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沉思往事立殘陽(2 / 2)

葉廣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夠味兒”,不僅有京味共性,還有她葉赫家的個性!好比穆柯寨的“炒疙瘩”,一樣的麵,她炒出來就另個味兒!

頭一條是有“墨香”。不造作,不拿捏,從容舒展中流露書卷翰墨之氣。“誰翻樂府淒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把題目連起來竟是半闕納蘭詞。難得她用得那麼自然而現成。讀其作品又令人禁不住感到“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的意境。敘事寫人如數家珍,起承轉合不瘟不躁,舉手投足流露出閨秀遺風、文化底蘊。內行看門道,這文風這品位,裝不出來學不到家,隻能是生活磨煉環境熏陶先天素質後天修養多年浸泡釀造而成。這裏也少不得鄧少平同誌領導改革開放這個時運因素。她這份才華若早出現幾十年,不劃入另冊也在除“四舊”中被清除了!

光有黑香不算好,這作品還有革命意識、時代特征,可算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作者是受過社會主義教育,經過革命磨煉,又有了城外生活作參照之後,這才回頭審視自己衝出來的那個“舊世界”的,所以看得清,想得深,揭得透。

正因作者曾從屬於那個社會群體,文學寫作什麼都能作假,惟感情作不得假,於是她在批判、否定那些過時、陳腐、消失了的一切時,字裏行間又剪不斷理還亂地流露出認同、懷戀的情結。這從社會學、政治學方麵說,或許是不宜讚同必須澄清的成分,但在文學上恰好成了不可替代的“這一個”,使這些作品有了特殊的藝術魅力。

葉廣芩是多麵手,在這之前她也寫過別的題材別的風格的小說,也不錯。但我認為惟有在寫這批京味小說時她才發現了自己特有的靈性。寫作這行要以己之長比人之短才有你存在的竹值。

寫小說的不一定會評小說。我愛讀葉廣芩的小說,但要把它說明白卻力不從心。好在書已出版,是耶非耶,讀者自有明斷。

1999年7月