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集:太醜了(3 / 3)

以一千二百人為一個千戶所,設千戶等官,管轄是個百戶所。

以一百二十人為一個百戶所,設白戶、總旗等官,管轄兩個總旗,十個小旗。

截止一三九三年,即洪武二十六年,全國共有十七個都司,三個行都司,一個留守司,三百二十九個衛,六十五個守禦千戶所,軍數約為一百二十萬人。

當時衛所的兵源有四類,第一是“從征”,即原來的農民起義軍戰士,包括反元各部的戰士;第二是“歸附”,即投降的元軍;第三是“謫發”,因“罪”而罰充的官吏或士民,稱作“恩軍”或“長生軍”;第四是“垛集”,即征調平民充軍,世世代代成為軍戶。

顯而易見,在明朝的後期,兵源已經缺乏“從征”和“歸附”來源,這樣明軍的組成就從明初時候頗有理想和鬥誌的“從征”軍為主變成以“謫發”和“垛集”為主,部隊成員發生了很大變化,也就直接導致了戰鬥力的下降。

五軍都督府的職責是負責軍隊的管理和訓練,而軍官的任命、軍隊的調遣則屬於兵部。一旦戰事開啟,兵部則聽從皇帝的旨意,任命總兵將官,發給印信,戰事結束,將官交還印信,士兵回歸衛所。

明朝政府通過這樣的軍事製度使得將帥的權力受到大幅削減,而皇帝控製了全部的兵權,衛所製度能夠避免將帥擁兵自重的危險,但是卻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狀況,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最離譜的是上層對下層的剝削。

在大明,這種衛所到了最後,已經演變成地方千戶百戶是大小地主,他們變法兒的壓榨那些小兵。

士兵們生活清苦,而所得卻不足以養家。

這就必然造成了逃籍。

沒事幹誰想當兵?

衛所士兵種地上交的糧竟然比普通平民還要巨多!

那你說當民好還是當兵好?

據說一四三八年,也就是正統三年,逃亡軍士達數十萬之多。

山東一個百戶所,原額為一百二十人,逃亡後隻剩下一個人。

兵製的破壞導致明朝軍隊的衰敗,在中國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北京周圍的七十八個衛,原有三十八萬人,至十六世紀初,隻剩五至萬人,而其中實際操兵器者僅有一萬人。

蒙古騎兵曾攻至京郊,能看到北京城門處,明軍竟不敢前去應戰。

到十六世紀初,一些衛所的逃亡軍士已達其總數的百分之八十,許多邊地駐軍也隻剩下兵力的一半。

軍官奉命出兵時,隻好臨時雇用礦工和鹽工充數,或招募遼東、陝西的雇傭兵。

再說合肥千戶所。

其實,並無合肥千戶所,這純是買來的。

花錢就行。

在這個地方,真正存在的是廬州衛。

廬州衛的前身是合肥衛,洪武三年正月壬子,朝庭降合肥衛為廬州千戶所。

十三年八月辛酉複又升回廬州衛。

廬州衛的逃戶少點,但軍隊根本也是不堪與戰。

在明朝的這個年月裏,南直隸的這個地方,兵員是不錯的,兵力也是有的,不過說到戰鬥力……

那可真是……

想想也知道,這種處於國家中心地帶,根本不聞戰事的地方,所謂的士兵,其實早和農民無異!

也就是拿著兵器而已!

除了稍許部隊還算有點力量,其餘者無。

合肥千戶是一個花了五千兩銀子買來的空位!

這上麵其實已經有了一個廬州衛,其實並不需要所謂的合肥千戶!

不過話說回來了,錢可通神!

大明現在的衛所成了什麼樣兒,是人都知道,因此,在上麵那些當官的心目中,添加一個所謂的千戶,不過是小小的一件事!

畢竟,這個時候的衛所製遠沒有初時的嚴格!

想也是知道,到處都是逃軍逃戶逃衛的,現在增加了一個合肥千戶所,那又算得了什麼呢?

隻是一番小小的談判,事情就這麼的談下來了!

劉髑歙。

字古申。

這哥們現在入了大明軍籍!

那要說程箅願意嗎?

願意,商人也不是多高貴。

他嫁女圖的就是女兒這日子好,劉髑歙真有本事,還能一輩子隻是一個小小的千戶不成?

再說,就算是千戶,那也是大明南直隸的千戶,這個官位已經不錯了,可以讓劉髑歙平平安安的活到老。

如果大明朝真有那麼長的國運的話。

劉髑歙幹得好,假以時日,就真成了廬州衛也並非不可能。

再說,這養兵的一切,都由劉髑歙自己解決,他自己招慕流民百姓成為軍戶,可以說是省事省力。

程箅給兵部尚書送錢,那兵部尚書笑謂左右:“錢多人傻!”

這樣的事情,若是不答應,那才真正的成了蠢才。

就這麼的,官服印信之類的,就到手了!

還有一身千戶的軍甲!

劉髑歙的名字也進入了大明兵部的名冊裏去。

但劉髑歙拒絕穿那千戶的軍服,太(亻也)(女馬)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