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是一個悲劇,製造這一悲劇的是當時的文官集財和整個國家儒文化的罪惡!
薩爾滸之戰——調集了全國七省及朝鮮、葉赫部組成的兵員,並抽調得力將領指揮。
全軍共十二萬人,號稱四十七萬,但若加上一路上為這支軍隊服務的那些輔兵,說四十七萬也不算過了。
純戰兵開赴戰場,意外的損員極大,得不償失。
最好的方法還是使用一定的輔兵,甲乙兩個階層的兵進行配合,可以發揮強大的戰鬥力。
這也是當時的共識。
比如漢朝的時候,前線打匈奴的是十幾萬騎兵,給這十幾萬騎兵供糧的是五十萬步兵!
堪稱舉國之力了。
再如曹操的赤壁大戰,參戰的部隊也不過是二十餘萬,但加上所有的後勤,也就成了所謂的八十三萬了。
這一回,大明朝集中了這許多的軍隊,是自土木堡之變以來,最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但他們選了一個屎一樣的指揮官——楊鎬。
楊鎬是那種典型的文人統軍!
什麼是典型的文人統軍?
不懂裝懂,以為軍事和自己看書本上的一樣,還自以為是,聽不進反對意見,就是這樣,你下麵的丘八還得捧著他,順著他,哄著他,抬著他……
你說這是一個什麼東西!
可是大明朝為什麼進行這樣大的一個軍事行動,卻偏偏要使用這坨快過期的臭大糞呢?
說出來可笑,大明朝無人可用。
但真是無人可用嗎?
不!
是在文官集團看來隻能用這貨!
楊鎬是萬曆八年的進士,萬曆四十七年的時候,楊大爺至少也有六十多了。
在當時的武將中,資曆老、打過仗的,估計也就他了。
自從朝鮮戰敗後,楊鎬很是消停了一陣。
當時年青英明的萬曆在短時間裏是不會腦子進屎,再讓他碰軍事的了。
楊鎬不會搞軍事,但和所有大明朝的文官一樣,會搞關係,找些哥們一起搞基,聯絡感情,然後——汝也是吾輩中人啊!
哈哈……
嗬嗬……
這麼的,大家就算是朋友加哥們了。
這麼一過二十年,楊鎬又當上了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都禦史。
此外,他還加入浙黨。
混官場,豈可無黨?
三國裏的督郵很形像的說過——背靠大樹好乘涼啊!
當時的朝廷首輔,是浙黨的鐵杆方從哲,浙黨的首輔,自然要用浙黨的將領。
於是這個光榮的任務,就落在了楊鎬的身上。
恰好,當時的首輔是方從哲。
方哥當然要用浙黨了。
不過……
憑良心說,方哥雖然選用了楊鎬,但是他也不是傻子呀!
老楊當年顯露出來的軍事白癡雖然時過二十年,但那種極品的錯誤也是少見的。
選這麼個活寶,方從哲也無奈。
他隻能這樣想,帶四十萬人……
去打一個……
少數民族的酋長!
是頭豬也該贏了!
大明為什麼搞這麼多大軍?
還不是怕輸?
以此大軍,行雷霆之威,若還失敗……
方哥現在暫時不去想!
這一點很正常,就好比我們現在解放軍叔叔去PK小越南,打打小韓國,有誰會覺得我們的軍隊失敗?
不會吧!
當然不可能失敗!
所以……
朝庭的想法是,帶這麼多人,去打一少數民族,怎麼都會勝利的。
選楊鎬是勝,不選他也是勝,這就是一塊肉,有牙就能咬!
其實……
真正來說,是除了楊鎬就沒人了嗎?
有的,大明從不缺少軍將。
但大明還有一條規矩!
文官節製武將!
也就是說,這種大規模的出兵,功勞絕對不會給你們武將,一定得有一頭豬在那個位置上領功,這頭豬就是那個文官!所以選來選去,楊鎬上位,肥豬到場。
在軍事的行動是,是分兵四路。
後世很多人都質疑這一軍事的行動。
認為一路大軍打過去不是更好?
任建虜再怎麼樣的努力,也不可能勝吧!
劉髑歙也這樣想的。
如果是他可以,但這一點別人不行(劉髑歙的方法是大軍帶路茶葉和鹽就可以了,沒有糧食就吃人。一路殺過去,連殺帶吃,這種滅絕人忄生的法子,就是說劉髑歙可以,別人不行的原因所在。正規的軍隊打仗,誰敢幹這樣的事?)。
以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這個法子的人基本腦殘,不知道根據事實的情況來分析!
首先,這種分路的行軍可以起到第一個好處。
省糧!
人多力量大,吃的也多,北方本來收成就不如南方,在北方行軍,還是使用這麼多的兵力,如果把大軍集中起來,固然有一種豬多敢啃龍的氣勢,但消耗的糧食同樣的驚人!
或者說是驚天動地!
分開來,就可以很好的借用地方,來緩合一下軍隊的糧食問題。
你就算是就糧於敵,建虜就那麼點人,那點地,你能就糧到多少?
傻乎乎的集中,還沒等到了建虜的地呢,自己的糧食就吃光了,那就更談不上開打了。
這位要說大明的糧食不是準備很久了嗎?
不錯啦!
以大明當時的行政能力,你還能說什麼?
要知道!
努爾哈赤是萬曆四十四年自立的。
也就是稱汗,他在這個時候給老主人李成梁留了點麵子,李成梁是四十三年死的,他死了之後,努爾哈赤才跳起來稱汗,甩了明朝一個大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