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不高興皇帝(1 / 3)

《星經》reference_book_ids\":[7332321644645469246,71319410481540659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鹹通二年二月,李漼終於批準了白敏中的辭職申請,改任鳳翔節度使,同時任命左仆射、判度支杜悰兼任門下侍郎、二級實質宰相。

上任之初,一場危機向杜悰襲來。

一天,兩位樞密使來到宰相辦公廳,宣徽使楊公慶緊跟著進門。楊公慶走到杜悰麵前行了個禮,要單獨傳達皇帝吩咐,其餘三位宰相見狀,立即起身到西廂回避。

楊公慶取出斜封密旨交給杜悰,杜悰拆開一看,臉色微變。

楊公慶拿來的是先帝李忱病重時大臣們請求鄆王李溫監國的奏章,楊公慶表情凝重:“對當時沒有署名的宰相,應該用懲治叛亂條例嚴厲處罰。”

杜悰反複讀了幾遍,停了一會:“聖主登基,舉國歡騰,今天這份奏章,不是一個臣屬應該看到的。”

杜悰重新封上了奏章,交給楊公慶:“皇上如果打算處罰宰相,應該在延英殿上當麵頒下詔令,公開譴責。”

楊公慶回宮後,杜悰再跟兩位樞密使麵對麵落座:“宮內宮外的臣屬,本是一樣,宰相應該與樞密使共同參與國政。如今皇上剛剛登基,帝國的很多情形都不熟悉,需要內外臣屬合力輔佐,應該把仁愛放在第一位,刑殺放在最後,怎麼可以同意先對宰相開刀?如果皇上殺得手滑,習以為常,縱使中尉、樞密使位高權重,難道一點也不為自己擔心?我受六朝恩典,希望能輔佐皇上成為堯舜一樣的聖君,不願意皇上以自己的好惡成為執法的標準。”

兩位樞密使相互看了一眼:“我們會把您的話報告皇上,如果沒有您這樣的敦厚道德,想不了這麼長遠。”

二人告辭回宮。

其餘三位宰相圍過來,想探聽一下皇帝的旨意,杜悰默不作聲。三人大為恐懼,言辭中有向杜悰乞求保全家族之意,杜悰安慰道:“不要往壞處想,沒事,沒事。”

之後再也沒有聽到什麼消息,李漼也沒有進一步指示。等到李漼登延英殿朝會時,一臉喜悅。

如果僅僅看上麵的記載,可能會被杜悰所折服,談笑之間把巨大危機化解,事後還不居功自傲,一切淡然處之。

真相的確如此嗎?

其實不是。

這段記載來自杜悰《家傳》,也就是說來自杜悰家自己修的私史。同王式家的私史一樣,杜悰家的私史一樣存在誇大其詞、言過其實的問題。

真相可能是,杜悰所在的宰相班子與宮內的宦官集團達成了默契,默認了宦官參與國政的事實。

本是一樁醜事,在杜悰的私家史中卻成了一件好事。

私人修史,有太多情感和利益糾葛,想做到秉筆直書,太難。

鹹通三年四月一日,李漼下令長安東西兩街四個寺廟設置戒壇,剃度二十一天。

如果說李忱對佛教還是有節製地信奉,那麼李漼對佛教已經到了癡迷的地步,甚至因為一心向佛而沒有時間處理國家大事。

李漼曾經在鹹泰殿建立戒壇,稱“皇宮內寺”,剃度宮女,讓她們在裏麵修道,長安東西兩街和尚、尼姑也都進宮參與。

不僅如此,李漼又在宮中設置講台,親唱佛歌,親寫佛經,又多次前往各寺,賞賜布施,毫無限度。

如果給李漼這個佛教徒評級,大約可以評到頂級,從他的表現來看,他適合做一個頂級佛教徒,而不是皇帝。

偏偏他將兩種身份兼而有之,對於王朝而言,大不幸!

吏部侍郎蕭仿看不下去了,給李漼上了一道奏疏:

玄祖(唐朝追尊李耳為玄元皇帝)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慈愛和節儉;孔子的教義,以仁愛正義為第一選擇。典範流傳百代,再無法增添。佛的意思是:放棄王位,出家成仙,割舍最難割舍的愛,取得萬神消滅後世上特有的榮耀,這些都不是帝王所應追求的目標。盼望陛下經常登臨延英殿,接見宰相等高級輔佐官員,深入探討百姓的痛苦,虔誠地祭祀祖先。應該了解:荒唐的賞賜和濫用的刑罰,一定會帶來災難。而克製殘暴,排除殺戮,一定會帶來幸福。請陛下撤除跟和尚、尼姑講解佛經的筵席,親自處理國家政事。

奏疏上去後,李漼很是重視,對蕭仿嘉獎一番。

然後,依然故我!

李漼的遊戲宴會絲毫沒有節製,左拾遺劉蛻又上了一道奏疏:

涼州應不應該修築城池,反複討論,沒有定案;邕州受南蠻侵占,軍隊以及武器正在途中。一個月來,天下並非無事。陛下不向遠近表示你的憂慮,怎麼能要求部下竭盡死力!希望陛下稍加節製,等到遠方人心安定,再大肆遊戲歡樂不晚!

