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reference_book_ids\":[7107503072145853471,7077483474021518372,7225931131646905348,7257088434206936120,6924983412973374478,6959124362339306510,7316445148911504446,6915002082894302221,7077483474004741128,7077483474008935432,7315417163592895498,7077483474008935431,7332306304972639294,7217733336632921144,6906399494439439367,722404880538403126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元稹進入中樞之後,或有意或無意地與李紳和李德裕走得越來越近,元稹並沒有意識到,他正一步一步走進黨爭的深淵,直到無法自拔。
同元稹相比,李紳和李德裕在後世的知名度要低一些,實際上兩人也是當朝知名的詩人。李紳更是知名的憫農詩人,知道其詩篇的人很多,知道其人的人卻有點少。
李紳最知名的詩篇是什麼呢?婦孺皆知。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沒錯,這正是李紳的詩,也正因為《憫農》詩,李紳被稱為憫農詩人。
上一首是婦孺皆知的詩,其實還有一首,也經常被人引用。
春播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很多人引用這句話的目的是想強調播種希望,收獲滿滿,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首詩的後一半。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由此可見,如果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隻知前一半不知後一半有多可怕。
延伸一下吧,與大家分享幾個名言的後一半。
1.父母在,不遠遊。
下半句是“遊必有方”,意思是若要出遊,必須要告知去處,根本不是“父母在不能遠遊”的意思。
2.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後麵還有一句:“硜硜然小人哉。”
意思就是:固執的庸士就是這樣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義。
“硜(kēng)硜然”形容淺薄而固執。因此孟子同學直接就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隻要合乎道義。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出自《莊子·養生主》,一直被許多人用於鼓勵學習者珍惜時間、努力學習。但在這之後還有一句“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意思大概就是說,你拿有限的生命去學什麼沒完沒了的知識,你是不是傻,是不是傻!
4.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現在人們普遍理解成:作為兒女,要為家族續香火,不然就是不孝。其實這完全錯了。
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有三種之說,但孟子說過有五不孝),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但君子以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為一是舜離家在外,二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古有以帝王為父母一說,三是舜的父親對他很暴力,即使這樣他還是很孝順。所以君子們都認為,“猶告也”)。和生孩子續香火沒一毛錢關係。
總結陳詞,丁克們不要有絲毫壓力,該怎麼過就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