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報”是我國最早的報紙,它創辦於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初期(還有一說是源於唐代進奏院狀報)。
當時西漢實行郡縣製,在全國分成若幹個郡,郡下再分若幹個縣。
各郡在京城長安都設有駐京辦事處,這個住處叫“邸”,派有常駐代表,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長之間做聯絡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上或絹帛上,然後由信使騎著快馬,通過秦朝建立起來的驛道,傳送到各郡長官。
這就是《邸報》產生的背景。
自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但發行卻一直沒有中斷過,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
“邸”原是指古代朝覲京師的官員在京的住所,它最早出現於戰國。
“邸”後來成為地方高級官員駐京的辦事機構,為傳遞溝通消息而設。
“邸報”之稱即由此而來。
大約到了宋代,出現了專門抄錄邸報以售賣的牟利商人。
官員們為求省事,都樂於花些錢去購買。
明代,官報由通政司負責傳發,十六世紀中葉以後,明朝政府允許民間自設報房,在封建政府的監督下,編選一部分從內閣有關部門抄來的一部分邸報的稿件公開發售,這一類報房大多設在北京。
它們所發行的報紙,通稱“京報”(有時也混稱“邸報”。報房在京城,又從京城向外傳發。內容由皇帝諭旨,朝廷政事,官吏的奏折三部分組成)。
報房出版的“京報”有報頭。
順便說一下,當時已經采用了活字印刷術。
從明朝中葉起,邸報已經變成了一種近現代化的報業運營了。
明末的“京報”曾經刊載過社會新聞。
邸報販賣商人形成了更大的售賣規模,甚至出現了印局和報館,直至萬曆時期南北“報館”甚多,且多為民辦,這些商人相互競爭,甚至直接買通某些官員的小廝或司禮監的太監,將奏章內容提前透漏出來以供販賣,他們是至今可考的最早的“狗仔隊”。
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了一個不好的局麵,就是國家的情報得不到保密!
往往一些不該說的消息也給傳揚了出去。
比如說前線,薩爾滸的失敗。
這樣的消息,在清朝是可以給控製住的,但在明朝卻不行。
所以消息一經傳出,整個天下都震動了。
當然,市井小民們還隻是愣一愣……
明白自己國家前線很大的一場戰鬥失敗了!
但也就是這樣,可是那些內部的,一些精明的人,就知道不妙了!
程箅在劉髑歙看報的時候說:“戰敗了,真的戰敗了……”
劉髑歙很頭疼的看那種豎排版的邸報。
程箅是什麼人?
這貨拿的邸報都是印出來的高級貨,和一般市麵上的那種筆抄完全不同。
但這樣沒有標點符號,隻有一個小小的圓點的豎版繁體字……
看得劉髑歙是一個頭有兩個大!
好在劉髑歙也不是一般人。
這貨六歲的時候就可以看《孫悟空》。
了不起啊,六歲啊,而且還是文字書啊!
不是圖畫的小人書啊!
當然。
很多字是劉髑歙看不懂的,所以這哥們是連蒙帶猜的看。
比如說你可以通過一個字的一邊,來猜這個字的讀音。
雖然會出錯,也不會全錯!
至少大體的意思你還是可以明白的。
因此,劉髑歙勉強還是看明白了……
他對這種文言文的邸報深惡痛絕!
這裏麵隻是大體的說一下前線敗了,敗到什麼程度,卻沒有細言!
當然,這是家醜,是不可能細細的說的。
程箅算劉髑歙看完了,道:“賢侄,你說的都中了!現在怎麼辦?”
劉髑歙淡淡的說道:“所以我就說了,我大明的官兵不可靠,他們現在已經很腐敗了!士兵沒有足夠的薪餉,將軍們隻養自己手下的那點家丁!各人隻顧自己個兒的,如此之軍,還要派出一頭豬去打仗,這是擺明了送給人宰!總算我們的領軍將軍們還是不錯,從邸報上看,他們是戰死的……既然如此,說明建虜也有損傷。和我大明不同,死這些萬人,死就死罷,我大明死得起,但建虜那點人口,損傷一點,都是傷筋動骨。說來說去,他們的底子太薄了,一時半會,是不會影響到我朝的。這次大敗,我朝還可以再堅持些年,至少十餘年後,這個攻守才會逆轉!”
程箅道:“十餘年後?我大明才會打敗他們。”
劉髑歙道:“錯,是讓建虜過來打我們了,他們全從戰略的防守進攻轉入到戰略的進攻而進攻!北方遼土怕不複為我大明所有了!”
程箅居然還說了一句:“虧得我們在那裏的生意不是很多……”
說完有點臉紅,道:“如此,當如何是好?”
劉髑歙想想道:“我要去見一個人。”
程箅道:“誰?”
劉髑歙看向他的這位未來嶽父,道:“熊廷弼。”
熊廷弼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明能人。
僅就才能而言,大明後期,可以和他相提並論的並不多。
最傑出的,怕也就是王陽明了。
不過就到才智,王陽明堪稱妖孽。
熊廷弼沒有王陽明那種妖孽的本事,他的才能就是他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