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墓被人盜了!
苦苦追查了一個月,依然一點線索都沒有。
線索雖然沒有,但輿論的矛頭指向了魚朝恩。魚朝恩與郭子儀有矛盾,曾經數次打過郭子儀的小報告,兩人不睦是滿朝皆知的事實。
元載躲在一邊暗暗冷笑,他等著看一場好戲,看郭子儀如何收拾魚朝恩。
好戲說來就來,郭子儀入朝參見,元載期待的好戲即將拉開大幕。
滿朝文武都捏了一把汗,畢竟郭子儀兵權在握,如果想整出點動靜來,恐怕誰也攔不住,包括皇帝李豫。
李豫與郭子儀閑談中提及了盜墓,想看看郭子儀作何反應。
郭子儀聞言,老淚縱橫,一邊流淚,一邊說道:“臣帶兵已久,沒能很好地約束士兵,以致有士兵盜掘別人墳墓。如今臣父親墳墓被盜,這是臣遭到老天的報應,跟別人沒有關係!”
忍辱負重,唾麵自幹,看似窩囊的方法,就是郭子儀自保的法寶。
元載等待已久的好戲胎死腹中,隻能尋找下一個機會。
時間走到公元769年正月,元載又等來了一個機會。
這個機會因魚朝恩而起,魚朝恩邀請郭子儀參觀他的輝煌成果:章敬寺(即為李豫生母祈福的那座寺廟)。
元載意識到,機會來了。
元載收買了郭子儀的一名貼身侍衛,他讓貼身侍衛給郭子儀傳句話:“章敬寺裏有埋伏,魚朝恩將對郭公不利!”郭子儀搖搖頭:“胡說,沒影的事!”
侍衛一看不奏效,便把謠言在諸將中散布,眾將急了,一再要求郭子儀帶三百名全副武裝的士兵同行。郭子儀鄭重地對眾將說道:“我是國家大臣,他沒有天子之命,怎敢害我?他如果有天子之命,你們又能怎麼樣?”
郭子儀起身出門,與他隨行的隻有幾名家僮。
章敬寺外,魚朝恩快步迎了上來,一看郭子儀隨從如此之少,不由一愣:“令公出行,何故隨從如此簡約?”
郭子儀把謠言原原本本告訴了魚朝恩,最後說道:“帶人多了,怕您動起手來太麻煩!”
魚朝恩被郭子儀的坦誠感動了,拉著郭子儀的手痛哭流涕地說道:“如果令公不是敦厚長者,怎麼可能不懷疑呢!”
政治就是一場秀,郭子儀和魚朝恩都在作秀,郭子儀拿自己的坦誠作秀,魚朝恩則拿他的感動作秀。
秀到最後,關係依舊,沒有親密無間,也沒有你死我活。元載期待已久的“郭子儀鬥魚朝恩”沒有出現,要想鬥倒魚朝恩,還得繼續努力。
元載懊惱地跺了一下腳,算了,再找機會。
機會隻留給有準備的頭腦,有準備的元載還是找到了機會。
這次機會,看起來不大,小到隻不過是魚朝恩的一句話。
某年某月某一天,魚朝恩發起了脾氣,因為有一項政府決策沒有經過他的手就頒布實施了。魚朝恩出離了憤怒,怒吼道:“天下還有不經我手的事情嗎?”
自顧自發完脾氣,魚朝恩揚長而去。
話很快傳到了元載的耳朵裏,元載微微一笑,魚朝恩,你的命快到頭了!
不出元載所料,魚朝恩的狂言很快傳到了李豫耳朵裏,李豫皺了皺眉頭,這個魚朝恩,難道想當第二個李輔國?