奏疏入宮,石沉大海,對牛彈琴。

不久,李漼一一祭拜了李唐王朝十六座皇陵!

不知道有沒有列祖列宗在他祭拜的過程中差點氣得活過來。

祭拜皇陵費時費力費錢,如果李漼把祭拜十六座皇陵的時間省下來治理國政,列祖列宗會更開心,隻可惜,他把有限的時間,浪費得無影無蹤。

祭拜完皇陵,李漼洗心革麵了嗎?

沒有!

他在成為昏君的路上快馬加鞭。

鹹通四年,李漼發出詔令:任命宮廷禮賓室主任宦官吳德應為驛馬車交通視察官(館驛使)。

李漼的不按常理出牌,激起了禦史的反對。

禦史紛紛上疏:依照慣例,禦史負責巡查驛馬車交通業務,不應該忽然間交給宦官。

李漼作出了批示:敕命已發,不可更改。

這個批示立刻成了靶子,左拾遺劉蛻又站了出來,上了一道奏疏:

從前羋侶滅亡陳國後,改作一縣,接受申叔時一句話,立刻恢複陳國獨立;太宗征調士卒修建乾元殿,聽到張玄素規勸,立刻停止。自古以來英明領袖最可貴的,就是從善如流,怎麼可以借口命令已經發布,就不能更改?命令由陛下發出,由陛下收回,有什麼不行!

李漼再次不理,劉蛻再次對牛彈了琴。

風雲數百年的王朝最終土崩瓦解,一定少不了李漼這些加速器!

鹹通四年十月十五日,皇帝李漼的一個任命又起了波瀾。

李漼任命長安縣尉、集賢院校理令狐滈為左拾遺,這個看起來簡單的任命遭遇了非議。

一天後,左拾遺劉蛻上疏:“令狐滈教育子女沒有家法,身為平民,卻掌握宰相大權。”

哦,有這麼嚴重?

起居郎張雲也跟著上疏:“令狐滈的父親令狐綯任命李琢為安南都護,以至南蠻直到今天還成為南方的災難,都因為令狐滈接受賄賂,使自己的父親蒙受惡名。”

兩天後張雲再次上疏:“令狐滈的父親令狐綯當權時,令狐滈的綽號是‘平民宰相’。”

被人揭老底揭到這個程度,令狐滈也不好意思了,上疏辭讓,表示自己不適宜擔任左拾遺。

李漼隻好順勢將令狐滈委任為東宮總管府糾察官。

張雲和劉蛻以為自己獲得了勝利,不料,事情還沒有完。

不要忘了,令狐滈的背後站著的是前任宰相令狐綯,目前正擔任淮南節度使。

令狐綯雖然當過近十年宰相,但令狐宰相的肚子裏連一葉扁舟都撐不下。聽聞兒子仕途被阻,自己又受到非議,令狐綯不幹了,上疏為兒子伸冤。

這時又到了考驗李漼的時刻,他會作出怎樣的回應呢?

李漼的做法是貶張雲為興元少尹(相當於興元特別市副市長),貶劉蛻為華陰縣令,貶斥二人的詔書上赫然寫著:雖然忠心正直值得嘉許,但疏忽輕率的責任,仍然難逃。

指鹿為馬,顛倒黑白,張雲、劉蛻上疏是為了維護公平正義,李漼卻因為令狐綯的抗議,把說真話的張雲、劉蛻貶出了長安。

一旦皇帝不鼓勵臣屬說真話,以後你還聽得到真話嗎?

鹹通三月十一日,彗星出現婁星之旁,流光長達三尺。

古代科技尚不發達,一般認為彗星出現就是有大事發生,而且壞事居多。

這一次呢?

兩天後,司天監(天文台台長)的科研報告報上來了:“依照《星經》考察,這顆彗星名含譽星,是一顆吉祥之星!”

李漼大喜,司天監進一步請求:“宣告中外,載於史冊。”

李漼批準。

於是,我們便看到這樣的記載。

果真是吉祥之星?

馬三立的相聲——逗你玩!

有吉祥之星護佑,李漼更加放縱,他喜愛聽音樂、玩遊戲、開宴席,金鑾殿前的皇家歌舞團女演員將近有五百人,宮中宴會,每月不少於十幾次,基本上兩天一宴。

李漼做皇帝是二把刀,聽演奏、看表演卻從來不知疲倦,每次都要賞賜,動不動就是一千貫,少了拿不出手。

曲江、昆明、灞滻、北苑、南宮、昭應、鹹陽等地,李漼隻要想去,站起來就走,不等安排布置。如此一來,有關部門隻能經常處於緊急狀態,提前準備後音樂、飲食、錦帳簾幕。親王們都站在馬前待命,隨時陪同皇帝出行。李漼每到一個地方,隨從護駕至少十萬人,費用無法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