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一般人的理解:“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
7.《周易·乾卦》:“群龍無首,吉。”
8.人是生而自由的。
下一句是:“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再下一句是:“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9.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其中的“為”字有兩種讀音,但是正確的讀法是第二聲(陽平),這裏的“為”是動詞。
句意為: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提升自身,彌補不足),那麼天理難容(朽木不可雕也)!
10.三思而後行。
其實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的意思是,想兩遍就趕緊去做,想來想去地還不行動你磨磨唧唧等啥呢!
11.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12.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13.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14.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15.中國是一頭沉睡的巨獅,當他醒來全世界都會震驚,那就永遠別讓他醒來。——拿破侖
看完名言的另一半,是否有醍醐灌頂的感覺?看問題還是得全麵一些。
回過頭來說元稹、李紳、李德裕的三角組合,三人一度在中樞風光無限,人稱“三俊”。
相比於元稹和李紳,李德裕在詩的造詣上有些差距,不過在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李德裕才是真正的風光人物。因為他是領袖,影響力長達數十年的領袖,沒錯,他就是“牛李黨爭”的風雲人物,李黨的黨魁。
李德裕成為黨魁,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基因,當他的父親李吉甫在元和年間埋下黨爭的種子後,身為兒子的李德裕隻能在黨爭的路上埋頭向前了。
李吉甫,趙郡(今河北省趙縣)人,自幼好讀書,善寫文章,其父李棲筠在唐代宗時代出任禦史大夫。李吉甫20歲憑借門蔭入仕,之後一步一個腳印,在元和年間當上了宰相。
出任宰相之前,李吉甫名聲頗好,聲望極高;然而出任宰相之後,李吉甫變了,變得患得患失,將宰相之位看得極重。
都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其實,古往今來肚裏能撐船的宰相少之又少,李吉甫這個宰相如果肚裏也算能撐船的話,恐怕隻是紙船。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李純詔舉賢良,進士牛僧孺、李宗閔、皇甫湜一起參加了這次考試,他們在試卷中汪洋肆意,針砭時弊,對朝政指指點點,毫不留情。
牛僧孺和李宗閔一腔熱血,一身本事要賣予帝王家,他們的高談闊論受到了學子們的認可,也得到了主考官們的認可,更得到了當朝宰相李吉甫競爭對手的認可。
經過層層推波助瀾,牛僧孺和李宗閔的試卷被當朝宰相李吉甫看到了,李吉甫的肚子裏連紙船都跑不了了。
宦海浮沉多年,當宰相是李吉甫的人生最高目標,現在宰相當了沒多久,卻被牛僧孺、李宗閔這些進士們指責得一塌糊塗。牛僧孺和李宗閔以為隻是針砭時弊,對事不對人,而在李吉甫看來,這就是打自己的臉。
李吉甫的患得患失讓自己掉進了旋渦,他不能忍受牛僧孺和李宗閔的挑戰,他必須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