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兢兢業業(1 / 3)

因為來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在《貞觀長歌》一書中,我曾經用這句話形容太宗李世民,現在這句話放在宣宗李忱身上同樣合適。

從概率論而言,李忱上位要比李世民難得多。

試想,李世民上位,往多了說,概率為三分之一,唐朝第二代皇帝注定隻會在他們親兄弟三人中產生,往小了說,概率為二分之一,隻有他和太子相爭。

李忱呢,憲宗皇帝最不起眼的兒子,但凡前麵四位皇帝有一個長壽,都能把他耗死。偏偏四位皇帝沒有一個長壽,皇位的餡餅最終落到了李忱頭上。

如此得來的皇位,焉能不倍加珍惜?

李忱將自己的榜樣鎖定祖爺爺、太宗李世民,雖然他接手的帝國已然千瘡百孔,但他是太宗子孫、憲宗之子,他有義務將整個帝國重新帶回繁榮的軌道。

李忱下了一道詔令,任命知製誥令狐綯為翰林學士,這樣令狐綯離宰相之位又近了一步。

君臣二人閑坐,李忱命令狐綯讀《金鏡》給自己聽,《金鏡》相傳是太宗李世民親自撰寫。

令狐綯一字一句讀下來,當讀到“至亂未嚐不任不肖,至治未嚐不任忠賢”,李忱示意暫停。

“至亂未嚐不任不肖,至治未嚐不任忠賢”,政治混亂,未嚐不是任用低能官吏,政治清明,未嚐不是任用幹練賢才。

李忱反複誦讀了幾遍,連連點頭:“追求天下太平,首先得記住這句話。”

李忱命人將《貞觀紀要》書寫到屏風上,一有時間,他便會對著屏風仔細品讀,直至爛熟於心,還會經常品讀。

沉下心來,李忱開始研究吏治,他一開口,就把令狐綯嚇了一跳。

李忱說:“朕想知道文武百官的姓名和薪俸。”

令狐綯倒吸一口涼氣,帝國幅員遼闊,官員眾多,如果皇帝想了解到縣尉、司戶一級,那實在太龐雜了。

令狐綯對曰:“六品以下官員地位低微、數目眾多,都由吏部統一擬定待遇。五品以上官員,才由宰相呈請皇帝任命,姓名都在官籍簿上,稱為‘具員’。”

李忱點點頭,好,就讓宰相製作《具員禦覽》。

宰相們連忙加班製作,五卷《具員禦覽》製作完畢,擺上了李忱的案頭。

運氣來了,有時擋也擋不住。

李忱登基第三年,天降功業。

這件功業就是收複河湟。

安史之亂爆發後,駐守在河西、隴右的軍隊東調平叛,吐蕃乘機進占了河湟地區,這一占就近百年。

唐代宗時,宰相元載曾籌劃收複河湟,計劃尚未實施,元載被誅,收複計劃不了了之;唐憲宗時,每每看地圖扼腕歎息,他一直想等平定河北藩鎮,然後再向河湟用兵,元和十五年突然駕崩。

就這樣,河湟失去接近百年。

詩人杜牧曾經寫詩《河湟》: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此詩旨在譏刺當時的統治者無心國事隻知享樂,表達自己對國家邊防的憂慮。前四句感慨宰相元載提出過收複失地的建議,卻遭陷害;憲宗李純在看地圖時,也曾感歎過河湟地區的失陷,常想恢複失地,但未及西征,便齎誌以歿。後四句寫河湟地區的百姓雖然淪為異族臣民,身著戎服牧羊驅馬,但卻仍然“白發丹心”地忠於漢家王朝。可是當朝統治者對此卻無所謂,而隻是對“涼州歌舞曲”感興趣,過著悠閑享樂的生活。

從時間推測,杜牧寫此詩的時間應該在大中三年之前,因為大中三年初,河湟突然毫無征兆地收複了。

嚴格說來,也不能說毫無征兆,征兆已經出現了多年,隻是唐朝皇帝並沒有過於在意。

多年之前,吐蕃就開始走下坡路,內亂不止,紛爭不斷。到唐宣宗大中三年,吐蕃內亂達到了極點,對於河湟地區漸漸失去控製。

大中三年初,被吐蕃占據近百年的秦州、原州、安樂州及石門等七關一起歸降唐朝。

李忱大喜過望,馬上任命太仆卿陸耽為宣諭使,命涇原、朔方、鳳翔、邠寧、振武五戰區出兵支援。

到這一年八月,唐朝軍隊全部進駐三州七關,完成對三州七關的控製。

勝利來得有些出人意料!

