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集:城門稅(1 / 3)

南京南京。

戰國時楚威王始置金陵邑。

以為“王之地也”,簡稱“寧”。

南京話在曆史上長期是中國的官方語言。

明代及清代中葉之前中國的官方標準語一直是南京官話。

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所傳授、使用的中國語也是南京官話。

明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話為標準的中國話。

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

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

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

且在中原被異族所占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誌北伐,恢複華夏。

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

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複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

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

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複興之地,在中國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

一三五六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作為根據地,朱元璋自稱吳國公。

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故定國號為明,是為明太祖。

以應天府為南京,以為首都,以開封為北京,以為留都。

一三七八年,罷北京,改南京為京師。

一四零三年,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以為留都。

一四二零年底,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

看到南京,劉髑歙知道,他的目的地到了。

這裏顯然不是他真正的目的地,但是暫時的目的地。

在這裏,劉髑歙想要的,就是如他說的,跑官,沒官怎麼混日子。

在現代社會是一品的老外二品的官,三品的少數兄弟四品的漢。

不過,那是現代!

而古代就有這樣的好。

當然,前提是中原正統當皇帝的時候,那可是地道的一品的官,二品的漢,三品的少數,四品的外。

那些老外,在這個時候,全都是夷。

虧得是大明朝,那些外夷叫洋夷,或是蝦夷,換了更古,外夷們都是叫蠻夷的。

比野蠻人還要不如,是下等中的下等。

在中國古代混一個官兒當當,是很必要的。

在這個快要到亂世的時代,最緊要的,就是混一個軍職。

在南方的地方是沒有前途,但在安徽,卻是十分的珍貴。

我們不得不看看曆史,在曆史上,安徽屬於南京的南直隸。

大明兩京一十三省,這個分布是很有講究的。

兩京,是北京和南京,北京下轄順天、保定、河間、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永平。

南京下轄應天、鳳陽、淮安、揚州、蘇州、鬆江、常州、鎮江、廬州、安慶、太平、池州、寧國、徽州。

其中,北京是天子守國門,順天、保定、河間、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永平這些地方是軍事的後勤重政。

國家雖然從南方調錢糧,但這些州府還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說,如果戰事小,而這些州府的出產足,大明朝完全可以北上禦邊。

根本不用從南方調多少的錢糧。

天子為什麼守國門?

這不是苦差事,是可以辦到的一件實事,隻是後來大明的政治……

也就不說了,國力下降,越來越倚重南方的錢糧輸入了。

在這方麵主要是南京。

南京直轄的,主要就是昔日,在古時,大商時代,殷紂王打下的地盤,這是從當時東夷人手上搶來的,也就是後來所稱的——中原!

又或叫……中州!

這裏是重要的第二錢糧出產地。

是大明朝第二個口袋。

但是可惜啊……

南京後來也出了問題。

在成祖把南京定為留都之後,南京成了一十三省向北京輸錢糧的主要通道。

大明朝的軍工業,火器,主要的出產,也是在南京。

大明第一太監,鄭和鄭公公七下大洋,用的寶船,就是在南京船廠生產的。

你說這南京,得有多華麗?

多富貴?

這就是南京啊……

劉髑歙是現代人,看古代南京,不由心生向往。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這個時候,南京還沒有遭到後世的三劫。

這三劫,第一劫是滿清攻打南京。

毫無疑問,以當時清兵的嘴臉,打下這樣的地方,要不燒殺擄掠搶劫(弓雖)(女幹)再加(又鳥)(女幹),都對不起那腦後的大辮子。

有人反對,這曆史上麵沒怎麼說呀?

那是當然的,如滿清這樣的,搞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殺了殺,屠了屠,可以說,沒有進行一場大屠殺,已經是你這個城市裏的祖上開恩,前人積德了。

還想怎樣?

有了比較,南京被小小的搞那麼一搞,也就不重要了。

好在南京很重要,很快又發達起來。

但後來,卻又發生了第二劫,那就是太平天國的造反。

劉髑歙堅定的認為那是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