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集:道不同(3 / 3)

劉髑歙也是點點頭……

他幾乎可以知道如果是朝庭的那些大員們會說什麼話。

那些高高在上的文官,不經武事,根本不知道下層人的痛苦。

就算是知道了,也不會在意。

就如你看到了外頭的乞丐,你會在意他們的死活嗎?

可能還會讓他們滾遠點。

他們滾遠了,至少眼不見為淨嘛!

熊廷弼道:“古申,你可有心去當兵?”

劉髑歙道:“當兵那不是找死嗎,我想跑個軍戶官員。”

熊廷弼不悅道:“你現在哪有門路。”

劉髑歙道:“這個,我來南京,想看看,能不能結識些厲害的人物。”

熊廷弼知道劉髑歙的意思。

南京是大明的陪都,這裏有很多的功臣勳貴。

但是……

熊廷弼道:“你想要結交的人,隻怕未必可以幫到你多少……”

南京的那些公侯朱紫們看似有不少,但基本以散職為主,手上沒權。

有的家道中落的,都沒怎麼多的錢了。

找到這些人辦事?

能辦成什麼事來?

劉髑歙道:“我想看看,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些中官,再搞點錢……”

中官,也就是指太監。

熊廷弼道:“你想找太監?通過那些人買個百戶?”

劉髑歙道:“千戶不行嗎?”

熊廷弼:“豎子無知啊……”

大明朝……

千戶和百戶,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兒。

百戶啊……

和那地上的狗一樣,千戶,已經可以說是一個腕兒了。

千戶可以說是一躍,成為一個小地主,而百戶,還是在饑餓的生死線上掙紮。

劉髑歙想要當官,路軍戶,當然是要當千戶了,不然當百戶,連狗都不如。

這也就算了……

你怎可想要去打太監的門道?

劉髑歙道:“我聽說有一個……什麼太監義會的……”

劉髑歙知道這件事,是因為他在現代上網的時候,從網上看到了一個消息。

在位於雨花台梅崗北麓發現一塊碑刻,該碑刻碑名全稱為“南京司禮監等衙門太監等官義會碑”,簡稱“太監義會碑”。

太監義會是一個宦官喪葬互助團體,也就是孤苦無依的太監結成互幫互助的組織,在彼此的後事上互相幫助。

明宦官劉若愚在《酌中誌》記載:“中官最信因果,好佛者眾,其墳必僧寺也”。

以南京城南郊牛首山鄭和墓為中心的宦官集中安葬地,目前已考古發掘的太監墓葬有十幾座。

這些墓葬,應該就是“太監義會”所建。

明初,南京是首都,永樂以後,又是留都。

在南京供職的眾多宦官集資興建寺廟,成立被稱為“念佛會”的修行組織,分別又冠名為“義會”、“老衣會”等名稱,其實質是喪葬互助團體。

太監是一個可憐的團體,他們切了小(又鳥)(又鳥),進入宮裏。

但……

卻並不見得就一定是可以在宮裏養老到死。

有的時候,比如說你病了?

你犯事了?

或是別的種種原因!

這些太監就離開了宮門……

回家回不了,沒家可歸,又不知道該去往何方。

運氣的話,會有寺廟收留,沒運氣,就死在街頭,或是路邊,或是……

自己在野外,找一個樹,上吊去。

這就是明朝太監的可憐和可悲之處。

但是……

劉髑歙知道,這個所謂的“太監義會碑”的奇特之處,在於沒有署上刻碑年代。

因為,在長達數千年的封建時代,自古留傳下來的任何碑刻都要署上年代。

如果不署年號,則會被認為是對皇帝的“大不敬”,可用欺君之罪論處。

唯獨太監這一特殊群體,懷著變異的心態,觀望整個社會,自認權勢隻在皇帝一人之下。

碑上不署年號,顯示出他們仗勢欺人、權傾一時的模樣。

這麼一群牛人,如果現代考究出來的是對的,那麼……

這些太監就是萬曆年間的人物。

這些太監的義會現在必然還在。

有了這些牛人,想必是可以幫助到自己。

因為太監雖然權傾一時,卻難有主動上前結交的。

想也是知道,正常人看太監就和看妖魔鬼怪似的,一個個躲都來不及,又有誰會自己主動的貼上來呢?

而劉髑歙就可以利用這一點,大打親情牌,和這些太監相處。

有的時候,這種與人的善,也是可以利用的。

到了那個時候,自己就可以得到這些太監的好感,得到他們的幫助。

有了這些太監們的幫助,劉髑歙還怕不可以搞一個一官半職的嗎?

但熊廷弼反對:“你這樣名聲會臭的!”

劉髑歙卻道:“名聲臭?若要清名,那不是要和那些官員打交道?熊大人,這個天下,能如你者有幾?”

熊廷弼無語。

熊廷弼這個人不怎麼好貪,也有才幹,但卻和那些貪官不同。

天下貪官多不勝數,而如熊廷弼者,唉……

劉髑歙道:“與其和那些一天到晚大義什麼的放在嘴裏的垃圾說話,我寧肯和這些可愛的真小人們打交道。”

熊廷弼頓了一下,端起了茶。

老仆在側叫道:“送客……”

劉髑歙也會意,道:“這個……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