
經此盟誓,郭子儀將回紇化敵為友,帶給吐蕃的則是一場無法避免的危機。
吐蕃人很快得到了回紇與唐朝和解的消息,頓時大驚失色,連夜拔營退去,試圖躲過唐朝與回紇的聯合攻擊。
然而,已經來不及了。
幾天後,唐軍與回紇聯軍追上了吐蕃大軍,一番猛烈進攻後,吐蕃士兵陣亡以萬計,所劫掠的物資、人口全部落到了回紇士兵手中。
一場由仆固懷恩引發的戰爭危機就此結束,表麵看起來,唐朝波瀾不驚,不費周折,其實,在不費周折的背後是大費周章。
因為,回紇人胃口一向很大,和解的代價自然很高,大軍統帥藥葛羅雖然話說得大方得體、冠冕堂皇,但人家是有條件的。
沒有條件,誰和你和解!
唐朝為和解付出的代價是絲綢以及棉布十萬匹,名義上是賞賜回紇入朝使節,實際就是“綢緞換和平”。
沒有朋友,隻有利益,此言不虛!
不過,退一萬步說,能用十萬匹綢緞化解一場危機,也算一筆劃算的買賣,畢竟戰爭曠日持久、消耗良多,而“綢緞換和平”,短期付出,長期受益。
“綢緞換和平”看起來有些屈辱,但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一個內憂外患的王朝,自然與如日中天時相去甚遠,這是曆史使然,也是環境使然,這是王朝的悲哀,也是郭子儀本人的悲哀。
郭子儀不是不想把來犯之敵打得落花流水,可是他手中沒有足夠籌碼,隻能忍辱負重、放下身段,用一點計謀,化解王朝危局。
能進能退,是為高人;
能屈能伸,可稱丈夫!
收複兩京,兩退吐蕃,數度挽狂瀾於既倒,郭子儀行走在功高震主的邊緣。
然而,由於郭子儀進退有度、恭敬謙讓,即便已經功高震主,他依然能保持自己的恩寵,這一點堪稱古今中外一個不小的奇跡。
自古,受到皇帝恩寵並不難,難的是有始有終、有頭有尾,有唐一代,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李靖、郭子儀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過,郭子儀的餘生也不平坦,他的兒子郭曖就差點兒惹出禍端。
公元765年七月,郭曖受到皇帝李豫的垂青,迎娶了李豫的女兒升平公主。
迎娶公主看上去很美,實際上是一個苦差,唐朝公主個個不是省油的燈。
電視劇《貞觀長歌》裏有一個橋段:
駙馬獨孤謀向妻子安康公主(張瀾瀾飾)訴說自己內心的鬱悶,他說自己娶了公主之後並不幸福,反而壓抑。獨孤謀進一步說道,其實,沒有幾個人願意娶公主。
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獨孤謀舉了一個例子:
皇帝李世民準備把一個公主嫁給尉遲敬德,結果,本來已經喝得不省人事的尉遲敬德當場就嚇醒了!
橋段雖然是杜撰的,但有唐一代,很多人不想娶公主卻是不爭的事實,因為將公主娶進門,你娶到的不是媳婦,而是一個爺,全家誰也惹不起的爺。
不過,這個情況在郭子儀家裏有所改觀,郭子儀的兒子郭曖不僅不把公主當爺,而且喝了酒之後還敢動手打公主,晉劇經典曲目《醉打金枝》便由此而來。
《醉打金枝》的由來是這樣的:
某一年,正趕上郭子儀壽辰,郭曖催著升平公主去給郭子儀拜壽。
升平公主不以為然地說道:“我家是君,你家是臣,拜什麼拜!”
郭曖有點兒不服氣,嚷道:“皇太子都去給我爹拜壽了,你為什麼不拜!”
升平公主賭氣回應道:“他是他,我是我,我就是不拜!”
郭曖剛剛喝過酒,胃裏有酒精壯膽,便指著公主嚷道:“你不就仗著你爹是天子嗎?我爹還不稀罕當那玩意呢!”說著,郭曖抬手想打公主,猶豫了一下,又把手放下了。
升平公主又氣又急,衝著郭曖扔下了一句話:“你給我等著!”
說完,便直接出門上了馬車,進宮找父親告狀。
事鬧大了!
聽完升平公主的告狀,李豫平靜地說道:“有些事你並不知道。郭曖說得對,如果郭子儀想當天子,天下早就不是李家的了!”
李豫又繼續說了一陣,好說歹說把公主勸回了家。
消息傳到郭子儀耳朵裏,郭子儀懵了,他想不到郭曖居然敢說出那麼大逆不道的話,連忙把郭曖捆了起來,押進皇宮,等待李豫治罪。
李豫見狀,繼續當起了和事佬:“有句俗語說得好,不癡不聾,不作家翁。小孩子閨房裏的戲言,怎麼能當真呢!”
郭子儀心中長出了一口氣,連忙跪地謝恩。
回家之後,郭子儀又作了一個秀:痛打郭曖幾十大板。
打在兒身,痛在父心,不過大板還要繼續,因為這場秀是給公主看的,同時也是給皇帝看的。
一場迫在眉睫的禍端,就這樣與郭子儀一家擦肩而過,不僅沒有影響郭子儀的恩寵,反而為中國傳統文化增添了豐富的佐料。
經過口口相傳,代代相傳,《醉打金枝》成為中國諸多劇種中的經典曲目。電視劇《醉打金枝》《新醉打金枝》也陸續問世,這一切,隻因為郭子儀很紅,而且紅得持久。
不然,《醉打金枝》就不會是一出喜劇。
屈指一算,從郭子儀起兵以來,曾經比他紅、勢頭比他猛的人不在少數,比如高仙芝,比如哥舒翰,比如李光弼,比如仆固懷恩,但這些人無一例外,全部虎頭蛇尾,除了李光弼算是善終外,其餘三人都未得善終。
時至今日,李光弼、仆固懷恩等人已經湮沒在雲煙之中,郭子儀的形象卻代代相傳、曆久彌新。久而久之,他的形象還得到了豐富,不僅是古代名將的典範,也是福祿壽喜、多子多福的代表。
在熱門旅遊景點烏鎮的百床館中,有一張經典大床,大床上雕刻的就是多子多孫的郭子儀。導遊介紹說,因為郭子儀福祿壽喜樣樣俱全,而且名下有七個兒子、六個女兒,兒孫滿堂,多子多福,不雕刻他的圖案,又雕刻誰呢?
人和人,真是沒法比!
曾幾何時,李光弼、仆固懷恩與郭子儀並肩,曾幾何時,他們之間隻是咫尺之遙,然而曲終人散,人生的結局卻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