回到唐朝懷抱的河隴居民代表一千多人,扶老攜幼,前往長安晉見李忱。

八月八日,李忱人生的高光時刻,他登上延喜門,接見河隴居民代表。河隴居民歡呼雀躍,脫下蠻夷服裝,換上唐朝冠帽衣裳,圍觀群眾激情洋溢,萬歲之聲,山呼海嘯。

李忱望著激動的臣民,有些動容,民心是水,民心可用,真得做出點事情,方能對得起萬民擁戴。

之後,李忱下詔:

即日起,招募農民前往三州、七關開荒種田,五年內不收賦稅,今後京師判處流刑的犯人一律發往三州七關。臨近戰區官兵,能在防地耕種者,政府提供耕牛和種子,溫池(位於三州七關範圍內)所屬鹽池獲利,一律用於支援邊防,由度支負責。三州、七關駐防將士,加倍發給衣服和糧食,兩年換防一次。沿途設置崗哨,建立城堡柵欄,商旅往來以及邊防軍家屬子弟傳遞家書,各關鎮不得刁難。山南戰區、劍南戰區邊境所有被吐蕃占領的州縣,可以斟酌自身力量,努力收複。

詔書一出,天下歡騰。

詔書的內容是明君的做派,思慮全麵,目光長遠,讓人依稀看到太宗李世民的影子。

不久,西川戰區傳來捷報:收複維州。

一連串的勝利讓宰相們興奮起來,一起請求給皇帝李忱呈獻尊號。

所謂呈獻尊號,本質就是拍皇帝馬屁,稱讚皇帝英明神武。問題是,皇帝富有四海,胸懷天下,需要這些富麗堂皇的尊號嗎?

現實的情況是,皇帝們一般都接受了,這隻能理解為,皇帝也有虛榮心,也需要得到肯定和表揚。

對於宰相們的請求,李忱沒有同意,他把話題引到了憲宗身上:“憲宗一直想收複河湟,隻因中原用兵,心願一直未能完成。如今總算完成了先人遺願,你們可以討論呈獻給順宗、憲宗的尊貴諡號,以彰顯他們的豐功偉業。”

一個月後,追贈順宗諡號為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憲宗諡號為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通俗理解,這是給長眠地下的憲宗和順宗,一人又發了一封表揚信。

大中三年年底,山南西道傳來好消息:已收回扶州。

扶州在哪?今天的九寨溝。

這次收複很關鍵,唐朝居民可以去九寨溝旅遊了,而且還不用辦簽證。

更大的好消息還在後頭。

大中五年(851年)二月,天德軍基地傳來了好消息:沙州(位於今甘肅省敦煌市)代理刺史張義潮派來使節,請求歸降。

又是一個天大的餡餅。

張義潮原本隻是沙州的平民,吐蕃內亂,給了張義潮千載難逢的機會。

張義潮眼見吐蕃分崩離析,人心渙散,心中暗暗醞釀將沙州脫離吐蕃回歸唐朝的計劃。張義潮暗中結交英雄豪傑,聯絡了很多人,大家誌趣相投,相約一起做這件大事。

一天早上,張義潮帶領大家,身穿鎧甲,手握兵器,齊聚沙州政府門前,高聲呐喊,殺氣騰騰。周邊的漢人聞聲趕到,抄起家夥,加入張義潮的隊伍。吐蕃守軍在沙州本來就少,從沒有想到沙州的漢人會團結到一起向他們發難。

國運沒了,一切都是紙老虎。

吐蕃守軍沒敢與張義潮正麵衝突,居然棄城而逃!

張義潮率部進入州政府,接管沙州政權,自命為沙州代理刺史,馬上向唐朝派出使節,請求歸降。

李忱聞訊,大喜過望,馬上任命張義潮為沙州防禦使(相當於沙州警備區司令)。

得到任命的張義潮底氣更足,從沙州出兵,一路勢如破竹,從吐蕃手中收回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

張義潮馬不停蹄,讓哥哥張義澤攜帶連同沙州在內的十一州地圖以及重要檔案前往長安。

至此,河湟之地,全部收複。

以沙州等十一州土地,再加上沙州與長安的距離,如果張義潮想要自立為王,朝廷也隻能徒呼奈何。國力早已今非昔比,向沙州這樣的邊遠之地用兵,心有餘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