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集:悲歎萬曆四十七年(1 / 3)

倭寇,這是明朝中後期最討厭的一個名詞了。

在南方還好點,但是在北方,聽到這名字的明人,大多都心生反感。

這主要是官府造成的。

很奇怪,明明倭寇大多是在南方燒殺擄掠,那麼為何……

反是北人比南人更恨這些倭寇呢?

因為明朝政府的宣傳。

大明洪武有三大仇,韃子,大臣,和大海。

韃子是肯定要打的,不打,老朱怎麼做江山?

大臣肯定是要殺的,不殺,兒子的皇位怎麼坐得穩。

至於大海,更是要禁!

不禁海,怎麼顯得出我老朱對農民的熱愛?

雖然對於這一點有些說不上頭,但到底是他們的認知。

由得他們去吧!

所以禁海,禁出了……

倭寇。

真正的倭寇,心慕和怕大明。

鬧是鬧,殺是殺,一般都沒前途。

沒戚繼光和俞大猷的時候還好點,這兩位出場,倭寇們的事業也就幹到頭了。

明帝國動真格的了嘛!

但是……

倭寇的真正情況,明朝政府是不會對老百姓們說實話的。

他們不可能說,是我們朝庭禁海,所以讓一些生民無以生計,最後走上了當倭寇這一不歸路。

明朝的這種禁海雖然禁,但大海是止不住的。

出海的人往往不說自己是明人,而是倭人。

如此一來,明人和倭人也就分不清了。

在剿倭的時候,他們就把所有的一切說成是倭人。

反正的確是有些倭人。

解釋過後,才算是過去。

這些藝人們知道,劉髑歙不是倭人。

隻是他習慣的學倭人說中國話。

這樣子有點趣……

雖然這些藝人不知道這是怎樣的一種趣味。

好了,該走了……

這裏到底是殺過人的現場。

在這個該死的地方是不可以多待的。

誰腦子有屎可以多待會。

劉髑歙開始在路上提審那個鼠須男子。

這個鼠須男子名叫歸有光。

要說這歸有光倒黴就倒在這名字上了。

原來,在曆史上,還有一個有名的歸有光。

可是這個歸有光老爸不知道呀,他老爸是寒門的農民,因為一點運氣,賭桌上發了點財,就趁早的收手。

利用了這筆錢,他老爸置辦下了一些的產業。

娶了妻子,生了孩子。

在娃兒出生時聽到了歸有光這個名兒,覺得好聽,就記下了。

於是他就順手給兒子起了這個名兒。

和假龍文章拿真龍文章名兒用一樣。

由於小的時候,歸有光在家裏讀書,所以也就沒有人在意。

請來的先生也是半調子,並不知道真正的歸有光之大名。

原來真正的歸有光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江蘇昆山人。

他早年從師於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中舉,後曾八次應進士試皆落第。

徙居嘉定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

從學的常數百人,人稱“震川先生”。

他考察三江古跡,寫了《三吳水利錄》。

海瑞巡撫應天十府主持疏通吳淞江多方麵采用他的建議。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禦作《禦倭議》。

嘉靖四十四年始成進士,授湖州長興縣知縣。

當時長興縣內盜賊多,官府亂抓無辜,他用計擒獲盜首,使蒙冤者獲釋。

後任順德府通判,專管馬政。

隆慶四年為南京太仆寺丞,掌內閣製敕,修《世宗實錄》。

像這樣一個能人,牛人,能幹的人,純粹的人,對人民有利的人……

歸有光叫這個名,豈不是自己找罵麼?

結果他年青青的去科考,考官一看他這名兒,道:“喲?敢叫這個名兒?真是狂妄!”

當下給他落地。

從那以後,歸有光就成了笑話,人人叫他歸無光。

現在,他也就叫了這個名兒。

當然,劉髑歙問及的時候,他還小心的解釋一下。

“我叫歸有光,但我現在叫歸無光,這是有曆史原因的,不是我本人的意願……說起來,話就長了……”

歸無光很清楚這個男子的可怕。

他雖然有點那文化差點,但就是他這種水準的人,才是那種讀書,卻沒把腦子讀壞的人。

或者說這樣的人才有用。

在明朝,讀書人如果沒有了前程,似歸無光這樣起個名壞了前程的,這輩子算是完了。

因為前個的歸有光名氣太大,所以他這個隻好叫歸無光。

不僅如此,他還很倒黴。

所以前程之類的,是注定無望。

大明的科舉在某些程度上和清朝一樣,是看緣分的。

比如你名起的不好聽,人長得歪瓜劣棗似的,還想要考中麼?

一邊死去。

明朝看臉算是輕的了。

在唐朝,不是美男莫當官。

不僅得美男,(又鳥)(又鳥)還得大。

小了都丟人。

從那時起,歸無光後悔得勁兒別提了。

知道前途無望,那就隻好求財了。

明朝的時候,讀書人如果無法仕於朝庭,就隻好當書吏書辦,師爺之類的角色了。

可憐歸無光名太臭了,那些官衙都說,咱廟小,供不起“震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