李豫頓時對魚朝恩的印象大打折扣,他被魚朝恩的狂言深深刺激了。
活該魚朝恩倒黴,時隔不久,他又一次激怒了李豫。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魚朝恩最小的養子魚令徽時任宦官管理總署事務官,穿六七品官員對應的綠袍。一天,魚令徽與同事發生了爭執,魚令徽嘴上沒占到便宜,便氣鼓鼓地回家找魚朝恩告狀。
第二天,魚朝恩麵見李豫,說道:“臣的兒子官職太卑微了,時常被同僚欺負,臣懇請陛下賜給他紫袍。”(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袍)
李豫還沒有來得及回應,已經有官員拿出紫袍站到魚朝恩麵前,這一切都是條件反射,幾年來官員們早已習以為常。這一次,條件反射幫了倒忙,已經對魚朝恩不滿的李豫更加不快,心中的厭惡到了極點。
李豫生悶氣的工夫,魚令徽已經興高采烈地穿著三品紫袍進來謝恩了。
李豫勉強擠出一絲笑容,衝著魚朝恩說道:“小兒穿紫袍,看起來很般配嘛!”
魚朝恩父子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卻沒有注意到,李豫眼睛深處的殺機已經呼之欲出!
魚朝恩沒有讀懂李豫眼中的殺機,元載讀懂了。
借著秘密上奏的機會,元載將魚朝恩狠狠彈劾一番,這番彈劾放在以往,不會起到任何作用,放在現在,鹵水點豆腐——功效立現。
君臣二人一拍即合,鏟除魚朝恩提上了議事日程。
浸淫仕途多年的元載知道,鏟除魚朝恩並不容易,魚朝恩染指兵權多年,戒備非常森嚴,想要幹淨利落地鏟除魚朝恩,必須從他的身邊入手。
經過觀察,元載發現,魚朝恩最倚重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神箭侍衛官周皓,此人每次率領一百名士兵入朝貼身保護魚朝恩的安全;另一個是陝州節度使皇甫溫,此人手握重兵在外,作為魚朝恩的策應。
想要鏟除魚朝恩,繞不開這兩個人。
元載根本沒準備繞開,他準備借力打力。
為此,元載下了血本,用厚重的賄賂砸暈了這兩個人。
在賄賂的感召下,周皓與皇甫溫成了元載的內線,魚朝恩的一舉一動都在元載的掌控之中。元載已經盯死了魚朝恩,留給魚朝恩的時間不多了。
同鏟除其他權臣一樣,動手之前,總要營造一番假象,元載也不例外,他為魚朝恩營造了一係列足以讓他眼花的假象。
元載上疏李豫,建議將皇甫溫從陝州調到鳳翔。就地理位置以及軍事重要程度而言,鳳翔要在陝州之上,元載要用這個假象迷惑魚朝恩,魚朝恩果然上當。
魚朝恩自作聰明地以為這是元載向自己示好,卻不知道,曾經的死黨皇甫溫早已成了無間道,從陝州調任鳳翔不是為了加強魚朝恩的實力,恰恰是為了對付魚朝恩。
除此之外,元載又給了魚朝恩一個假象:憑空劃給神策軍四個縣的土地。土地意味著稅賦,這等於給魚朝恩變相送錢,魚朝恩喜不自勝地笑納了饋贈,他依然認為這是元載向自己示好。
一係列假象蒙蔽了魚朝恩,卻沒有蒙蔽魚朝恩身邊的明白人,神策軍都虞候劉希暹隱隱感覺不安,他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
劉希暹透過現象看出了本質:元載想要對魚朝恩動手。
魚朝恩聞言,大吃一驚,仔仔細細一回想,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看來元載真的要對自己下手了,而且皇帝李豫站在他的身後。
史無前例的恐懼向魚朝恩襲來,魚朝恩惶惶不可終日。
到了李豫麵前,惶恐的魚朝恩卻被假象迷惑了,李豫對他比以往更好,絲毫看不出要翻臉的跡象,魚朝恩疑惑了,難道是自己想多了?
可能是自己杞人憂天了吧!
忐忑的心平複了下來,魚朝恩自信皇帝對自己的恩寵不會消退。
豬從來不認為主人要殺自己,直到進屠宰場那一天。
富貴總會麻痹人的神經,權力總會遲鈍人的嗅覺,就在魚朝恩自以為安全無虞時,元載準備動手了,魚朝恩曾經的死黨皇甫溫、周皓成為元載的得力助手,三人一起定下密計。
定計完畢,元載向李豫彙報,李豫輕輕點了點頭,同時囑咐道:“好好把握,不要反受其禍!”
公元770年寒食節,魚朝恩人生中的最後一個寒食節。
寒食節這天,李豫在宮中舉辦宴席,宴請親近的王公大臣,魚朝恩自然在列。宴席上,君臣之間說了很多肝膽相照的話,大家都喝得很盡興,魚朝恩有些醉了,李豫卻沒有醉,他還有一件大事要辦。
宴席終了,王公大臣依次離去,魚朝恩本已準備返回神策軍大營,李豫卻叫住了他:“你別急著回去,朕還有話要跟你說!”
這一幕在以前多次上演,魚朝恩習以為常,便留了下來,等待李豫的談話。
李豫開口了,一開口就與以往截然不同,往日的溫和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無處不在的殺機。
麵對李豫的指責,魚朝恩連忙為自己辯護,然而來不及了,李豫已經在他的名字上打上了大大的紅叉,怎會允許他死而複生?周皓帶著幾個士兵走了出來,手裏拿著一根繩子。
魚朝恩全明白了,周皓手中的繩子就是自己一生的歸宿。
周皓率領士兵撲了上去,不一會兒的工夫,曾經紅極一時的魚朝恩無聲無息地在世間消失,明年的寒食節對他而言不再是寒食節,而是第一個忌日。
魚朝恩死了,李豫的工作還沒結束,他還需要收一個漂亮的尾巴。
李豫對外下詔,罷免魚朝恩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等職,隻保留內侍監(宦官總管)一職。接著,李豫對外宣布:魚朝恩接到詔書後自縊身死,屍體賜還其家,另賜安葬費六百萬。
無聲無息,曾經紅得發紫的魚朝恩消失了,在他與元載的鬥法中,他終於敗下陣來,成為鬥法的失敗者,他的失敗不是敗給了元載,而是敗給了皇帝。
伴隨著魚朝恩的伏法,宦官掌兵的隱患一度消失,李豫親自掌管禁軍,牢牢地將兵權握在自己手中。
如果這個傳統能夠持續,唐朝不會成為第二個宦官為禍的朝代。
可惜,優良傳統並沒有持續太久,到李豫的兒子李適掌權時,事情發生了反複,宦官再次掌兵,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魚朝恩伏法後,元載成為李豫麵前最紅的人,為了這一天,元載朝思暮想了很多年,現在終於變成現實。
魚朝恩當年與皇帝有患難之交,元載也不遜色,他與皇帝有著共同的信仰,他們共同的信仰是佛。
佛教在武則天時代曾經盛行一時,到了李隆基時代,佛教衰落,道教盛行,延續到李豫時代,李豫信奉的依然是道教。時間一長,李豫發現,他的三位宰相居然都不信奉道教,而是信奉佛教,尤其是王縉,最為虔誠,不食葷腥,隻吃蔬菜,這一點跟他的哥哥王維非常像。
三位宰相不但信佛,而且親力親為,捐資建造過很多寺廟。
李豫有些好奇,是什麼動力促使三位宰相如此虔誠呢?
李豫向三個宰相問道:“佛教中經常說因果報應,真的有嗎?”
元載、王縉、杜鴻漸相互看了一下,他們同時看到了把皇帝拉進自己教派的機會。
元載回應道:“唐王朝建立時間如此長久,如果不是積累的福業多,怎麼可能達到?既然福業已經注定,即便有點小災,也不足為禍,所以安祿山、史思明雖然氣焰囂張但都遭了兒子的毒手,仆固懷恩聲稱要率軍內犯,一出門就病死了,回紇、吐蕃大舉深入,又都不戰而退。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這不正是因果報應的體現嗎?”
李豫將信將疑地點了點頭,越琢磨越覺得元載的話有道理,是啊,一切皆有因果,隻要潛心向佛,自然會有好的結果。
內心已經說服自己的李豫從此用心向佛,並把向佛的傳統延續給子孫,他的子孫中有很多人向佛,唐憲宗李純是其中的一個。不過李純向佛似乎是一個諷刺,他不顧韓愈的反對堅持迎奉傳說中的佛骨,以為可以給自己帶來吉祥。一年過去了,吉祥終究沒來,李純卻被毒死了!
李豫不管不顧地信上了佛教,宮中就多了一個特殊群體:僧侶。在宮中蹭飯的僧侶不在少數,常年維持在一百多人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